一个人怎样才能成功?“香港超人”李嘉诚有独到的见解:“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100%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到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这10年成功。10%靠机遇,90%靠勤奋:之后,机会比例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他又说:“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掉的。”李嘉诚还扼要说过自己的成功之道:“因为我勤奋,我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并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李嘉诚的这些精辟肺腑之言,对每一位期望成功的人来说,都会有深刻的启示。总结李嘉诚的致富经验,最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动力之一:磨炼意志
李嘉诚的一生坎坷不平,父亲去世早,14岁被迫辍学,小小年纪就要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他最初在茶楼做跑堂,又在舅舅的钟表公司当学徒,后来做起了走南闯北的推销员,在生活的磨砺下逐渐成熟起来。他在香港这个被人称为吃人不吐骨头的鳄鱼潭里受尽磨难,倍尝世上辛酸,经过一番地狱般的修炼,终成正果。1950年,李嘉诚筹集资金创办了长江塑胶厂,在经历了几乎是绝望的失利后,还是挺起腰杆顽强地走了过来,终于以塑胶花打开市场,被誉为“塑胶花大王”。1960年代,李嘉诚转向投资房地产业,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发展商和物业拥有者。他所经营的房地产、金融、酒店、石油、电力等产业遍及世界五大洲。
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李嘉诚为自己立下了座右铭,并且把它作为一生的行动准则,这就是: “在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人生的幸与不幸,只能让历史作结论。在这里,印证了一句话:“势造英雄。”难未必不是成功的阶梯。
在香港,李嘉诚也许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直到今日,七十多岁的李嘉诚依然健步如飞,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他。他的手表,永远比别人调前15分钟。这些都是苦难磨炼出来的习惯, “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多年来,香港商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李嘉诚口袋里一枚硬币滚落到一个角落,他弯腰去拾,却没有拾到。一旁的门童为他拾起,恭敬地放到他的手里。李嘉诚给了100港币的小费作为酬谢。旁人问起,李嘉诚说:“硬币若不拾起,便没有用处了;拾起,我还有用。100元钱对于他来说也是有用的。钱的作用不在于聚敛,而在于使用。”要把生意做大,节俭是关键,这也是李嘉诚在苦难磨炼中悟出的宝贵经验。
原动力之二:勤奋好学
曾有一位外商问李嘉诚:“李先生,您成功靠什么呢?”李嘉诚回答得很明确:“靠学习,不断地学习!”李嘉诚曾回忆说:“小时候我是非常喜欢念书的人。今天我仍然继续学习,尽量看新兴科技、财经、政治等有关报道,每天晚上还坚持看英文电视,温习英语。”他从小喜欢学习,来到香港,他坚持半工半读。父亲死后,他做推销员时边进修边工作,赚钱养家。在艰难创业之初,他白手起家,边干边学。他曾深有体会地说:“年轻时代在兴趣驱使下,如饥似渴地寻求新知识,事实证明当时之学习冲劲,对日后事业发展有极大帮助。”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他回忆过去时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因为当同事去玩的时候,我在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我自己的学问日渐增长,可以说是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现在仅有的一点学问,都是在父亲去世后,几年相对清闲的时间内得来的。因为当时公司的事情比较少。其他同事都爱聚在一起,而我则捧着一本《辞海》、一本老师用的课本自修起来。书看完了卖掉再买新书。”
从自创塑胶企业,到投资房地产,投资股市,入主英资公司,也许有人说李嘉诚的成功在于幸运、在于机遇。但机遇是偏爱有头脑有准备的人的。正由于李嘉诚勤奋刻苦地学习,永不停步地学习,联系实践地学习,才使他获得了成功,才使他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香港超级富豪。
原动力之三:决策果断
李嘉诚能成功,其灵活的经营与决策起了决定作用:反应敏锐,果断处事;能进则进,不进则退。
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市场兴起塑胶花热,家家户户及办公大厦都以摆上几盆塑胶制作的花朵、水果、草木为时髦。李嘉诚当机立断,丢下其他生意,全力以赴投资生产塑胶花,他的“长江塑胶厂”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工厂,他也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60年代初期,塑胶花生产仍然被看好,但他预感到塑胶花市场将由盛转衰,于是立即退出塑胶花业,重操玩具等行业,使他避过了一场危机。6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起飞,地价开始跃升,他迅速投资购买大量土地。
最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那年5月,香港政府为兴建中区的地铁中环和金钟站地面建筑而举行了公开招标。各大财团为争夺这块黄金地段的兴建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李嘉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英资怡和财团控制下的置地公司,因为它背靠香港政府,又有强大的财力后盾,素有“地产皇帝”之称。激烈竞争结果,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战胜实力雄厚的“置地公司”,开了华资吞并英资的先河,被人们称之为“小蛇吞大象”。
70年代后期,香港股市热得烫手,他迅速投资人市炒作,毫不手软。他首先瞄准的目标是英资怡集团的“九龙仓”,悄悄地买入,果断地抛出,净赚5900万港元。
1978年,他又把目光对准了另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州英妮”,很快在股市上收购了“青州英妮”25%的股票,他遂出任该公司的董事。紧接着李嘉诚集中火力,对英资和记黄埔穷追不舍,在股市上大量吸纳和记黄埔的股票。1980年11月,通过整整l年不问断的努力,终于成功地拥有超过40%的和记黄埔股权。1981年1月1日,他正式出任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
就这样,李嘉诚的资产像吹气泡一样膨胀起来,成为香港首富。
原动力之四:诚信经商
李嘉诚在经营塑胶花之初期,由于忽视了产品质量,遭受了非常严重的危机。他回到家里,强打欢颜,以免母亲知道了担心。知儿者,莫过其母。她虽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世的常理。母亲平静地讲了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潮州城外的桑埔山有一座古寺。住持云寂和尚已是垂暮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两袋谷种给他们,要他们去播种,到谷熟的时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多者就可继承衣钵,做庙里住持。云寂和尚整日在方丈室念经。到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甸甸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为什么没有收到谷子,二寂惭愧道,他没有管好田,谷种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衣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不服。师父说,我给你俩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了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不二法门。他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悔恨的眼泪。接下来,李嘉诚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客户、对待原料商、对待银行以及对待员工,得到了他们的谅解,通过共同努力,终于战胜了困难,度过了危机。之后,诚信经商成为李嘉诚的行为准则。并享誉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进军美国,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将曼哈顿一座大厦的49%的股权,以4亿港元的折价,拱手让给李嘉诚。李察明说:“我相信李嘉诚的为人。”这是李嘉诚经商的良好形象及信誉带来生意及利润的一个有力的例证。
原动力之五:知人善任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在其长江实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敏锐地意识到,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创业之初主要靠自己,企业发展了就要靠集体了。怎样用人,用什么人,成为管理的关键。
一个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管理和专业人才。李嘉诚发家的三步曲,每一步都能起用不同的人才,而没有一味只用元老重臣,由此才保证了企业常新、不断发展。同时他更能大胆起用洋人,谓之“洋为中用”,如“长实”集团副主席麦理恩是英国人,剑桥大学经济系毕业,1979年加入“长实”;“和黄”集团董事、总经理马世民也是英国人,1984年任职;此外,李嘉诚极器重的生意伙伴、广生行主席杜辉廉以及青州英泥的布禄嘉等,都是洋人。有人说:“李氏集团高层的得力助手,几乎清一色是洋人。”显然,这对管理的规范化和企业化、将投资拓展到国际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嘉诚的左右手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普遍年轻。如“长实”集团副董事经理周年茂、霍建宁任职时不过30岁,董事洪小莲亦40岁出头,就是马世民也刚过50岁。如此中外兼顾、老中青相结合的领导集体,已成为李嘉诚默契的“内阁”,而且是这种默契,使“长实”集团和“和黄”集团这样的大集团,始终保持了做出决策的灵活性和一致性。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深知,不仅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要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发挥人才特长,合理运用不同才能的人才。在李嘉诚的高层领导班子里,既具有杰出金融头脑和非凡分析本领的财务专家,也有经营房地产的“老手”;既有生气勃勃、年轻有为的港人,也有作风严谨善于谋断的洋人。
李嘉诚在总结用人经验时,曾经形象地说:“大部分的人都会有长处和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马力相比是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一部分作用。”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学友春风春雨整理、推荐、上传。版权拥有人未联系上。本站刊发此资料目的是为了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实现大中华复兴。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请版权拥有人联系本站查询稿酬。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