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祖父李晓帆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父亲李云经毕业于省立金山中学,曾先后在莲阳懋德中学任教,后来在宏安崇圣小学、庵埠郭垄小学出任校长等职,书香门第之家,使李嘉诚从小就受到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熏陶。
李嘉诚3岁时,祖父去世,从此家里的经济条件日渐没落,生活越来越困难。艰难的生存环境使父亲一度丢下教鞭,到南洋去做生意,但事与愿违,每次他都赔得血本无归,这让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无奈,李嘉诚的父亲只好重操旧业,以教书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稍大一些后,李嘉诚就去码头边捡煤屑换钱补贴家用,间或跟着父亲读书写字。日子虽然艰辛,但也充满乐趣。但是随着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后,李嘉诚的童年便随之结束。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地温习功课。他知道父亲是给累病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能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为了给父亲治病,李嘉诚一家的生活相当清贫。每日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惟一的希望都寄托父亲身上,希望他能尽快把病养好,让全家能度过这一难关。
然而,祸不单行,1939年6月,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把宁静美丽的潮州城炸成了一片废墟。那年,李嘉诚年仅11岁。家园被毁,李嘉诚的父亲携妻带子,先后在汕头、惠阳、广州等地流浪,经常露宿车站。父母和小嘉诚都不得不到大街上卖香烟、糖果,做针线挣点钱过活。后来他们辗转去了香港躲避灾难,投奔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
到香港不久,李云经就因病离开了人世,刚刚安顿好的家,顷刻间又处在风雨飘摇中。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不得不含泪结束学业出去打工,挑起家庭重担。
这一年,李嘉诚才14岁。
父亲去世后,尽管舅舅庄静庵表示资助李嘉诚中学学业、接济李嘉诚一家,李嘉诚仍然决定中止自己的学业。他知道只有辍学才能找到一门职业,才能挣到钱,而只有挣到了钱,才能养活自己的母亲和弟妹。
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当时对于他要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并没有表示异议。他说,他自己本人也是读完了私塾,10岁时便远离自己的父母而远赴广州闯天下的。按理说,这时的李嘉诚如果要进他舅舅的公司做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庄静庵却没有开这个口,让外甥在自己手下干。对于舅舅的这一心理,李嘉诚当然再明白不过了,这就是:他今后的生活必须靠自己。
14岁的李嘉诚要在香港找一份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他找呀找呀,终于凭毅力、韧性、真诚在港岛西营盘的春茗楼找到了一份茶楼跑堂的工作。到茶楼工作的第一天,母亲早早起床给李嘉诚做早饭。当李嘉诚要出门的时候,母亲用慈爱而充满信任的目光注视着他:"好好听老板的话。"李嘉诚并没有答话,只是用坚定的目光看着母亲,用力地点了点头。
在茶楼做跑堂的
一天,一位生意人在谈生意经,精彩的内容使李嘉诚听得入迷,竟忘了侍候客人茶水。待听到大伙计叫唤,李嘉诚才慌里慌张地提起茶壶为客人冲开水,结果不小心洒到茶客的裤脚上。李嘉诚顿时一脸煞白,木柱似地站在那里,吓坏了的他竞忘了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他情知不妙,还不等他醒过神来,老板就跑过来。他正待斥责李嘉诚,让李嘉诚跪下求饶。不料那生意人茶客倒为李嘉诚开脱:“不怪他,是我不小心碰了他。”茶客走后,老板对李嘉诚说:“我知道是你不小心淋了客人的裤脚,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过失,也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定就能大事化小。这客人心善,若是恶点,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李嘉诚没有辜负老板的期望,由于他工作出色,是茶楼员工中加薪最快的。
李嘉诚做了一年的茶楼跑堂后,又到舅舅的中南钟表公司做学徒。他来到这里之后,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是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踏踏实实,勤勤勉勉,仅用半年时问就学会了装配和修理钟表。对于李嘉诚的不断长进,身为老板的舅舅庄静庵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却从不当面夸他半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黑暗的日治时代结束了。庄静庵预见香港经济将有超常发展,于是扩大公司规模,调整人才。李嘉诚被调入高升街的一问钟表店当店员,鼓励他日后更好地发展自己。他在茶楼,已学会了与人如何打交道。进中南钟表公司,通过对装配修理技术的学习,已对各类钟表了如指掌,并且很快又掌握了销售的技巧,于是做店员做得十分出色。
李嘉诚在茶楼卖的是力气,进钟表公司学的是技术,调入钟表店当店员干的是销售。他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就换了三个工作环境。他在工作中锻炼、在艰难中磨炼,他的意志一天比一天坚强起来。李嘉诚工作回来,每天晚上还是坚持自修初中的全部课程,经常学习到深夜,每每这时候,母亲都为儿子煮他最爱吃的潮州白粥。李嘉诚总是让母亲先吃,然后要母亲早点休息,自己再学习一会儿。
☆上门推销
1946年初,17岁的李嘉诚又辞别舅舅庄静庵钟表店。天生喜欢挑战的李嘉诚,选择了去一家很小的名不见经传的五金厂当推销员。舅舅和同事大惑不解李嘉诚的行为,为什么要离开前途无量的钟表公司,非要跳槽到一家不起眼的五金厂当推销员?这也是李嘉诚特有的商业眼光。
推销极富挑战陛。美国“人性教父”戴尔·卡耐基说过:“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备经商素质。你最好去当一当推销员。”
李嘉诚到这家五金厂,主要任务是负责白铁桶的推销。当时,这一行推销的对象都集中于卖日杂货的店铺,李嘉诚一入行就感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十分激烈,于是他采取避实击虚的直销方法去进攻。
李嘉诚首先看准酒楼、旅馆是用白铁桶的大户,就集中精力对这些堡垒攻坚。当时,推销员到酒楼、旅馆直接推销的不多,但精明的李嘉诚发现有利于直销的两个条件:一是直销价格比酒楼、旅馆到市场去买要便宜,二是送货上门节省了客户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李嘉诚这一招轻而易举获得成功。他有一次打人一家旅馆,一下子就销出一百多只白铁桶。
此外,李嘉诚对家庭散户又做了调查研究。他发现,当时高级住宅区的家庭大多不使用白铁桶。于是,他把目光瞄准中下层居民区。一户家庭,通常只使用一两只白铁桶,潜力远非酒楼、旅馆可比,然而,家庭散户又有酒楼、旅馆不能比拟的优势,集少成多,加起来的数量也会很庞大的。如何占领这一分散而又不可忽视的庞大市场?李嘉诚开始时一筹莫展,他苦苦思索。有一天,李嘉诚看见几个老太太围坐在一起择菜聊天,突然觉得茅塞顿开,心生一计。他将进攻目标锁定在老太太身上,专找老太太卖桶。李嘉诚心里这样盘算:只要卖动了一只,就等于卖掉了一批。因为老太太都不上班,闲居在家,喜欢串门唠叨,自然而然就成了他的义务推销员。李嘉诚这一招果然又大获成功。
李嘉诚开辟了酒楼、旅馆、家庭散户等的直销路线后,其他推销员也如法炮制。但有一件,又显示了他棋高一筹的推销本领。有一家刚落成的旅馆正准备开张,这是推销白铁桶的大好时机。李嘉诚的几个同事领功心切,抢先找到旅馆老板,不料碰了一鼻子灰,无功而退。原来这位老板有意与另一家五金厂交易。李嘉诚知难而上,他并不急于见老板,而是先与旅馆的一位职员交朋友。那个职员谈到老板有一个儿子,整天缠着要去看赛马。老板疼爱他,但旅馆开张在即,抽不出时间陪儿子。李嘉诚灵机一动,让这个职员搭桥,自掏腰包带老板的儿子去跑马场看赛马。他的举动令旅馆老板十分感动,不知如何答谢才好。于是,爽快地同意从李嘉诚手中买下380只白铁桶。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苦干,李嘉诚成为五金厂一等功臣,深受老板器重。
但是有一次推销遭遇战,李嘉诚却被打败了。他在一家酒店推销白铁桶,与推销塑胶桶的一个老板不期而遇。他使出浑身解数投入争夺,塑胶桶却轻而易举获胜。这一天晚上,李嘉诚辗转难眠。他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塑胶制品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将是木质和金属制品的替代物,发展潜质巨大。没有可犹豫的了,李嘉诚毅然决定加盟塑胶公司,进入新兴的塑胶行业。
☆晋升经理
李嘉诚毅然去了一家位于偏远市区的西环坚尼地城爹士街的塑胶公司。他主要负责推销新型产品塑胶洒水器。李嘉诚走了几家客户却无人问津。有一天上班前,他就来到一家批发行,等待员工上班联系洽谈。这时,李嘉诚看到清洁工在打扫卫生,他灵机一动,就自告奋勇地用自己的塑胶洒水器帮助清洁工洒水,碰巧有负责日用器具的部门经理早到,给他看见了。结果,李嘉诚很顺利就达到目的,该经理很爽快就答应经销塑胶洒水器。
在当推销员的日子里,李嘉诚每天工作16~20小时。早上9时上班前,他到其他地区发掘新客户。晚上,他又跑到工厂视察“跟单”。工作尽职尽责,业务额直线上升。派年底花红,老板以营业额计算,李嘉诚工作业绩排在第一位,花红高出第二位的7倍。
李嘉诚除了勤快上门推销产品外,还利用推销的行为特点捕捉了大量的信息。他经过自己详尽的分析,然后建议老板应该上什么产品,应该压缩什么产品的产量。他把香港划分为许多区域,每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和市场行情,都详细记在本子上。他知道哪种产品该到哪个区域销售,销量应该是多少。李嘉诚推销不忘生产,协助老板以销促产,使塑胶公司生机盎然,生意红火。
由于李嘉诚工作勤奋,经营上有办法,且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深得塑胶公司老板的赏识,一年后被提升为部门经理,统管产品销售。这一年李嘉诚才满17岁。时隔不久,他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李嘉诚靠着勤奋和聪明,很快掌握了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势头良好,销售网络日臻完善,许多大额生意,他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具体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销员跑腿。李嘉诚成为这家塑胶公司的台柱,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白手起家
李嘉诚认为,依附别人,不如自己闯天下。李嘉诚在塑胶公司工作期间学习了很多技术、积累了不少经验之后,又有了新的打算,这也是他一直藏在心里的愿望:自己创办一家塑胶厂。于是,他毅然辞去总经理的职务,离开了塑胶公司,迈上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
就这样,1950年李嘉诚在一条小溪边的几间破房子里,以7000元港币的启动资金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多年的推销员生涯,使他对市场的动向了如指掌。他敏锐地看到塑胶这种新产品,具有价廉、耐用、易变的特点,比木材和金属更有广阔前景,极具发展潜力。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他选择塑胶玩具作为自己创业的突破口。李嘉诚的小塑料厂,取名为"长江塑料厂"。当别人问这个厂名是何意思的时候,他回答:“我取这个名字是为了提醒自己像长江那样涤荡前进,奔腾不息。同时,长江也有大江不择细流之意。”
刚刚创办自己的工厂,李嘉诚依旧保持当推销员时的老作风:风风火火,雷厉风行。他身兼数职,联系货源,负责推销。他每天一大早就外出采购或推销,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距离近就双脚行走。中午时,他急如星火赶回工厂,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与工人一起吃简单的工作午餐。当第一次看到产品从压塑机模型中取出来的时候,他异常兴奋。平时非常节俭的李嘉诚破例奢侈了一次,带工人们一起到小酒家聚餐以庆贺。李嘉诚真心实意地对待自己的员工,使长江厂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初创时期的长江厂条件异常艰苦,但基本上没有工人跳槽。创业初期,李嘉诚住在工厂里,一个星期只能抽时间回一次家,去看望母亲和弟妹,但每次也总是来去匆匆。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学友宁静的秋水整理、推荐、上传。版权拥有人未联系上。本站刊发此资料目的是为了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实现大中华复兴。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请版权拥有人联系本站查询稿酬。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