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学友宁静的海推荐上传 作者:未知 编辑:admin |
1981年,张海忠从魏县德政镇团委书记起步,1987年到邯郸市邯山区做资料员,历任资料科长、办公室副主任、马头镇书记、邯山区副区长、区长等职位。做了9年副区长之后,于2007年8月被提拔为区长。今年是张海忠在邯山区政府工作的第24个年头。 2011年7月10日晚,张海忠被发现死于其办公室内。后来,警方认定其为抑郁自杀,当日有两次自杀行动,自行剪断饮水机电线触电未遂后,实施割颈自杀。 7月13日下午,张海忠遗体在邯郸市殡仪馆火化并接受吊唁。这位“拆迁区长”临走时,年仅48岁。他没有留给家庭巨大的财富。 执行力是张海忠的长处之一。2007年起,随着河北省“三年大变样”的城市拆迁工作开始,张海忠先后主抓了贺庄、五仓区等重点改造项目,并创造了“五仓区拆迁精神”,多次获得上级部门的嘉奖。 邯郸市政府门户网站上看到一则今年6月29日的官方消息,称“6月24日以来,邯山区区长张海忠每天下午五点定时调度泰达大厦、贺庄旧改、轻纺城南三角拆迁和五仓区拆迁、土地收储工作,逐项听取汇报并作部署。” 邯郸市一名政协官员表示:“他这个人社交其实很单纯,没啥不良爱好,不酗酒、不打牌、不泡吧,一心都在工作上了。” 但这样一个区长,是因何抑郁,又为何要自杀? 熟悉当地官场的知情人士说,警方关于张海忠自杀的结论应该不会有错,是否有抑郁症则不好说。 张海忠出身农村,35岁当上副区长也算年轻有为,5年后升任常委、常务副区长,4年后转正。除个人能力出众外,应该说仕途基本顺畅,不出意外的话,三五年升任一把手不算太难。 但在当下的官场生态中,像张这样的官员实际上压力很大,尤其是正在“争取大变样”的二三线小城市的官员更是如此。在基层,行政一把手权力很大,责权划分模糊,几乎主管一切,相应责任也大,经济、治安、维稳、科教文卫几乎都要抓。管得越多,一旦出事要负责的也越多。人不是铁打的,必然精力分散或者长期焦虑。另一方面,上级一般只要结果,不问过程,执行不力被批评甚至训斥并不鲜见。还有就是这些官员一般应酬多、事情多,很难和普通人一样烦心时,可以从家人亲友那里得到支持理解,而且有些委屈或郁闷压根不能说。 到底是什么让张海忠下那么大决心自杀不好猜测,但类似问题肯定还在一些官员身上或多或少存在,值得警惕。 出邯郸火车站,就是张海忠辖下的邯山区了,它是邯郸市的城市门户,邯郸因此得名。资料显示,2010年邯郸市GDP排名位列河北省第三,其丰富的铁矿石资源是其最大的经济支撑,而没有矿产资源的地区经济发展则以物流、电力等为主要发展手段。 2008年,受河北省“三年大变样”政策影响,邯郸开始寻求以土地财政为方向的新突破口。当地有这么一个口号:“三年大变样,河北看邯郸,邯郸看邯山,各个区竞相比赛拆迁。”据《邯郸日报》介绍,因为邯山是老城区,所以旧城改造的任务和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城区。 近日,在邯山区可以看到,城市的建筑非常破旧,沿街最高的楼房也只有6层,街道较窄,缺乏大城市商业街的气息。据当地一位71岁的老人刘葆国介绍,这些房子大多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平房较多,多层建筑也并不常见。 但与旧建筑对比鲜明的是,邯山区却是处处在盖楼,巨大的塔吊几乎笼罩了这个城市的上空,而每一个正在建设的楼盘标语差不多都是“邯郸市重点改造项目”。当地一位姓李的退休老干部告诉记者:“这几年邯山变化确实很大,到处都是在搞棚户区拆迁,特别是五仓区的改造规模很大,这些基本都是张海忠的手笔。” 张海忠正是邯山区拆迁工作的强硬推进派。他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表示,“动员一切力量,集中一切智慧,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办法,强力推进拆迁、收储工作,切实打好攻坚战、突击战,确保每天要有新成效、每天要有新进展、每天要有新突破。” 邯郸市政府网站显示,2009年,邯郸市邯山区累计拆除各类建筑124万平方米,拆迁总面积、拆迁绝对总量和完成比例均在主城区领先,创造了拆迁“过百万”的历史新高。2010年邯山区的五仓区一块土地,拆迁面积就达到了60万平方米,而整个五仓区的地域面积达410万平方米。 “这还不算一些小的项目的拆迁改造,摊子铺得太大,操心就多,换谁晚上也睡不着觉啊!”该老干部说。 张海忠的强硬作风自然招致了部分拆迁户的不满,其中邯山区贺庄村的矛盾最为尖锐。贺庄南临中华南大街,东依邯郸市内唯一的一条河流渚河,地处邯郸市中心位置,它的拆迁工作是邯山区当年最大的一个项目,也是张海忠上任区长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邯郸老百姓其实都不难说话,但贺庄自古民风剽悍,过去几年常常因为土地问题和邻村斗殴。”当地一位媒体人士说。 2009年9月8日,贺庄村村委会和金世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拆迁协议,以6000元/平方米的公开价格购买村民用地,并着手开始拆迁工作。而贺森林正是贺庄一位强硬的“钉子户”。 2009年11月11日,邯山区法院以叫他去法院谈事为由,将贺森林叫至法院,但早已埋伏好的拆迁队一拥而上,冒雪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将他家的二层小楼夷为平地。“当时先断我水电,后断我路,老娘也被气死。”贺森林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说。 事实上,张海忠的拆迁工作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受到强烈抵制。7月13日下午,记者在邯郸市五仓区浴新南大街上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民意调查,当地不少民众对五仓区旧城改造表达了看法,多数市民表示支持政府的拆迁工作,也有人表示“不能强拆,要有法可依,赔偿要合理”。 13日下午,一位在街边遛狗的张姓老人在闲聊中告诉记者:“张海忠上任后,16天就拆了一个小区,几百户人都同意拆迁,为什么?有些人还是愿意拆的,拆了住房情况就会有所改善,你让他们买房子他们买不起!” 张海忠最后的岁月与“五仓区”旧城改造紧密相连。资料显示,五仓区地处邯郸市南大门,总占地5800多亩,辖区内企业众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邯郸市就出台了五仓区的旧城改造规划,但十几年来收效甚微。 在张海忠接手后,明确提出了将五仓区建成以高中档生活居住区为主,集商务、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城区。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 在百度邯山贴吧里,多位市民也表达了对五仓区改造的美好愿景。但也有网民质疑:“别的楼都开工了,为啥5号楼还不开工?” 五仓区一位钉子户李女士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居住了近60年。“我们一家五口人,住的只有一间38平方米的小房子,政府不给解决我们的住房问题,我们是怎么都不会搬的!”李女士说。 记者在拆迁现场看到,该片区大部分已经拆迁完毕,只有李女士居住的一栋单元楼孤零零地矗立在路边,这栋楼上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老人,有13户左右,都有和李女士一样的想法。 “经适房我家买不起,廉租房也行啊,但是排不上队。让我们一家五口人出去租房子,我们也负担不起。”李女士说。 张海忠死了,拆迁仍在继续。一位出租车师傅告诉记者,张海忠当区长这3年多,没带给邯山区大的实惠,也没有什么恶性政策。他评价说:“拆迁是好是坏,我没法说。但是总体来说,他还是一个干实事的区长。” “他是我们村子里出的最大的官了。”张海忠的叔叔张向民说。他是前天听说张海忠去世的,这几天,他一直陪着张海忠的父亲张向坤。 张向坤住的是一间老房子,家里仅有的两个电器是一个老式电视机和一台落地风扇,没有沙发,床也是用木板自己搭成的。据他讲,这个房子是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三间瓦房,地基用了一部分青砖,墙都是用土夯的,院子里杂草丛生,那墙上的青苔宣示着这栋建筑物悠久的历史。“这在当时算是好房子了,海忠就是在这里生的。”老人用已经含糊不清的语言描述着往事,但他已经不记得幼年的张海忠是什么样子了。 张海忠有两个哥哥,大哥当兵,十几年前由于一次车祸去世了;二哥现在家里务农,靠一家小卖部维持生计。张海忠学习不错,考上中专后来又上了大学。 “最后一次见他怕是有两个月了,平时也很少回来。”张向坤有些埋怨,“每次回来就呆一会,有时候饭也不吃,中午12点多回来,到了2点又要走。”“2007年他妈走的时候,打了电话,他说他在开会,结果到了第二天中午会开完了才回来,不孝啊!”老人说。但每次回家,张海忠都会给父亲一百多元的生活费,这差不多就是张海忠所尽的所有孝道。 在西温店村,张海忠的故事几乎人人知晓。一个小卖部的张姓老板告诉记者:“家里都拿张海忠教育孩子呢,让孩子多学习,有个目标,长大了也去当官。” 侄女婿申习岑是张海忠的崇拜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村子里这条水泥路是张海忠参与修建的,出了几万块钱。“那时他还没当上区长,村里修路差了几万块钱,他二话没说就给填补上了。” 申习岑发现,张海忠几年前开的车都是一辆老式桑塔纳,直到当上区长,才换了一辆旧红旗轿车。在他看来,张海忠从来都没有发过脾气,说话总是慢条斯理、不温不火的,对谁都是面带笑意。然而对于张海忠的自杀,申习岑陷入了沉默。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