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1 >> 修养频道 >> 员工修养 >> 正文
化学天才王庆根美国自杀
文章来源:学友推荐  作者:未知  编辑:admin

    他是江苏首位化学奥赛金牌得主。

    他是南大化学系第一个跳级生。

    他是海安中学“寒门出才子”的典范学生。

    他的名字,叫王庆根。

    尽管他已经离开学校十多年,但每每提起他的名字,还是会有很多人带着赞赏微微点头,“绝对是个人才。”对于他的简历,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能随口报出:小乡村出身,在海安中学读高中时获得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免试进入南京大学,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进入知名的Paypal公司一直做到首席工程师的职位……他的身上,笼罩着太多成功的光环,在他就读过的学校,学弟学妹们也以他为榜样。然而,十几天前从大洋彼岸传来的一个消息,让所有人震惊——2012年4月6日,40岁的王庆根在美国自杀身亡。

    人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感到一丝不解,为什么这个曾经的“天才”学生,这个令家乡自豪的人物,会选择这样一条不归路。

    当所有人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有谁关注到你飞得累不累?这句话,用在王庆根身上,恐怕再合适不过。

    勤奋要强:寒门少年头上始终闪耀着优秀的光芒

    1972年10月22日,王庆根出生于偏僻的海安县南莫镇邓庄村普通的农民王君度家中。10岁丧父的王君度经济拮据,夫妇俩全靠生产队挣工分度日,干一天只能挣上一包劣质香烟钱,童年的王庆根与周围的孩子一样,只是在田头地边默默地打发漫长而又寂寞的时光。

    这对善良的夫妇从小就教育小庆根做人要正直,学习要勤奋,生活要俭朴。他们自己终日辛苦,省吃俭用。在小学的王庆根,每学期总是以一张“三好生”奖状回报父母。放学回家后还要学着煮饭,舀上一锅水,淘一瓢米,切几块山芋,点火拉风箱,腾腾的火苗舔着10岁孩子稚嫩的脸庞。

    跨进邓庄初级中学,王庆根的追求有了较之小学阶段强大得多的动力。邓庄初中是一所简陋的乡村学校,却培养过拔尖人才。1983年,13岁的周峰考取中国科技大少年班,一直成为邓庄人的美谈和骄傲。邓庄虽穷,但邓庄人有志气,邓庄出人才。

    作为邓庄人的子弟,王庆根也决心为家乡争一份荣誉,争一份骄傲。初中一年级时,他刚接触英语,便揣摩出利用插图联想背诵英语课文的好方法。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提起笔来撰文介绍自己这一发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介绍,这篇小小的文章无疑大大地激发了少年王庆根自信和进取心。他对学习入了迷,着了魔。学校离家足有三里路,往返的路上他都用来记忆英语单词。

    王庆根在初中学习阶段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同学们一直推荐他为班长,班上的一些活动,班主任全委托他组织,班上的义务劳动他能以身作则,各学科成绩都在全班前茅,连不被人重视的历史,他的成绩都在全班第一……王庆根凭着一股自强不息的韧劲,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名列全区五乡榜首。

    1987年,那一对可敬的农民用自行车,把他们的儿子送进海安中学的大门,同去的还有他们的女儿,王庆根的妹妹王庆芳,她是体育苗子,破格录取海安中学初中部。

    晴天一个霹雳,在王庆根刚刚升人高二的时候,他的母亲患了癌症,父亲王君度八方求医,为了给妻子治病,他变卖了部分家俱,还借了上千元的债。王庆根的家庭经济更加拮据,巨大的精神压力,使王庆根的学习陷入了困境。但父母坚定地对他说:“儿啊,你安心地读书吧,我们就是去讨饭,也要供你上学。”

    王庆根的学习更加勤奋了,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全身心地博击在知识的海洋里。除了出色地完成正常的学业,他参加了学校化学兴趣小组,亲手摄影、洗照,自制焰火、“炸弹”等,增强了对化学的兴趣。他在老师的指导下,超前一步自学,高二第一学期自学高三教材,第二学期学习大专无机化学,进入高三后又学习了大学有机化学。

    他的化学老师何求,从农民的儿子王庆根身上发现了某种超乎寻常的精气神韵,有一回在学校理化实验室,他观察王庆根的化学实验过程,赞许地拍着王庆根的肩膀说:“好好努力,争取将来参加世界中学生奥赛!”何求老师这句话也许很平常,可那时是怎样拨动了一个中学生的心弦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参加了全国物理竞赛获江苏赛区二等奖,全国化学竞赛获江苏赛区一等奖,总分名列第一。

    刚露尖的小荷一下引起了省教育界和化学界的注目,成为留省集训的10人之一,得到南大、南师大许多专家的悉心指导。当年1月5日,他赴合肥中国科技大冬令营集训,又获一等奖。3月份,国家将10名在冬令营集训中,获一等奖的同学和北大附中6名种子选手,一起选送到北大继续培训。四月初,经过最后的选拔,王庆根被确定为4名出国参赛选手之一。

    高中时代:获得国际奥赛冠军成为“海安的骄傲”

    1987年进入海安中学时,王庆根被分在高一(6)班。用他的同班同学曹小东的话来形容,王庆根“瘦瘦高高的,不善言语,为人朴实”。王庆根来自邓庄的一个农村家庭,初到县里,王庆根有些内向和腼腆。曹小东的座位在王庆根前面,这名“尖子生”给他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穿着不合身的中山装来报到,一看就是长辈的衣服”。虽然家境一般,但王庆根因为出类拔萃的成绩、踏实稳重的作风,很快成为老师们心中的最爱。每次考试,王庆根都在班上数一数二。学校运动会跑一万米,几乎没人敢报名,王庆根参加了,而且还坚持到了最后。

    “他很全面,是所有人的学习榜样。”曹小东与王庆根十分要好,前几天听说王庆根去世的消息,他吓了一跳,第一反应是不可能。“他是个很开朗的人。”曹小东说,虽然王庆根言语小声,但课后也爱和同学们玩笑打闹,班级的活动总是积极参加。“我们班足球赛,他虽然不踢,但在场边作为拉拉队给我们加油,非常热情,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高二分班后,曹小东与王庆根渐渐失去了联系。“但他的所有成就我都知道,我们都觉得他是‘海安的骄傲’。”

    1990年,是王庆根人生的第一个高点,化学拔尖的他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2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这弥补了江苏省化学奥赛金牌的空白,他同时也成为海安中学培养出的第一位国际奥赛金牌得主。回国后还受到江泽民主席和李鹏总理的接见。这件事,令海安中学沸腾了,海安当地所有的人沸腾了。一夜之间,王庆根成了海安家喻户晓的人物。

    南京三十四中的语文教师许露是海安中学的毕业生,比王庆根低两届。她清晰地记得,那个暑假,王庆根载誉归来的那天,海安中学所有的高中学生排成两队,夹道欢迎,队伍从车站一直排到校门口。数千人顶着骄阳拥向大道两旁,很多单位自发鸣放鞭炮。

    为了表彰王庆根的成就,当地政府专门拨款给学校建了一个奥林匹克楼,里面放着王庆根的奖牌,并列着他的所有介绍。在海安的政府网站上,至今还有一篇王庆根的介绍文章,记述了王庆根不富裕的童年,以及如何刻苦奋发、获取荣誉的经历。在海安中学,几乎每次全校开大会,王庆根的故事都会被老师们一再重复,以激励学生们努力求学、改变命运。直到今天,在海安中学的校园里随便问一个学生,他都能将王庆根的故事娓娓道来。

    高中阶段,许露和同学们听得最多的关于王庆根的故事就是:用蛇皮口袋装着行李去赶考,一举获得世界奥赛金牌。作为“知识改变命运”和“寒门出才子”的典范,海安中学的老师和家长,都将王庆根作为人生的楷模来教育学生。

    王庆根上大学后的轶事也在口口相传。比如他在南大考托福,是提前交的卷再赶回学校参加物理期末考试,结果托福、物理双满分。海安中学校长吕健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学校校史馆里,一直醒目地挂着当时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接见王庆根的照片。

    离开海安二十载,他的影子无处不在。王庆根的家乡邓庄,还在与吉庆交界的地方竖了个标语牌,写着“国际金牌得主王庆根的家乡邓庄人民欢迎你”。

    大学时代:他成为南京大学第一个“全国三好学生标兵”

    海安中学一位毕业生回忆,出国参赛之前,全国各大名牌高校纷至沓来。当时王庆根完全可以选择清华北大,但是最后之所以上了南大,主要就因为“他家里太穷了”。南大当时开出丰厚的条件,足以解决他的经济负担。

    进入南京大学后,王庆根的学习天分继续显露,成为化学系的风云人物。

    虽然戴着“奥赛金牌得主”的光环入校,但王庆根给人印象一直是谦和、热心,并且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南大化院的沈教授与王庆根相识很久,本科时,他就是王庆根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研究生时,王庆根也一直跟随他做课题。不过,研究生还未毕业,王庆根就拿着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飞去了大洋彼岸。

    “如果当初没有出国就好了,多么优秀的人才……”从两周前得知王庆根的死讯起,沈教授总是这么感叹。而他也花上了好几天时间,才逐渐从难过中走出。“这个学生人品非常好、成绩非常好、做事非常踏实……”沈教授将几个“非常”着重说出,可似乎还是不能概括出王庆根在他心目中的全部特质。“他是个好科学家。”沈教授说,无论多么深奥枯燥的书,他都能看下去;交来的研究报告也非常深入、全面,体现出他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还是个很英俊的小伙呢。”沈教授的另一名女学生,就是在研究生时与王庆根认识,然后成了他的妻子。

    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收获了众多荣誉。其中最高的,是他1993年10月获得的“全国三好学生标兵”称号。据化学化工学院的一位老师回忆,他大概是南京大学第一个获得这个称号的学生。

    荣誉加身,王庆根依旧保持着谦逊与尊师。2009年沈教授去美国开会,得知导师来到,已在美国定居的王庆根和妻子特意去机场接机,并坚决邀请沈教授在家住了一晚。

    职场阴影:熟人说他不敢对老板“说不”

    2001年,王庆根获得斯坦福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尽管这能让王庆根毫不费力地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个专业,而是开始了计算机课程的修习。随后,王庆根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他来到一家做电子地图的公司“Decarta”担任软件工程师。2004年,进入知名的“Paypal”公司,几年后,他从一名普通员工升为了公司的首席工程师。

    在分析王庆根自杀原因时,有网友猜测:“一直学化学的突然转行做计算机,人才浪费,人生也就黯淡了,如果再遇到挫折,的确很容易想不开。”也有从事计算机的网友坦言:“在美国,虽然做计算机更赚钱,但当互联网从繁荣逐渐走向萧条,日子便不好过了,同时也造成上千万人失业。”

    王庆根虽然不会失业,但他的日子也并不轻松。美国一家半导体公司的信息系统负责人吴简清似乎道出了真相,他在微博中写道:“他对工作非常努力、认真、仔细,但是面对老板的压力,不敢说不,生生被逼死了,不胜唏嘘。”

    王庆根去世的消息,是4月10日前后由他在斯坦福的同学告诉沈教授的。沈教授至今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人才会厌倦世事、以至于必须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离开。整理好情绪,他立即给王庆根的妻子发去邮件,致以悼念。王太太抱着沉重的心情回复了他,她谢谢沈教授的所有支持,并告诉他,王庆根的自杀可能是“长时间的抑郁及焦虑”的结果。“他那天上午还好好的,洗了衣服,下午便选择了死亡。”据了解,王庆根患抑郁症已经有段时日,并一直从心理科医生处寻求帮助,但还是没有克服那一关。

    王庆根去了,留下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10岁。孤儿寡母的生活一下拮据起来,海外华人互助会还特意为他们发起了募捐活动。沈教授让儿子帮他寄去了支票以及一份吊唁信,“我不知还能做些什么。”

    抑郁内向:将优秀人才逼上绝路的重要因素

    王庆根是4月6日离世的,他去世的消息,直到两周后才逐渐在国内一些网络论坛上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与沈教授、曹小东一样,大家在惋惜的同时,也希望知道他为什么选择走上这条路。在旁人看来,从小荣誉众多、长大后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的王庆根,真的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性格带一些内向,工作上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异国他乡的无助,这也许是他选择离开的原因。”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副主任医师王军认为,内向的性格,会让人把无论喜悦还是悲伤都放在心中,不去分享或倾诉;从小到大的成功,则很可能让人养成追求完美的习惯,久而久之,不允许失败的自我鞭策,把人压得越来越喘不过气;此时,再遇到领导带来的压力,心理防线便瞬间土崩瓦解;此外,身在异乡,人文环境与国内有很大差距,在缺乏朋友帮助的情况下,本来就压抑的情绪更加无法宣泄。种种原因的叠加,便有可能将一个优秀人才逼上绝路。

    王军说,仅这半个月,他就接受了好几例“高端”病人,其中有的是行业精英人士、有的是部门重要领导。而因为顶着被发现的心理负担,他们中大多还是特意从外地赶来看诊的。“在这样的快节奏时代里,受到更多关注的‘成功人士’,压力自然也更大。”王军认为,对于这些工作上已经很大压力的社会精英来说,出现问题后尽早地自我认识、寻找帮助,是避免抑郁症的关键。“有时抑郁会直接在情绪上表现出来,有时则很难发现,只会通过莫名的头晕、胸闷、消化问题等病症表现出来。如果自己能意识到问题、学会宣泄不良情绪,以及家人、朋友及时引导、带领求医,则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悲剧发生。”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学友月光下的泉水整理、推荐、上传。版权拥有人未联系上。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本站刊发此资料目的是为了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实现大中华复兴。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站为公益网站,所有资料均实行零稿费。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向本站申诉。本站接到申诉后即删除此资料,以免侵权。)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大三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取消学…
    罗活活因为诚实赢得金利来相…
    常春藤面试官:给不放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