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1 >> 学友论坛 >> 正文
斯斯文文:一定要用心去听诚恳的忠告
文章来源:学友推荐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桃花园似的平息无波的生活是人人所向往的,然而人世间果真有这种生活存在吗?这只不过是大诗人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和追求罢了,没有人愿意自寻烦恼。但是在人生中,总是蕴藏着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它,寻求解决之道,如此,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古文有:“不闻不论,则智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你若不善于接受贵人的忠告,或者接受的态度不够坦然,对方就会弃你而去。

    何谓“忠告”,乃“诚恳地劝告”之意。既是“诚恳地劝告”,于被“忠告”者而言,则需诚恳地接受。歌德说得好:“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自己的能力。”

    有这么一对夫妻,住在鲁国的京城里。男的编得一手好草鞋,女的织得一手好麻布,男编女织,勤勤恳恳,小日子过得挺美满。

    有一天,他们听人说,越国那个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鱼米之乡,人们生活得很富裕,于是他们就决定把家搬到越国去。

    邻居们听说他俩要搬家,便好心好意地来劝说:“在这里生活得就满好嘛,为什么要搬到越国去呢?”“搬到外国,举目无亲,各方面都不方便,就怕你们会搞得讨饭也找不上门儿。”

    两口子听了,很不高兴,不服气地说道:“瞧你们说得那么可怕。我们俩会编草鞋,会织麻布,有这样过人的手艺,还愁发不了财?”

    邻居耐心地继续劝道:“你们在这里丰衣足食,就是凭着你们的好手艺。草鞋是供人穿的,可是越国那地方,遍地都是水,越国的人从小就是光着脚板走路,从来是不穿鞋的。麻布呢,是供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经常下暴雨,那里的人个个蓬头披发,谁见过越国有个戴帽子的啊?你们搬到那里,没法施展自己的手艺,怎么能维持生活呢?”

    可是,这一对夫妻对于别人的忠告,一句也听不进去,最后还是把家搬到了越国。到了越国以后,夫妻俩比在鲁国更加勤劳。男的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编草鞋,女的到半夜还“咔哒咔哒”地织麻布。编出的草鞋,在屋里堆积的像一座小山;织出的麻布,也摞得快顶住天花板。但却没有人来问价钱,也没有一个人要出钱买他们这些东西,他们的生活陷入窘境。

    最后,他们夫妻俩只得收拾起行李,又重新搬到回鲁国去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在性格,或在待人处事方面,总难免有不曾发觉的死角或是一时疏忽。若在此时,有人提醒我们的缺点,我们应衷心感激不已。所谓朋友之道,贵在劝导忠告。“忠告如雪,下得越静越长留心田,也越深入心田”(瑞士、希尔泰《书简—友情》)。忠告是别人送给你最丰富的礼物。

     蹶叔很自信,并且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忠告。他在龟山北面种田,用高而平的田地种稻子,用低而湿的田地种谷子。他的朋友告诉他说:“谷子适应高、平的田地,稻子适应低、湿的田地,而你刚好相反,违反了它们的本性,怎能会获得丰收呢?”蹶叔不听。这样一直种了10年,可粮仓里没一点储存。此时他才到朋友的田地中观察,都像他朋友说的那样,获得了好的收成。他向朋友施礼道歉说:“我知道悔改了!”不久,他到汶上经商。一定要看到哪种货物最畅销才赶着去买,所以常和别人抢购。等他把货物弄到手,争买这种货物的人也都停了业。因此他手中的货物时常卖不出去。他的朋友又告诉他说:“会做买卖的人,买进别人所不急于买的货物,时机到来再卖出,获利一定是成倍的。这也是战国时善做买卖的白圭致富的原因。”他又不听。蹶叔按自己的经营方式又做了10年买卖,弄得非常穷困。这时他再想想朋友劝他的话,便又向朋友施礼道歉说:“我从今以后,一定要悔改了!”过了些日子,他要乘大船去航海,并邀请他的朋友一起去。他们在大海上东行。到达深海时,他的朋友劝他说:“这就是大海的最深处,船进去恐怕再不能出来。他又不听,乘着大船进入了深海之中。他一直在海上漂泊了9年,后来借助一次强烈的海风和浪涛的推动,船才飘了回来。等他回来时,头发全白了,身体瘦得像干肉一样,人们都不认识他了。这时,他再次向朋友施礼道歉,并且叩头发誓说:“我若是再不悔改,有太阳作证。”他的朋友讥笑他说:“你悔改是悔改了,只是为时太晚!”人们说:“蹶叔悔改三次而走完了一生,还不如当初听取劝告随时改正错误好呢?”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马谡失街亭,这个故事妇孺皆知。当时马谡就是不理会王平提出的山下安营扎寨,自负熟习兵法,被诸葛亮重用,刚愎自用,在山上扎寨,企图利用地势一鼓作气杀退敌人。但是王平是一员老将,他所考虑的是在山上扎寨,粮草和水源将被切断等一些非常务实的问题。不过马谡并没有听。结果被魏军切断水源,大败,丢了街亭,还被诸葛亮斩首还有,卧薪尝胆大家都知道吧。这里有关这的故事,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不听武子胥先灭越而后图齐的建议,重用太宰噽这一奸臣。最后,直接将武子胥赐死也不听他的计策。最后在出兵国力空虚之时,被勾践所灭。

    “人受谏,则圣;木受绳,则直;金受砺,则利。”(孔子家语)然而现代社会,能够直言不讳地指责他人缺点者已日渐减少。无论是你的上级、长辈、或同事,大都不愿意冒着使别人恼恨的危险去忠告别人,而都抱着善其身的态度漠视一切,追究其原因,如果人人皆能诚恳、虚心地接受别人的忠告,而且人人都期待他人的忠告,则这种现象又如何会出现呢?平心而论,真正能够苦口婆心地劝告我们,指责我们的人是谁呢?不外是父母、师长、兄弟、妻子朋友或子女等。他们的目的无非是希望我们在人际关系上更圆满,在事业上更成功。但是,忠言逆耳,大多数人对于忠告总是有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原有的密切关系破裂,在某种程度上说,忠告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如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不顾后果提出忠告者,一定是对我们怀有深厚感情之人。一个从来不曾受到他人忠告的人,看似完美无缺,实际上可说他是一个毫无良好人际关系的真正孤独者。

    由此看来,受到忠告正说明你周围有人在关心你。“不闻不论,则智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汉·荀悦《申鉴》)但是,若接受忠告时的态度不够坦然,则将会使你的朋友个人弃你而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忠告者也能从你的态度中得知你是否是一个坦诚的人,或是个骄傲自大的人,或冥顽不灵的人,进而影响对你整个人格的评价。一个谦虚上进,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是个能够接受任何善意建议的人。如此,即使是与你只有点头之交的人,也将乐于对你提出忠告。

    中国历史经历了那么多朝代,而历朝历代的灭亡都与君主统治的腐朽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君主的武断、专制、刚愎自用、不听忠言是导致腐朽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国势曾是那么强大,疆土是那么辽阔。但是由于秦二世的武断、暴虐的统治,出现了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秦开始衰落,最终被汉所代替。如果秦二世不那么残暴,多接受些忠告,是否能使秦的寿命更长一些呢?

    所以说,刚愎自用者的顽固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肯接受他人意见,对于朋友的规劝或忠告置若罔闻,不仅会使自己头破血流,还会伤害朋友之心。

    因为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指出你的错误,提出中肯的建议,提供建议本身就意味着坦诚和信任。如若把良药当做烂草,把忠言当做耳边风,怎能不使朋友伤心呢?

    伤心和失望会使你的朋友离你而去的。没有武松的本事,却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做法,不是勇猛,而是愚蠢。明知自己打不过“老虎”,却还要去拿生命作赌注,不是愚蠢是什么呢?

    没有人会同情一个由于固执己见而失败的人,相反,除了朋友在伤心之余的痛惜外,还会招来对手的嘲笑和幸灾乐祸。所以,这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

    因此,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特别是朋友的忠告更应该虚心听取。奉承的语言我们可以不去理会,但诚恳的忠告却一定要用心去听,特别是在自己有了错误的时候。头撞南墙的滋味并不好受,干嘛非得要等到头破血流才罢休呢?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伟人,不管你是个小职员还是个领导者,都应该养成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习惯。但是,这种善于接受意见绝不是无主见地接受,把别人的话当做救命的稻草。就人来说,我们要慎听幼稚轻率者的献策;就事来讲,要慎听那种过激的言论。对于别人的意见,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接受。

    还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偏听偏信。密封件偏听偏信往往会使你由这个错误走向那个错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有比较、有选择。

    固执己见者由于过于“迷信”自己,一味地执迷不悟,有时就难免言行过激,有极端化倾向。他们顽固地“自信”,对其他人的话充耳不闻,但又生怕自己不被人重视,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于是,在顽固的“自信力”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沿着错误道路走下去,过激言行不但没有扭转错误方向,反而加快了失败的到来。

    能接受别人的忠告,其实是享受对方的思想高度。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正是这样才有开元盛世,成就唐太宗一代明君!

    可以肯定,“忠告”不是甜言蜜语,其味不免苦涩,有时甚至会刺耳。真正的“忠告”,必然伴着“忠告”者的一片恳切之心,也必然是“忠告”者在一番激烈地思想斗争、反复权衡之后,向被“忠告”者表达的一种无可替代的善意;真正的接受“忠告”者,一定是一位雅量豁达、直面现实、勇于改过者,也一定是一位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完美者。

    史玉柱尝过人生百味。在他最痛苦、压力最大的时候,一位分公司经理说,这么多年来史玉柱不关心员工,不尊重员工。这句话狠狠地刺痛了他。正是这“刺痛”式的“忠告”,终令史玉柱恍然大悟:“作为曾经失败过、至少有过失败经历的人,应该经常从里面学点东西,人在成功的时候是学不到东西的,只有失败时总结教训才是深刻的,才是真的。”这迟到的醒悟,又何尝不是“忠告”的产物呢?又何尝不是其从失败到崛起的秘诀呢?

     成语故事从善如流的意思是指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比喻乐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出自《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公元前585年,郑国不敌楚国的进攻,求救于晋国。晋将栾书奉命前去救援,使楚军退兵回国。后栾书又去攻打蔡国,蔡国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国只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率军救蔡。晋大将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准备率兵攻打援蔡的楚军。这时,栾书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阻止说,此次与楚军交战,胜了也不光荣,败了则会令人羞耻,于是建议收兵回国。栾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军中有人对此持异议,认为辅佐栾书的有十一个人,只有知庄子等三人主张收兵,而主战的人占多数,因此应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栾书回答:“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多数。知庄子他们是贤人,他们的正确意见便能代表多数人的想法。”于是,他下令退兵回国。过了两年,栾书率兵攻下了蔡国后,又想去攻打楚国。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具体情况后,又建议栾书暂时不要攻打楚国,而去攻沈国。栾书又一次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时人便称赞栾书以从善如流的意思说:“栾书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而又自然。”

    有的“忠告”,或许没有苦味,也很少刺激性,但意味深长。面对这类“忠告”,有的人不以为然,付之一笑,最后失败了;有的人信以为然,奉为经典,结果成功了。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曾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钢铁厂,短短5年时间,便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独立钢铁厂。原来,得益于一位效益专家的“忠告”。他对公司总裁说:“在一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然后用数字表明每件事对你和你公司重要性的次序。第二天早上,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纸片拿出来,做第一件最重要的事,不要做其他的,直至做完为止。然后用同样的办法对待第二件、第三件,直至你下班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紧,因为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正是记住了这样的“忠告”,每天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所以他成功了。

    提出和接受“忠告”,是不论地位高低、岁数大小、财富多少的。有一次,范敬宜回家看望生病的母亲。返京前,母亲问他如何去火车站,他说文汇报社的总编辑会派车来接。母亲一听,厉声道:"你又不在《文汇报》工作,凭什么要人家派车送你?"范敬宜赶紧叫了一辆三轮摩托车送他去车站,辞退了文汇报社的汽车。母亲对于儿子的责备性“忠告”,自能让儿子因愧疚而记住一辈子,并自律一辈子。

    “忠告”,对于为官者而言,自是一种规箴。无论是组织对其的“忠告”还是下级对其的“忠告”,都应视为一种善意的监督。一些贪官锒铛入狱,在反思悔悟时,往往会慨叹:当初要是听了组织和同志们的“忠告”,及时刹车,自己就不会跌入深渊了!这自是悔之已晚,但对那些尚有机会改过者而言,不妨扪心自问:面对“忠告”,我是拒之门外还是以之为宝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前,关于国家名号的问题有许多争议,毛泽东开始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张治中认为“共和”一词本身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不必再重复,不如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张治中的意见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和与会人们的赞同。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政,中央做出抗美援朝的决定。中国军队用什么名义参战呢?毛泽东初步打算把入朝军队叫做“中国人民支援军”。黄炎培觉得用“支援军”难以区别这是官方或者非官方的军队,不如用“志愿军”的名义,更可以准确表达军队的非政府军的性质。毛泽东从谏如流,采纳了黄炎培的意见。

    一个是人民领袖,一个是爱国民主人士;一面是直言不讳,一面是诚心接纳,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时期,采纳李鼎铭的“精兵简政”提案时所说的:“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论谁提出的意见,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办。”

    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对一个人,尤其对一个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不过,这个问题说起来易,做起来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是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情况么:一种是惟我独尊,搞一言堂,整天光听自己的声音,听不到别人的声音,没有言路何谈“广开”?不能集思何能“广益”?另一种是只是“偏听”,而不能“兼听”,做不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听不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缺比较,失判断,甚至被谗言所惑,干出蠢事。还有一种只能听顺耳之语,不能听逆耳之言,一言不合,怒发冲冠,“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凡此种种,必然导致言路堵塞,使人敢怒而不敢言,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在我们的历史上,不是也有一些值得深思的教训吗?

    人言啧啧不可怕,啧有烦言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我们的先哲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阐明言者与闻者所应采取的态度。从言者讲,如苏轼所说的,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及许多史书之所提倡的“直言不讳”;从闻者讲,应懂得“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庄子》语)的道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作《史记》,把言细化为四种,告诫人们:貌言华,至言实,苦言药,甘言疾。过去历史上宫廷建华表,衙门设堂鼓,李世民提出“三镜论”,曹孟德下达《求言令》,等等,虽然虚实有别,目的各异,但可让人讲话这一点是任何人所不能否认的。古人讲究“武死战,文死谏”,说明谏者需要的是胆量;李世民“非惟能客人之谏,又导人使之谏;非惟子怒人之谏,又赏人使之谏”,说明被谏者需要的是肚量。

    广开言路,关键在领导。用人之道,不仅要有用人之法,还必须有容人之量。所谓容人,很重要的在于“容言”。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宰相肚里能撑船”,用雨果的话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如果我们有个“能撑船”的肚子,有个“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

    “忠告”,对得意忘形者可能是一瓢冷水,对胡思乱想者可能是一帖清醒剂。人生路上,我们须有“忠告”相伴,有“忠告”相伴的日子是安全的,有“忠告”相随是幸福的

    老百姓有句俗话:“听人劝,吃饱饭。”刚愎自用、钻“牛角尖儿”,只会使前面的路越来越窄,越走越走不通,它不是成功之路,而是失败之途。

  (免责声明:此资料由学友斯斯文文推荐上传。原刊载及作者未知。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站为公益网站,所有资料均实行零稿费。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向本站申诉。本站接到申诉后即删除此资料,以免侵权。)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