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1 >> 学友推荐 >> 正文
书香书味:传统读书与数字化阅读
文章来源:学友推荐  作者:未知  编辑:admin
    数字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PDA、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阅读器等等。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数字化电子出版物具有存储量大、检索便捷、便于保存、成本低廉等优点。所以,数字化阅读日益受到各国年轻人的欢迎和追捧。

    在以甲骨、兽皮、竹简、布帛作为传播介质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根本无法想象人类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手段,以数字化编码的形式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以“数字化出版”为主题的参展商达361家,他们展示了其带来的电子图书产品。参展产品中,超过30%的展品为数字化产品;而为出版界专业人士举办的400多场活动中,50%以上的活动与迎接图书数字化潮流有关。

    根据保守估计,到2018年,全球电子图书的市场份额将超过传统图书。电子出版业的繁荣发展,表明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数字化阅读的新时代。

    在日本,“手机小说”成为青少年的阅读新宠。据《朝日新闻》报道,由年轻业余作者通过手机撰写、以手机阅读的小说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这种小说的特色是语言风格完全来自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不乏只有他们才使用的流行用语。由于手机画面显示的字数有限,这种小说运用的词句也大多言简意赅,符合青年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在美国,传统的新闻业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也积极向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转型,力求与新的传播形式融合。这种转型吸引了很多流失已久的青年读者。据调查,由于接触网络报纸,18—24岁的美国青年人比10年前阅读报纸的比例有所上升。以《纽约时报》为例,只有2%的年轻人阅读它的纸质报纸。而在网上,阅读它的人数却飙升至18%之多。

    早在2006年欧洲人就计划建立一个属于欧洲的数字图书馆。据欧盟委员会介绍,在2010年年底前,他们计划推动将至少600万部图书、文献和其他文化作品保存在欧洲数字图书馆,使互联网用户“轻点鼠标便可走进欧洲共同创造的历史”。

    数字化阅读的兴盛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更多乐趣和便利,但也引起了一些传统人士的忧虑。有人认为,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兴盛,用不了很长时间,传统的纸质读物将逐渐被人们舍弃,最终寿终正寝。这将破坏只有通过纸质阅读才能感受到的文化韵味。此外,数字化图书不利于传统的阅读管理,对不具有鉴别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成长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

    在习惯了上网浏览、看微博、发微信以后,许多人突然发现自己难以阅读大部头的书籍,哪怕是以前甘之如饴的小说,如今也读不下去了。他们担心网络阅读习惯会带入传统阅读,使人丧失阅读复杂深奥的内容的能力,变得愚蠢浅薄。

    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正在为此提供证据。2012年以色列曾做过一项实验,让一群工科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分别用电脑和纸质图书阅读同一材料,然后回答提问。这些学生都是习惯于使用电子产品阅读的人,他们本以为用电脑阅读要比读纸质书更有助于理解材料。但他们错了,答案正相反。

    俄罗斯曾被誉为世界上最爱阅读的国家。在这个孕育了托尔斯泰、普希金和契诃夫的国家,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地铁公园,随处都能看到捧着书报阅读的人。今天,在我们身边,那些潜心阅读的人,手里捧的可能不再是书报,而是各种电子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阅读是一个诗意的字眼。一壶香茶半卷书,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很多人心中阅读的美好画面。然而,这种诗意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渐行渐远。不仅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不仅因为选书购书太过繁琐,而且因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诗意想象罩上了一层冰冷的外壳。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的数字化阅读率正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阅读方式正在以凌厉的攻势,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数字阅读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使用便捷、检索快速、储存海量、多媒体的阅读体验,以及与传统书籍相比绝对的价格优势,让数字阅读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一切新技术所拥有的华丽感。有人曾做过比较,一套完整的二十四史有3249卷,约有4000万字,一个书架是不可能放得下的。而储存一套数字化的二十四史,则仅仅需要50M,这对现在动辄几十、几百G的储存设备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数字化阅读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之一,也成为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数字化阅读华丽的外表下面,却有一种触手可知的冰冷感。

    古人讲开卷有益,但当开卷变成了开机,当纸张变成了按键,当厚重的二十四史变成了电脑里一个小小文档,我们又该何处寻找开卷阅读的乐趣呢?

    读书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和过程。我们拿到一本书,会被它的封面震撼,会被它的装帧吸引,会享受把它拿在手中的重量,会聆听每一张纸从我们指尖滑过的声音。说到底,我们被一本书吸引,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还是因为隐藏在这本书背后的一种人文气息,一种与作者的交流,一种从历史和故事深处走来,经过思想激荡后凝结成的重量,这恰恰是我们从银白色的屏幕上无法获得的感动。

    今天的数字阅读产品琳琅满目,网络让我们在图书市场里眼花缭乱。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容易被快餐式的读物所吸引,被一些低俗的书籍所迷惑。翻看各大电子书网站和论坛的下载排行榜,排在前列的都是些玄幻悬疑小说、漫画、游戏、武侠、言情类的网络文学,而真正的经典名著少人问津。书籍作为营养食粮的作用正在下降,作为娱乐消遣的功能却在上升。

    数字阅读带来了信息的多元,但多元常常伴随着知识的碎片化;数字阅读带来了内容的丰富,但丰富常常伴随着学习的扁平化;数字阅读带来了阅读的简易,但简易常常造成了思考的表层化。

    阅读并不仅仅是一个获取知识,了解信息的过程,它身上更担负着传承思想、培养审美的责任和使命。在纸上阅读二十四史和在手机上阅读二十四史,作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问题在于,用手机阅读的人,有几个在阅读二十四史?

    阅读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行为。数字阅读的最大问题是注意力极易分散。由于网络内容大部分是多媒体,既有文字、图片,也有音频、视频,而这些内容大都是以超链接的形式排列的,一旦点开新的链接,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阅读领域。许多人上网之初也许是为了读一条感兴趣的新闻,但几十分钟后却发现自己在购物网站上寻找最新产品。“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这句话可谓网络阅读的最好描述。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有科学家指出,数字阅读是“F形阅读”。所谓“F形阅读”,是用字母F模仿数字阅读养成者的眼球活动轨迹,看任何读物都会像读网页新闻那样,前几行细读,后面就竖着略读。这已经是不少人下意识的阅读习惯。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阅读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说到底,数字阅读所抢走的不仅仅是传统纸质图书的市场份额——美国电子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纸质书——更是时间。2013年美国成年人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已经达到了5小时,我国这一数字也达到了3.6个小时,网民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了刷微博、发微信上。是在数字世界中流浪,还是在传统图书中安居,这既是习惯,也是选择。

    指出数字阅读的缺陷不是要否定数字阅读,只是提醒人们注意技术的负面效应。特别是青少年不应过早养成数字阅读的习惯。经常乘坐飞机或轮船的人都清楚,大船在航行过程中比小船要平稳得多。青少年就像小飞机或小船,在尚未成长起来之时就一头扎进未知的数字化海洋,绝非明智之举。只有打好根基,才不至于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才不至于随波逐流而变得浅薄愚蠢。

    数字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化。我们今天用“跳跃式”的阅读代替了传统的细嚼慢咽,越来越丧失了阅读长文章的耐心和能力;我们用“速食”的方式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却随着庞大信息量的摊开而变成了越来越薄的“煎饼人”;我们从搜索引擎上轻易地便能寻找到想要的答案,却再难到达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无论阅读的方式怎样变化,人们对高品质书籍的需求是一贯的,对先进文化的向往和渴望是不变的。数字化阅读以新技术的锐气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阅读视野,但也应该在内容上承担起传承文化、呵护心灵的责任,而不应一味向市场和庸俗妥协。

    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是不是有时也可以把电子阅读的设备收起来,泡一壶茶,翻一本书,怀念一下那些诗意栖居的时光呢?  

    (免责声明:此资料由学友书的香味推荐上传。原刊载及作者未知。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站为公益网站,所有资料均实行零稿费。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向本站申诉。本站接到申诉后即删除此资料,以免侵权。)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