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1 >> 修养案例库 >> 正文
海尔集团张瑞敏曾经的困境
文章来源:儒商张瑞敏  作者:林赛  编辑:admin

【成功修养导读】人,都具有贪婪的本性。很多人梦想一夜暴富,或者一鸣惊人,或者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到效益好的单位或企业工作,或者一劳永逸地坐到主管的位子上。但最终的结果总是,小事未做,大事未成,悲观失望。就是那些扯着父辈的裙带不费吹灰之力进入好单位或主管位置上的人,除了在同学或同事面前装一装神气外,最终也很难得有大的成就。其实,成功需要从基层干起,需要历经艰难。张瑞敏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万众羡慕的企业家。但羡慕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意义在于他的创造力和在他创业之初展现出来的不畏艰难的战斗力。

 

1984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冬日阳光暖洋洋的,海风肆意飘荡在青岛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时任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的张瑞敏,沐浴着冬日的阳光,骑着一辆虽然很旧、却保养得很好的自行车,穿过熟悉的大街小巷。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这辆自行车是这位年轻经理一笔不大不小的财富,从那擦得铮亮的车身来看,这位经理一定是一个干事干净利落的人。

没过多久,张瑞敏就到达了他的目的地——青岛日用电器厂。当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今后的一切,都会与这个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此之前,市轻工业局局长亲自把张瑞敏叫到办公室,局长像往常安排任务一样,貌似轻松地说:“老张啊,电器厂这边还是要你亲自跑一趟了,你去看一看,顺便把局里要调一名新厂长去的消息通知大家。”

说到这家青岛日用电器厂,实际上就是一个年份久远的烂摊子。它早年是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后来过渡成集体性质的合作工厂。在很多年里,这个厂子生产过电动机、电葫芦、民用电吹风、小台扇等产品。最近几年则开始生产一种名为“白鹤”的洗衣机,由于外观粗糙,质量低劣,一直打不开销路,工厂的资产与债务相抵还亏空147万元。

局长此番安排张瑞敏到厂里去摸一摸情况,可谓是用心良苦。这点张瑞敏心里也大致揣摩到了:局长说的这个顺便,有试探的意思。

因为电器厂这一年已经换了两任厂长,可厂子就是搞不上去,而且每况愈下。

刚派去的新厂长,没有待几天就甩手不干了,厂里的工人们已经有点不太信任局领导了。

现在又要派新厂长去上任,局长要他先去摸一摸情况,也是给厂里吹一吹风,看看有没有以外的阻力。这些话局长当然没有说,可是张瑞敏明白局长的苦衷。

几个月没去,厂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张瑞敏下了自行车,站在厂门口,被眼前的景象怔住了:只见厂门被一道齐胸的石块堵得严严实实,不要说是将自行车骑进去,就是走进去也很不容易。

张瑞敏朝传达室喊了几声,没有人回答。传达室的门窗上都落满了尘土,似乎很久没有人来过了。

张瑞敏只好慢慢地爬上石堆,再把自行车从石堆上费劲地拉上去,好不容易才弄进厂门。

张瑞敏向厂办公楼一路行去。一路上,只见破旧的厂房越发显得败落,窗子七零八落,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有的窗框都倒在地上,墙皮也零星地剥落了。垃圾沿着破损的仓库的墙壁蜿蜒起伏地堆放着。上面杂陈着粪便的污迹,一股股恶臭扑鼻而来,让人作呕。

破旧的厂房,车间、办公楼的墙上隐约可见被风雨剥蚀的标语。看到这样的情景,张瑞敏不免一阵心酸。

经过车间的时候,突然传来几声木材断裂的声音。张瑞敏转头看时,就见一个穿着肮脏的工人,双手拉着车间的窗框,一只脚蹬着墙,另一支脚悬在半空,使劲想把窗框硬扯下来。地面上则散了一地破碎的木渣。

张瑞敏下了车。吃惊地看着这一幕。

就在这时,又是剧烈的咔嚓一声,窗框又被那人扯了一大截下来。

那人跳到地面上,回过头,刚好看到张瑞敏。

他一边朝张瑞敏笑了一下,一边把窗框扔进旁边不远处的火堆。那里,有五六个工人正围着火堆烤红薯聊天。

看着眼前的景象,张瑞敏脑海里浮现了前任新厂长走的时候留下的一句话:“八点钟上班,九点钟就没人了,十点钟扔个手榴弹,保证炸不死一个人的鬼地方,下雨必须要用绳子把鞋子绑起来,否则鞋子就会被烂泥拖走。谁去都死定了。”

这个欠债147万元的厂子,半年多没给工人发工资,全厂只有六十几个工人,却有58个交了请调报告。

难怪大家都像躲瘟疫一样躲着这个厂子。新调来的厂长也总是进门不久掉头就走。

这个糟糕的厂子已经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了,也不知局里会派哪位高人过来收拾这副烂摊子。张瑞敏呆呆站在原地。不知道应该把局长交给的任务传达给谁听。站了一会儿后,张瑞敏离开了工厂,赶回去向局长汇报。

局长听了张瑞敏的汇报后,没有吃惊。他避而不谈厂里的情况,却告诉张瑞敏,青岛家电公司得到了利勃海尔项目。

局长很严肃地问他:“老张啊,现在的问题是这个项目谁能做得了啊?”

原来,利勃海尔的项目是一个需要900多万元贷款的项目,900多万元上哪儿去找啊?又靠什么去还?900多万元对于当时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个工人的收入不到40块钱。一个企业能从银行贷出10万块钱,已经算是很有办法了,而10万和900万相比,很多厂长都不能面对这个项目。

几乎没有人有勇气去面对900万元贷款的重负。谁能想到这个项目会成为青岛改革开放历史中最成功的一个引进项目呢?

张瑞敏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此前他为了争取这个项目想尽了一切办法。他还清楚地记得,出发到北京引进这个项目的那天,天气异常的冷,他去赶火车,但没有买到座位票,只好买一张站票。为了节约一些体力,他就带着马扎上车。饿了,就买点花生米充饥。等张瑞敏赶到轻工部,向轻工部的同志说明来意的时候,人家告诉他的却是引进的项目都名花有主了。那时,全国已经有40个定点冰箱厂了,基本上要“关门”了。

张瑞敏一下子愣在原地。据说,当时国家引进项目不少,青岛都没有引进一个呢,怎么就会没了呢?张瑞敏也不泄气,就跟工作人员反复说明青岛家电公司的现状,迫切需要引进项目,可是工作人员还是摇头。

无奈,张瑞敏那几天就在那里等。当时国家项目定点并没有宣传结束,张瑞敏就想还是有希望的。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到最后不放弃的人。

幸运的是,张瑞敏还真是蹲对了。巧的是,德国利勃海尔项目当时来中国晚了些,就被张瑞敏给赶上了。

没想到,这个项目争取下来后仍然困难重重。

局长紧紧盯着张瑞敏的眼睛,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跟张瑞敏说:“我想派你去电器厂干。”局长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

在家电公司干部队伍中,张瑞敏务实好学,对工作尽职尽责。局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局长十分欣赏张瑞敏的好学精神,也很羡慕他读了许多自己想读却没有时间其实是没有毅力读的书。另一方面,张瑞敏当过工人,干过班组长,还当过副厂长,让他接手电器厂完全能够胜任。何况,这个项目是他争取回来的,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它做好。

局长看到张瑞敏发愣的样子后,接着解释:“我知道这很难为你,可是,我把局属厂子的几十个厂长,挨个都考察了一遍,没有一个合适人选。”

看到张瑞敏有些为难,局长要他回去考虑。

回到家后,张瑞敏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电器厂一年内换了3个厂长,他是家电公司的副经理,如果他不去,那就真的没有人愿意去了。

他去了。但是,他找人拍了很多当时厂里状况的照片和录像资料。

后来,面对记者的采访,张瑞敏这样说:“有人以为我当时拍这些东西是为自己将来树碑立传,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当时的意思就是,将来万一干不上去了,我可以拿这些照片来证明,这么差的地方,谁能干上去?”

会不会带企业走出困境,张瑞敏心里没有底,他也不知道自己将会面对怎样的压力。但他果断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张瑞敏荣任青岛日用电器厂厂长的那天,正是“圣诞节”的第二天,天气非常寒冷。而在厂里看到的一切,让他的心更加寒风刺骨。车间里的木头窗框都被员工砸下来烤火取暖了。玻璃破了没钱装,就挂一块塑料布,偷拿工厂东西的现象很多,甚至有工人在车间大小便。

对于刚上任的张瑞敏来说,147万元债务固然是沉重的负担,但比债务更可怕的是,人心的涣散。

长期管理的松懈和混乱,导致职工素质下滑,惰性蔓延,厂子陷入了恶性循环的黑洞。张瑞敏意识到,如此素质的职工,要造出合格的产品,简直是天方夜谭,绝无可能。只有先提升职工的素质,才能使冰箱总厂起死回生。

而这一改造人的艰巨工程,必须从整顿工厂环境和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起步。白天,他与干部、工人们一起,拆除破败不堪的房顶,修缮车间和仓库的门窗,擦拭车床,清理厕所。晚上,就与干部研究如何加强工厂管理。

一周以后,办公楼前的布告栏上,贴出了《企业管理十三条规定》。上面除了“不准占用、偷窃工厂物资”、“不准在车间吸烟、打扑克、聊天”等条款外,还专门写上一条“不准在车间和厂区随地大小便”。

在所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中,“不准在车间和厂区随地大小便”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也说明了当时工厂经营管理的艰难。

同时,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分析,张瑞敏发现,国内电冰箱行业还属于起步阶段,电冰箱在中国家庭的普及率还相当低。于是,张瑞敏果断决定,彻底退出洗衣机市场,转产电冰箱。

张瑞敏提出了“起步晚、起点高”的原则,制定了“名牌战略”。一是引进当时中国乃至亚洲市场都还没有的四星级双门电冰箱。二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电冰箱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同时,还引进了1942条德国DIN标准以及ISO国际标准。

可是摆在面前一个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是:项目需要的900万元资金从哪里来?

于是,张瑞敏开始四处找人投资这个风险项目。一开始,没有人看好这个项目,更何况他张瑞敏所守的厂子是那样一个濒临倒闭的厂子。

198412月的一天,在黄海饭店,张瑞敏请来了领导、专家和业内人士来论证这个项目。

大家围坐在一起。当张瑞敏给大家讲完这个项目的前景后,一大桌子的人面面相觑,谁都不说话。

张瑞敏近乎恳求地说:“大家好歹也说句话啊。”

就这一句话,大家都激动起来,纷纷说:“一分钱也没有,实施这个巨资的项目不现实。”“就算引进了先进设备,设备工人都没有见过,大家都不懂,谁来操作呢?”

几乎所有的人对他的项目都不看好。

张瑞敏没有放弃,他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跟大家讲这个项目的投资价值。最终,将大家说动了。

不久,年关临近。此时的青岛日用电器厂,工人已经半年多没有发工资了。大家都盯着他这个新厂长。

张瑞敏心里非常着急。他算了一下,要解决职工眼下生活上的困难,需要几万元。厂里没有钱,银行也不敢贷,这笔钱到哪儿去弄呢?

一天,   他突然想起想起了一个人:李海洋,他儿时的伙伴。靠打渔为生,挣了些钱。

但是,堂堂一个厂长,去找一个渔民借钱,这怎么好意思开口呢?张瑞敏考虑了好久,最终决定放下面子去试一把。

李海洋听说张瑞敏来借钱,二话没说,立即给他凑了4万元。那天晚上,不胜酒力的张瑞敏被热情的渔民灌醉了。

春节放假的前一天,职工们拿到了刚刚发下的工资、奖金,还有他们张厂长费尽心机弄来的带鱼,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也切切实实感到了新厂长的诚意。

从此,企业人心顺了,终于开始了起航之路。

 

(本资料摘自《商儒张瑞敏》一书,原编著者林赛。免责声明:此资料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此资料版权拥有者不同意此资料共建供中国人提高修养,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 上一个案例: 没有了
  • 下一个案例: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案例
    没有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