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 >> 修养案例库 >> 正文
伟大的爱国者陈天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成功修养  编辑:admin

陈天华.jpg 

【成功修养研究院编者按】


最近,我们被海南电视台肖皓事件惊呆了。

一则惊诧海南电视台对肖皓实行停职之类的处理。

二则惊诧网络上居然有很多网友指责肖皓不该发表那样的言论,认为肖皓被停职是应该的、正确的。

三则惊诧那些热衷于在网上表达观点的大V们、专家们,居然都能够忍气吞声,一言不发。

四则惊诧居然没有人出面纠正肖皓被处分一事。

为此,我们成功修养研究院特地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整理了陈天华先生的事迹,以正人心、树正气。

肖皓的言论是爱国言论,是对日本侵略中国行为这一刻骨仇恨的激愤表达,这是埋在骨子里的爱国品质。

这样的爱国人士,居然被迅速处分,居然被很多网友指责。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这是十分危险的。

在两个媒体人对肖皓爱国言论的举报中、在海南电视台对肖皓停职的处分中、在网友对肖皓的指责声中、在绝大多数人的刻意沉默中、在肖皓的艰难和煎熬中,我们不得不愤怒了。

世界和人心怎么可以这样呢?!

都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都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都说“爱国是公民的义务”,这些义正辞严尚如雷贯耳,到了肖皓这里,怎么就要被处分、被指责了呢?

正义呢?正义呢?

那些总是自诩为正义的人呢?

不知道是被汉奸言论带偏了节奏,还是某些人的品质已经开始变质变节?

有些人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缺乏应有的感情,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千古仇恨不敢大声声张,却在处分和指责肖皓爱国言论一事上积极得很,不仅零零碎碎地说了一大堆理由,还夹带着看似义正辞严的措辞。咋一看,还挺理直气壮,一细究,其实可耻得很,汉奸得很。

此等言论和行为,会动摇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根基。此事绝不能忍,此风绝不能长。

爱国如肖皓,却被一堆不爱国的人甚至有汉奸嫌疑的人围着指责,那些衣冠楚楚的大V们却不敢发声主持正义,只顾躲在背后当一个可怜的看客,实在让人寒心难受呐。

如果爱国言论都不敢大声发表,爱国者心里该作何想?对其他爱国者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爱国言论都不敢鼓励,都不敢给予支持,如果爱国者都可以被处分、被指责,那么,这样的人心需不需要深刻反思?

我们认为,爱国不仅仅是公民的义务,更是国家民族发展强盛的基石。

鼓励和支持公民爱国、支持和敬仰爱国者,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应该的责任。

我们认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场合,爱国言论都不可以被打压,爱国人士都不可以被指责、更不可以被处分。

如果国家外交层面出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特殊考虑,那么,外交层面可以措辞灵活地表达爱国之情。我们完全理解。但是,社会层面和普通个人层面,表达爱国之情,需要那么多顾虑和忌讳吗?

你又不是外交官,你又不代表政府发言,你要顾忌什么呢?不过是软骨头或者汉奸的借口吧。

我们可不可以疑问,那些批评、打压肖皓的人们以及那些冷冷地看热闹的人们,是不是对日本跪得匍匐在地了?

最近几天,又出来一则新闻:日本自卫队把中国作为假想敌。人家侵略之心不死,而我们有些人却还把日本人敬若上宾。

真不知道那些自以为社会精英的人们和庸庸碌碌的人们是蠢,还是恶?

爱国,是人的基本义务,是高尚的品行。

爱国,就要大声表达、大胆行动。

爱国者,就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爱国行为要支持、肯定和鼓励,爱国者要关心、鼓励和重用。

这才是一个社会和人心应有的样子!

总有一些中国人,在维护和发展国家利民族的利益上,敢于为国捐躯,更何况是面对小小的日本呢。

我们中华民族就是要始终高扬亮剑精神,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让世界仰望我们。

但愿那些处分和指责肖皓的人们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需要维护的时候不要沦为可耻的汉奸吧。

为了支持和鼓励爱国者,特编辑发布《陈天华先生传》,以正视听,并支持肖皓同志。

 

□修养论语□


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他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他叫陈天华。

他的一生,始终绽放着爱国的光芒。他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奔波操劳,死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争不已。他为了中华民族的前程、命运和发展,或忧思,或愤慨,或投身激烈的爱国运动,最终,义无反顾地韬海赴死。

他留下了《猛回头》和《警世钟》两部旷世奇作,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至高无上的赞赏。

他苦苦挣扎,直至为国捐躯,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崇。

也许只因为他是一介布衣。因为不是文化大家,因而没有得到文化大家们的热烈推崇。因为不是高官巨贾,因而没有形成更加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力。

陈天华的呐喊和奋争,虽然表达了爱国者的责任和心声,虽然有雷霆万钧之势,但是,却没有产生雷霆万钧之力,也没有让陈天华的爱国心焕发出最强的光芒。这是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哀。

时间才不过百年,陈天华的爱国思想和行为、陈天华光辉的一生,几乎被历史的烟尘湮没,让我们不禁痛彻心扉。

在我们修养学看来,陈天华是真英雄、真脊梁、真正的大丈夫、伟大的爱国者,值得我们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纪念、推崇和学习。

同样是赴水而死,陈天华跟屈原不一样。屈原是楚国重臣,深受楚国的栽培和重用,在皇权的培养和庇护下,一生几乎都是荣耀的。屈原爱国,义不容辞,责之所在,情之所使。而陈天华,不过是清朝末年的一小人物罢了。位卑不敢忘忧国。小人物的爱国心更加可贵。

当一些大人物只把爱国当成糊弄人的口号、为了私利私欲不顾一切的时候,当一些民众们几乎都在为自己的生计奔波、对国事淡薄无视的时候,小人物陈天华,却矢志爱国,初心如磐。连可以攀附权贵的婚姻都断然拒绝。这种朴素的、纯粹的爱国精神和爱国责任,是惊天动地的。

面对陈天华的爱国壮举,那些占据高位却只顾争名夺利的贪官昏官、那些空喊口号苟且偷生的文化大咖、甚至那些忘却了陈天华的人们,不羞愧汗颜吗?

这样的英雄和脊梁,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敬仰和荣誉。作为后来者,我们觉得羞愧难安。这是对不起英雄和脊梁的。

这样的英雄和脊梁,应当得到最高的敬仰和荣誉。

因此,我们成功修养研究院特意编辑、刊发此文,以示我们修养学对陈天华先生的祭奠和敬仰。

陈天华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真英雄、大丈夫。

向陈天华先生致敬!


【正文】

 

  一、陈天华生平事迹

 

陈天华(1875年-1905年12月8日),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先驱者之一,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革命家、小说家、鼓动家。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中华民族的真英雄、大丈夫。

1896年入新化资江书院,1898年入新化实学堂(今新化县一中)。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筹备发动长沙起义。1905年,在东京与宋教仁创办《二十世纪支那》杂志;辅佐孙中山筹组同盟会,担任书记,起草《革命方略》;《民报》创刊后任编辑,参与对康、梁保皇派的论战。同年12月8日,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愤而投海殉国,时年31岁。1906年春,其灵柩运回长沙,公葬于岳麓山。他一生救亡图存,宣传革命,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鼓动家和宣传家。所著《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和警钟。

 

少年壮志

 

陈天华,1875年3月6日(农历正月二十九)出生在新化县知方团(今荣华乡)下乐村(今小鹿村),兄弟3人,他排行第三。2岁丧母,哥哥残废,家境贫寒。

父亲陈善是一个落第秀才、乡村塾师,靠教书糊口,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

陈天华5岁起由父课读。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同时替人放牛或提篮叫卖,过着半流浪生活。他在当小贩卖糖果时,因迷读古典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等,糖果常被人取食,不知计值收钱。宋教仁评价他“性敦笃,善属文”,“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虽箪瓢屡空,处之怡然。”

陈天华9岁嗜读《左传》、《资治通鉴》,尤爱民间说唱弹词,经常仿效这些文体编写短篇通俗小说与山歌小调,很受乡亲们的欢迎,一时都称他为“神童”。这为他后来在思想上和文字技巧上从事革命著述打下了良好基础。

陈天华“少时即以光复汉族为念,遇乡人之称颂胡、曾、左、彭功业者,辄唾弃不顾。”对清朝封建专制、民族压迫深为憎恶,遇人称颂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效力清廷之功业者,辄鄙弃不顾;对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农民起义首领,却十分赞赏和崇拜。

他16岁时,有一天路过驿亭,在墙上挥笔题写了“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的诗句,抒发了他澄清天下、救亡图存的志向。

1895年,陈天华随父亲迁居新化县城,他穿梭于街头巷尾,仍以提篮小卖作营生。由于他求知若渴,有时候他提着篮子到县里的资江书院旁听。族人陈御丞见他如此好学,就主动拿钱资助他入该院就读。

一天,院长邹苏柏批阅作文,见陈天华那篇几千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辟生动,便破例允许他借阅书院藏书。陈天华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把“书院里的一部二十四史,整日整夜,细心研读”。从而使他对中国古代典籍有了深入了解。一部《二十四史》,半年多时间就被陈天华读完。

每当他读到“奸佞乱朝,夷狄滑变,制度废弛”之处,就禁不住掩卷长叹,忧愤不已,发出对民族危机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邹苏柏爱才心切,对新化巨绅陈御丞说:“你们族里出了个奇人,你当周济周济!”他介绍了陈天华的非凡才干。陈御丞爽快地答应了,当即立了一个折子,每月供给陈天华三斗米、一串钱。从1896年至1897年,天华正式就读资江书院。自此,他不必为生计发愁了,把全身心都投入到读书上去。他一方面学习中国文化,一方面研究中国现状,富国强兵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地燃烧在心头。

1897年10月,湖南巡抚陈宝箴倡导新学,在长沙创立时务学堂。1900年,陈天华被录为外课生。

他勤奋学习学堂规定的经学、子学、文学、西学等课程,尤其潜心钻研西方新学,很快就成了外课生中的尖子。

1898年春,与长沙时务学堂“作桴鼓之应,实开湖南七十二州县之先声”的新化实学堂开办,陈天华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在此就读两年。

这时维新思想广泛传播,陈天华在学堂中受到影响,无比振奋。有一次作文比赛,题目为《述志》。他略加思索,一挥而就,第一个交卷,被评为一等第一名。他仅用100多个字就写出了主张政治改革的志愿:“大丈夫立功绝域,决胜疆场,如班定远、岳武忠之流,吾闻其语,未见其人。至若运筹帷幄,赞划庙堂,定变法之权衡,操时政之损益,自谓差有一日之长。不幸而布衣终老,名山著述,亦所愿也。至若徇时俗之所好,返素真之所行,与老学究争胜负于盈尺地,有死而已,不能为也。”

罗仪陆阅后不禁拍案称奇,高声叫绝,大加赞赏,提笔在卷旁写了两句批语:“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还加了一个眉批:“少许胜人多许”。盛赞他非同凡响的志气。

在校期间,陈天华博览新学群书,广涉中西史志,“拾阅新学中书报残纸,慨然欲任天下事”。维新运动的潮流,促使他对祖国历史发生浓厚兴趣。

为读《资治通鉴》,他几乎废寝忘食。在进步教师指导下,陈天华努力“研究历史兴衰之故,方舆夷险之道,与典章制度之源”,往往多有所感,“下笔便数千万言”

。他“每读中西史书,于兴亡盛衰之感,则涕泗横流”。他常与同学讨论民主自由平等政治学说,见解新颖,“为时流所侧目”。

奋读、求新、求变,改革现状,成为陈天华一生不渝的追求。

忧国不娶

1898年9月8日,《湘报》149号刊登了《新化县童生陈天华等<公恳示禁幼女缠足禀>并批谕》。陈天华等大声疾呼:“为禁革敝俗,恳示通行,事禀妇女缠足,于古无征……害及天下万世”。要求政府“出示晓谕,以觉愚俗,而变颓风,则不惟二万万女孩馨香顶祝,而强种保族之举,亦略见一端矣”。

当时,梁启超这样描述了受维新运动影响的年青一代,“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之才,遍地皆是,其人皆在二、三十岁之间,无科第,无官阶,声名未显著者,而其数不可计”。陈天华正是这些青年中的杰出代表。

1900年春天,陈天华到长沙岳麓书院求学,6月,因父亲去世,他星夜徒步回家奔丧,由于过度悲痛,得了一场大病。第二年,他继续在新化实学堂读书,成绩优异,写文章更是出了大名。

有位有名望的地方官员非常器重博学多才的陈天华,欲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天华为妻。这时,陈天华已是26岁的大龄青年,从祖父、父亲到他,都是一脉单传。按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来衡量,他是该娶妻生子了。可是陈天华却没有成家的打算,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天下方多故,安能再以儿女私情累我乎?国不安,吾不娶!”这位地方官听了,对他更加钦佩。

 

日本求学

 

1902年底,湖南巡抚俞廉三令每道保送4名学生,参加选拔留学日本和师范馆生的考试。陈天华由长宝道选送参加了考试,结果被省城师范馆录取,旋又被选为留日官费生。

1903年3月,陈天华由新化实学堂资助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

同年4月,沙俄妄图吞并我国东北,向清政府提出了7项要求的“密约”,俄国代理公使声称要“断然取东三省归入俄国版图”。

4月29日,我国留学生在东京锦辉馆召开拒俄大会。黄兴、陈天华到会演讲,并提议组织了有500人参加的“拒俄义勇队”(后更名为“拒俄学生军”),准备开赴东北,与沙俄侵略军决一死战。几天后,参加者超过1000人。

陈天华一方面积极参加实弹射击、军事操练;一方面积极宣传抗俄保国。

1903年10月,沙俄大量增调兵力。侵入我国东北,亡国惨祸迫在眉睫,陈天华万分震怒,“如痴如狂,如孤儿弱女之新丧考妣,奔走彷徨于故旧间,相见无一语,惟紧握友人手,潸然涕泪交横而已。”悲痛到极点时,乃“啮指血作书数通,寄示湘人,要求湘人预备死战”。

他咬破左手中指,写了几十封《敬告湖南人》、《复湖南同学诸君书》的血书,邮寄湖南各校,大声疾呼:“要革命的,这时可以革了;过了这时没有命了!”“苟万众一心,舍死向前,吾恐外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中国之存亡系于诸君,诸君而以为中国亡,则中国亡矣;诸君而以为中国不亡,则孰能亡之?”

血书抵湖南,抚台赵尔巽“亲临各学堂,将天华血书宣布,并揭之官报,令各府、州、县开设武备训练所”。听者为之激昂,各地纷纷办起武备训练所。

“拒俄学生军”不久被清朝驻日公使蔡钧下令解散,5月11日,黄兴、蔡锷、陈天华等以“拒俄学生军”为基础,新成立另一个革命团体“军国民教育会”,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爱国主义”为宗旨,由拒俄御侮转为武力反清。

到日本留学后,陈天华看到帝国主义列强张牙舞爪、清政府一再妥协的现实,决心以笔作武器,进行革命宣传以唤起国人觉醒。他和杨笃生发起创办了《游学译篇》和《新湖南》两种杂志,介绍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政治学说,宣传民主革命,鼓吹民族独立。

从1903年初夏到仲秋之间,陈天华用通俗文艺说唱形式写成了震惊中外的反帝革命宣言——《猛回头》与《警世钟》。这两本书,联系实际,夹叙夹议,明白如话。《猛回头》能“唤醒国民迷梦,提倡独立精神,一字一泪,一语一血”。《警世钟》则文势如千军万马,笔力如排山倒海,句句扑人胸腔,字字扣人心弦,堪称名实相符。

他在《警世钟》的引言中序诗云:“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他在《猛回头》一书中直陈列强瓜分中国的险恶局势:“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猛回头》与《警世钟》鲜明地表达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其实洋人也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我怎么要怕他?……只要我全国皆兵,他就四面受敌,即有枪炮,也是寡不敌众。……只要我人心不死,这中国万无可亡的理。”

他还在《猛回头》中提出了10条救亡图存的革命主张,形成了一套初步的资产阶级革命方案,并极力主张全体同胞“要用生命赴诸实施”,“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拒外族,复我衣裳”,“吐气扬眉,齐呼中华万岁!”《尾声》赋诗响遏行云:“瓜分豆剖逼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省莫徘徊。”

陈天华的这两本小册子,在日本和中国广泛流传,其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政见书》和邹容的《革命军》。当时,湖南、湖北和江西一带,凡能识字者,都喜欢读这两本书。

毛泽东同志1936年与斯诺谈话中回忆少年时代读了《警世钟》对自己的影响说“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一’,并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有些小学堂里的少年儿童还四处募捐资金,翻印传播。满清政府视其为洪水猛兽,对出版和代售该书的书商横加罪名,严令学校监搜,唯恐流传,结果反倒更加促使这两本书的传播,甚至连上海租界也屡禁不止。尤其在巡防营和新军里,兵士奉为至宝,有些人还把它当作湘剧的南路北路来唱,思想言论深受影响,退伍后又将其传播民间,其效力之大,不可言喻。

陈天华一生还写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作品,如《国民必读》、《中国革命史论》、《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现世政见之评决》、《最后之方针》和中篇小说《狮子吼》等,为辛亥革命的舆论准备作了出色的贡献。

 

革命活动

 

1903年11月,黄兴、宋教仁、刘揆一等人在拟长沙召开华兴会筹备会议。陈天华闻讯,很受鼓舞,立刻束装起程,只身返回湖南,襄助黄兴等人开展革命活动。

他回到湖南,完全放下留学生的架子,一下子扎到社会的底层,每天同那些穿着破衣烂衫的劳动大众谈论救国大事。有些目不识丁的老百姓,听了他的宣传都感动得落泪。

11月4日,他和刘揆一、宋教仁、杨毓麟等以庆贺黄兴30岁生日为名,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

为避免清政府注意,对外以“兴办矿业”为名,取名“华兴公司”,并发行华兴股票。

1904年2月15日,陈天华、黄兴又以阴历除夕聚餐为名,正式召开华兴会成立大会。会上,推举黄兴为会长,提出“驱除鞑虏,复兴中华”的革命口号。会外,另外组织两个革命小团体同仇会和黄汉会,陈天华和姚宏业担任黄汉会运动军队参加起义的工作,前往江西吉安。

他擅长文字宣传,在《俚语日报》上继续发表反清革命的文字,湖南反动官绅借故罗织罪名,意欲逮捕陈天华。在友人的劝说下,陈天华于1904年4月再渡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

1904年暑假,华兴会长沙起义日期临近,陈天华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不辞劳瘁,于当年7月再次回国返湘。按照黄兴等人的安排,陈天华和姚宏业被派往江西,游说巡防营统领廖名缙,届时发难,响应长沙起义。

1904年9月24日(农历8月15日中秋节),浏阳普迹市沿例召开牛马交易大会,哥老会拟将这一天作为开堂拜盟的日子。

黄兴决定在此举行马福益的少将授衔仪式,令刘揆一与陈天华、徐佛苏、陈福田等军、学界人,秘密与马福益及其属下头目龚春台、冯乃古等见面。

陈天华化名郑浩然住在关家巷何祠,致书黄兴陈述洪江会同华兴会合作意见,几及万言,交醴陵人漆英等携往普迹会议。

后来会上的议决案基本上是按他的意见拟定的。此次大会,声势十分浩大。

长沙起义因叛徒刘佐楫告密而归于流产,黄兴等人避走上海,陈天华亦由江西吉安转赴上海。

1904年11月7日,黄兴、陈天华与在上海担任华兴会外围组织爱国协会会长的杨毓麟等40余人在新马路余庆里召开大会,共同议定在鄂、宁发动一次新的起义,但又因受皖人万福华刺王之春事件的牵连,造成黄兴、苏鹏、张继等13人被捕入狱,鄂、宁起义计划只好搁浅。

对此,陈天华心情十分沉重,悲痛欲绝,拒绝出逃,正襟危坐待捕。他悲愤地说:“事不成,国灭种亡等死耳,何生为?”

经友人多方劝说,勉励他等待时机,他才束装航海东行,于是年底第三次抵达日本东京,复入法政大学学习。

然而,陈天华终因图谋反清革命受到严重挫折,心情抑郁。

经原华兴会会员徐佛苏等人介绍,结识梁启超。在梁的诱惑下,曾一度有过向清廷请愿,要求立宪以救危亡的想法,曾于1905年初发表《要求救亡意见书》于留学界,并准备返国北上请愿,此事遭到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反对,经过反复做工作,陈天华才打消请愿的想法。

此后,陈天华在华兴会主要领导人的帮助下丢掉了改良幻想,同梁启超等人疏远关系,重新振作起来。他协助宋教仁、田桐等人筹备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1905年6月24日正式出版。

他笔耕不辍、呕心沥血,连续撰写了《支那最后之方针》、《国民必读》等论文,继续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在《狮子吼》这篇没有写完的通俗小说中,具体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民权村”,为中国未来社会勾画出了一幅理想的蓝图。

1905年7月底到8月中旬,陈天华在东京小石川区久坚町东新泽社居住。

1905年7月28日,经程家柽介绍,陈天华与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会晤。陈天华回顾了华兴会起事的简要过程,孙中山则阐明了各革命团体联合的必要性。

29日,华兴会领导人在黄兴寓所聚会,商量华兴会成员是否加入孙中山所倡议的团体联合的问题,陈天华主张华兴会作为一个团体与之联合。这就有力地支持了孙中山的主张。

宋教仁《我的历史》一书记载了1905年7月29日华兴会集会讨论的详细情况:“到陈星台(天华)寓,邀星台至黄庆午(兴)寓,商讨对孙逸仙之问题。先是,孙逸仙已晤庆午,欲联络湖南团体中人,庆午已应之,而同人中有不欲者,故约于今日集议。既至,庆午先提议,星台则主以吾团体(华兴会)与之联合之说。庆午则主形式上入孙逸仙会,而精神上仍存吾团体之说。刘林生(揆一)则主张不入孙会之说。”

结果是陈天华的主张得以实现。所以,孙中山把这次接见湖南人士的谈话标题为《与陈天华等的谈话》,足见孙中山是何等的器重陈天华。

30日,陈天华出席了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成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并在会上被推举为同盟会起草会章的八成员之一。

8月13日,陈天华又发起组织并主持东京留学生欢迎孙中山大会,孙在会上的演说词,亦由陈整理;《民报》创刊,陈天华出任经理及撰述员,他撰写《纪东京留学生欢迎孙逸仙事》一文,刊于《民报》第一号。

同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陈天华起草的同盟会《总章》和《同盟会宣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庶务,协助总理工作,陈天华为执行书记。陈天华与宋教仁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改称《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陈天华在《民报》创刊号上发表了《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今日岂分省界之日耶》、《中国革命史论》等名篇。

1905年9月24日上午,陈天华密友吴樾怀揣炸弹在北京前门火车站去炸出访欧美的端方等五大臣,不幸炸弹被挤落爆炸而自己身亡。

东京留日学生纷纷为吴樾举行追悼会,梁启超竟然在《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一文中说人们希望“立宪”,陈天华奋笔写了《怪哉!上海各学堂各报馆之慰问出洋五大臣》一文予以驳斥,他形象地把五大臣出洋“预备立宪”的骗局比作魔鬼画皮:“盖鬼,可畏者也;鬼而变易面目,使不知其为鬼而亲近之,则可畏愈甚。五大臣之出洋也,将变易其面目,掩其前日之鬼脸,以蛊惑士女,因以食人者也。”

此后,陈天华还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表了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与保皇派的喉舌《新民丛报》展开了激烈论战,导致国内外20多种报刊都投入了这场百年罕见的大辩论。

康有为声称:“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民乱民共事,而能完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而同毙耳。”梁启超说:“必曰破坏旧道德为革命家应行之义务,则刀加吾颈,枪指吾胸,吾敢曰:倡此论者,实亡中国之罪人也。”

针对保皇派否定革命和恶毒攻击革命的言行,陈天华以横扫千军的雄健笔力写道:“革命者惟问当世宜不宜,不必复问历史,自我作始可也。苟无创始者,则历史又何从有乎?”“革命者,救人世之圣药也。终古无革命,则终古成长夜矣。……我因爱和平,而愈爱革命,何也?革命和平两相对待;无革命,则亦无和平,腐败而已,苦痛而已。”

这些论述,以高屋建瓴之势痛斥了康、梁的陈腐观点,有力地打击了保皇派的嚣张气焰。

 

蹈海殉国

 

11月2日,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关于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严厉禁止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强迫留学生遵守清政府的法令,剥夺留学生的集会、结社和言论、通信自由。

次日,陈天华等人召集各校代表在留学生会馆开会,坚决要求日本政府取消《规则》,并提出了罢学归国以示抗议的建议。

11月5日,陈天华在富士见楼向留学生大会宣读了他草拟的《东京留学生对文部省取缔规则的驳议》。

11月8日,留学生总会(主要成员有陈天华等)宣布在东京和京都实行总罢课,全体留日学生8000多人罢课,以示抗议。留学生的罢课行动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震动了日本列岛。

面对这场尖锐的斗争,同盟会内部在认识上和斗争方法上出现了意见分歧,分裂成两派。一派以秋瑾、宋教仁等人为代表,组成联合会,主张全体罢学归国;另一派以胡汉民、汪精卫等人为代表,组成维持会,主张忍辱负重,以便继续在日本留学。这两种观点都有一批拥护者,两派相持不下。

在这关键时刻,中国留日学生总会负责人纷纷乘机引退,不肯负起领导责任。日本报纸乘机冷嘲热讽。日本报界指责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日本《朝日新闻》公然丑诋留学生“放纵卑劣”。

陈天华为祖国的前途忧愁惆怅,为留日学生的分歧激愤不已。他想来想去,愈发焦灼不安。经过反复思索,最后决定效法春秋战国时“鲁仲连义不帝秦”和屈原投江殉国行动,蹈海一死,以自己的生命来唤醒和激励大家“坚忍奉公,力学爱国”。

12月7日夜,陈天华伏案疾书,写下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万言《绝命书》。他想起父亲自幼年起就对他满怀殷切期望,也想到了陈家三代一脉单传;但他想更多的则是如何唤醒学界,再掀爱国热潮。他激昂地写道:“‘坚忍奉公,力学爱国。’恐同胞之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诸君而念及鄙人也,则毋忘鄙人今日所言。……惟须亟讲善后之策,力求振作之方,雪日本报章所言,举行救国之实,则鄙人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并决绝地写道:“欲说中国不亡,惟有一刀两断,代满州执政柄……”

同时又写了一封《致留日学生总会诸干事书》。

12月8日清晨,陈天华一如平日,神色自若,盥洗、阅报、早餐后出门时,向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借了两元钱,别人还以为他要付刻印费。陈天华独自乘车来到朝霞映照的东京大森海湾,一步一步地走向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水自尽。时年30岁。

他本是弄潮好手,平日又注重身体锻练,现在,为了唤醒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甘愿自沉沧海。这是何等无私忘我的果敢气魄!这是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浩气长存

陈天华蹈海壮烈殉国,如巨石落水,激起万丈波澜。噩耗传来,三湘震动,四海同悼。

陈天华投海的第二天,人们将他的遗体运回横滨。留日学生自动云集会馆,即日举行追悼大会。人人悲愤填膺,有的甚至愿与先生同死。陈天华所写《绝命辞》,由一人宣读,听者数百人,皆泣下不能仰。

东京、京都、香港、长沙……纷纷为陈天华举行追悼大会,使满清政府惊恐万状。

陈天华生前好友姚宏业(湖南益阳人),在抗议《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后返回上海办中国公学,因事业受阻,忧愤至极,也于190656日投黄浦江而死,年仅25岁。

5月20日,长沙各界近千人在左文襄公祠举行了陈、姚二烈士追悼大会。禹之谟、宁调元等人当场决定公葬二烈士于长沙岳麓山,获得大家的一致赞同。

523日,陈、姚的棺柩运回长沙,中国同盟会湖南分会负责人禹之谟和宁调元领导学生,要求清政府同意公葬于岳麓山,遭到湖南巡抚俞廉三拒绝。

5月29日,禹之谟、宁调元领导广大学生不顾清廷禁令,为陈、姚举行公葬仪式,10000多人前往送葬,长沙全城学生出动,首尾绵延10多里,哀歌动地,鞭炮震天。送葬队伍“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

后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第4号上评价:“这是湖南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并追述此事说“4月1日,长沙省城大小学生全体发动,分从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渡河。鲜明的旗帜和洁白的旗帜,映着火红的日光,哀歌高唱,接二连三的延长十里以外。”

沿途军警呆立路边,不敢按上峰指示加以制止。这实际上是湖南历史上第一次革命大示威。

送葬队伍最前面举的是两幅大挽联。一幅是禹之谟所撰并书写:

杀同胞是湖南,救同胞又是湖南,倘中原起义,应是湖南,烈士竟捐生,两棺得赎湖南罪;

攘夷狄成汉族,奴夷狄不成汉族,痛鞑虏入关,已亡汉族,国民不畏死,一举能张汉族威。

一幅为宁调元撰联禹之谟书写:

其所生在芳草美人之邦,宁葬清流葬鱼腹;以一死作顽民义士之气,奚问泰山与鸿毛。

禹之谟、宁调元先后发表讲演,盛赞陈、姚生平事迹。日本友人宗家小林彦五郎、美国友人吴德施、孟良佐也先后发言,表达对陈、姚的哀悼和敬意。

公葬之后,宁调元、陈伯平及众多爱国志士,都赋诗著文,讴歌陈天华烈士。

公葬陈、姚事件,成为一次外争国权、内争民主的爱国运动,推动了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

陈天华殉国时,孙中山正在南洋,闻讯后哀悼不已,题书“侠骨丹心”以示悼念。

1912年3月6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下文批准给陈天华、杨毓麟等烈士建立专祠,刻文褒扬。

宋教仁慨叹“呜呼!使天而不亡我汉族也,则烈士之死,贤其生也,使天而即亡我汉族也,则我四万万人其去烈士之死之年几何哉?呜呼痛已!”

香港革命志士郑贯公等旋开追悼会于杏花楼,各界临悼者千余人。冯自由作联挽之日:

生平得爱友二人,星台殉国,庆午(黄兴字)何之(时已久未得真讯息)?可叹吾党英才,又溺一个;

灵爽凭健儿五百,公武(指国公)鸣钟,自由不死,誓覆虏酋政府,实践三民。

12年后, 1917年9月,周恩来东渡日本前夕,曾写过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热情地歌颂了陈天华这位为民主革命而献身的革命先烈。

陈天华之死,粉碎了日本政府文部省颁行“取缔规则”的阴谋。慑于留日学生的反抗和日本各界舆论的压力,日本政府未敢贯彻实施,始而延期,继而中止,最后成“不取消之取消”。

1921年,新化同乡曾继梧为陈天华墓立碑,撰写碑文如下:先生新化人也,与黄克强、宋钝初等谋革清政,屡举不成,亡命日本,组织同盟会办民报,并用白话文体著《猛回头》《警世钟》等书,风靡海内。岁乙巳,愤日政府取缔清韩学生,草绝命书数千言,自投海死。明季,归葬岳麓,清大吏尼之,白衣冠会葬者满山谷,卒得安厝。民国辛酉,友人曾继梧等,复为立碑,而缀以词曰:先生之生也,暮鼓晨钟,以唤醒我国魂;先生之死也,薄海内外,莫不张口咋舌而震惊。清社屋,民国兴,孙、黄、谭、宋收其果,而先生实种其因。上以媲美于往古之清流,下以启文化运动之先声。麓山高,湘水深,先生虽死,浩气常存。

这块墓碑今天依旧立在墓旁,历经百年风雨剥蚀,字迹依稀可见。究竟是老同学老同乡的手笔,写在故人逝去16年后,写在新文化运动中断后的两年,可以说是半回忆半总结,冷眼热心。其对陈之一生事业和影响概括得颇为准确,全无溢美之词。

陈天华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与生命。他的英雄业绩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爱国青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曾专题刊列陈天华的生平简介和《猛回头》、《警世钟》的书影。1993年,新化县文工团创作演出大型戏剧《陈天华》,(获省“优秀剧本奖”)1999年,新化县城南火车站前新开辟大广场,命名为“天华广场”,表达了家乡人民对陈天华的敬仰和怀念。

 

二、陈天华轶事

 

智斗师爷

 

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光白银就要赔三千万。晚清政府为了巨额赔款,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加剧了对人民的镇压和对老百姓的搜刮。于是,一班清廷鹰犬四处出动,搞得衙门如虎,衙役如蚁;闹得老百姓鸡犬不宁,水尽鹅飞。平时,衙役们连个屁大的事,也要张贴出又长又臭的告示,弄得街头村巷遍身“创伤",像贴满了横七竖八的膏药。

一向把读书看得比吃饭还重要的少年陈天华,除了读课堂里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声韵启蒙》、《传家宝》外,还见什么就读什么。即使对那些乱七八糟的告示之类,也要认真琢磨一番,有时,还要当着众乡亲的面品评其中的许多荒谬之处。

话说有一日早晨,一群衙役在一位高瘦竹竿师爷模样的的人带领下,在新化县荣华乡过街亭小鹿桥桥头处张贴关于禁止行人乱撕告示的告示,告示是懒婆娘的裹脚布一又长又臭,内容长达1500字。衙役们一边贴,陈天华一边看,还没等他们把告示贴牢,陈天华就看完了。看完告示之后,陈天华直摇头,当即就指出了告示中把“查"字写成了“杳",把“严惩不贷"写成了严惩不贷货"。陈天华笑着对那师爷模样的人说:“贷货不分偏受禄!”瘦瘦巴巴的那师爷模样的人闻声打量了一番陈天华,见眼前是一个衣衫破旧,其貌不扬的小小少年,头上还戴着一顶灰不溜秋的破毡帽,便鼻子里马蜂一样“哼”飞出了两声,然后摇头晃脑地说:“人猴莫辨敢狂言?小猴子乳臭未干,还敢在老佛爷面前讲经书,你是癞蛤蟆打呵欠一一不知天高地厚,还敢藐视朝廷命官!”

陈天华并不示弱,反驳道:“过而能改真佛祖,错却不名假命官。未干乳臭假猴子,无礼黄毛真小人!你不但藐视朝廷命官,还竟敢侮辱当朝太后老佛爷,你真的是胆大包天!”那师爷模样听到这猴子般瘦弱的小小少年也敢跟自己对句,不恼羞成怒怒地大骂道,心想我不如出一上联来杀杀这小子的威风:小子,我出个对你来对:一轮红日当头罩;

瘦竹竿师爷一出上联,陈天华就立马答出了下联:四面青山入眼来。瘦竹竿师爷心想这小子不可小看,这时一群麻雀叽叽喳喳从他们头上飞过,瘦竹竿师爷眼珠一转,终于又想出一个上联来刁难陈天华:小麻雀饶舌多嘴;陈天华看到瘦竹竿师爷正摇头晃脑地得意地望着自己,这上联不是在暗骂自己管瘦竹竿师爷他们的“好事"嘛,正巧这时一只大老鼠大白天从旁边一木楼上窜下,正大摇大摆地溜人道旁的一个灌木花丛。于是,陈天华马上对出了一个一语双关的下联:大耗子跑马观花!

“你,你活得不耐烦了!”瘦竹竿师爷听了,几乎要暴跳了起来,说罢就要叫衙役抓人,“你有什么权力管本师爷,真是目无尊长,无法无天,给我拿下!”“且慢!你既然是朝廷命官,应该对这布告上的东西记得清清楚楚,有本事的背出来给父老乡亲们听听。”陈天华却不慌不忙地说。

 

师生情深

 

陈天华的老师后代说:有很多记载说陈天华的启蒙教育是跟其父幼读,说其父是一个落魄秀才,我外公的说法则完全不同。陈天华的家与外公家只有一江之隔,那时没有柘溪水库,所以鸡犬之声可以相闻。外公的祖父叫陈云帆,是一个饱学的秀才,也是陈姓族长,且兼陈姓子弟的启蒙教师。云帆公看到陈天华天资聪颖,心中甚是喜欢,于是陈天华就寄住在云帆公家中,除了平时帮忙放放牛外,吃住都跟着云帆公。云帆公更是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来对待。那时的陈天华身材瘦小,面部有许多麻子,常流鼻涕,趿拖鞋,不苟言笑,但是读书却是非常认真的。有次吃糍粑时竟把墨当成糖蘸着吃了,一时传为美谈。陈天华在云帆公家中住了多年,直到去资江书院读书才离开。

陈天华对恩师的感情很深。虽然陈天华先后去了长沙和日本,很少有时间回来,但他时刻记着恩师,而云帆公也一直关心他,并且动员族人从经济上予以援助。陈天华与云帆公最后一次会面,应该是1904年。那次可能是华兴会起事失败后,陈天华连夜潜回家乡,那时已是深夜,云帆公正在祠堂看书,忽然有急促的敲门声,云帆公忙问是谁,门外传来“是我,显宿”的声音。云帆公忙打开门,把高足迎进屋。是夜,师生抵足而眠,云帆公劝陈天华成个家,但陈天华说“胡虏未灭,何以家为”,婉拒了恩师的提议。

第二天天不亮,陈天华就准备离开,云帆公送他到资江边。临别时,陈天华赠与恩师洋伞一把,墨镜一副,银元数枚。但云帆公却愁眉紧锁,说:“显宿,你是走了出去,我那三个不肖子不及你万一,该当如何?”陈天华想了想说:“恩师,你不要着急,将来我有出息了,我那师兄弟难道连少爷也不会当吗?”云帆公这才转忧为喜,回去之后遂将三个儿子改名为大少二少三少。我外公就是陈二少的儿子。也许有人会说,陈天华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但彼时那样的情景,他只有如此说,才能解除恩师的后顾之忧,其实这是人之常情。

 

记忆超群

 

陈天华在资江书院读书时,他的亲戚托他买本《唐诗三百首》带回,那时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从新化县城到家,估计是一天一晚的时间,他就坐在船上,没多久就看完了。到家时,不知怎么回事,那本书竟不见了。亲戚很遗憾,陈天华笑着说,没什么,我给你抄出来。于是找来纸笔,凭着记忆,硬是一首一首地背下并抄出来。

陈天华参加革命后,有一次和汪精卫在上海霞飞路游玩。汪精卫也是个记忆力超群的人,于是两人决定打赌,看谁的记忆力好。打赌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比记商铺的招牌。别看方式简单,但难度却是非常大的。霞飞路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大大小小的商铺不计其数。比赛的结果是汪精卫输了,输在把两块招牌记反了位置。

 

三、陈天华年表

 

1875年3月6日(农历正月二十九)陈天华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

  1897年10月,湖南巡抚陈宝箴倡导新学,在长沙创立时务学堂,陈天华被录为外课生。

  1898年9月8日,《湘报》149号刊登了《新化县童生陈天华等<公恳示禁幼女缠足禀>并批谕》。

  1903年3月,陈天华由新化实学堂资助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

  1903年4月,陈天华与黄兴在东京锦辉馆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队”(“拒俄学生军”)宣传抗俄保国。

  1903年5月,与黄兴、蔡锷等以“拒俄学生军”为基础,成立“军国民教育会”,由拒俄御侮转为武力反清。

  1903年秋,陈天华用通俗文艺说唱形式写成了震惊中外的反帝革命宣言——《猛回头》与《警世钟》。

  1903年冬,陈天华作为军国民教育会“运动员”,回国策划起义,成立“华兴会”。

  1905年8月,陈天华,辅佐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功勋卓着。极力主张“华兴会”与孙中山联合的。

  1905年9月,作《怪哉!上海各学堂各报馆之慰问出洋五大臣》驳倒梁《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

  1905年12月,效法屈原投江殉国行动,作《绝命书》以死警醒国人。

 

四、陈天华提出的重要内容

 

1、《警世钟》提出的“十个须知”

第一,须知这瓜分之祸,不但是亡国罢了,一定还要灭种。

第二,须知各国就是瓜分了中国之后,必定仍旧留着满洲政府压制汉人。

第三,须知事到今日,断不能再讲预备救中国了,只有死死苦战,才能救得中国。

第四,须知这时多死几人,以后方能多救几人。

第五,须知种族二字,最要认得明白,分得清楚。

第六,须知国家是人人有份的,万不可丝毫不管,随他怎样的。

第七,须知要拒外人,须先要学外人的长处。

第八,须知要想自强,当先去掉自己的短处。

第九,须知必定用文明排外,不可用野蛮排外。

第十,须知这排外事业,无有了时。

2、《警世钟》提出的“十个奉劝”

第一,奉劝做官的人,要尽忠报国。

第二,奉劝当兵的人,要舍生取义。

第三,奉劝世家贵族,毁家纾难。

第四,奉劝读书士子,明是会说,必要会行。

第五,奉劝富裕的人,舍得出钱。

第六,奉劝穷人,舍得出力,不怕丢失生命。

第七,奉劝新、旧两党,各除意见,共抵外侮。

第八,奉劝江湖朋友,互相联络。

第九,奉劝教民当以爱国为主。

第十,奉劝妇女必定也要想救国。

3、《猛回头》提出的“十要”

第一要,除党见,同心同德。

第二要,讲公德,有条有纲。

第三要,重武备,能战能守。

第四要,务实业,可富可强。

第五要,兴学堂,教育普及。

第六要,立演说,思想遍扬。

第七要,兴女学,培植根本。

第八要,禁缠足,敝俗矫匡。

第九要,把洋烟,一点不吃。

第十要,凡社会,概为改良。

4、《猛回头》提出的“四要学四莫学”

要学那,法兰西,改革弊政。

要学那,德意志,报复凶狂。

要学那,美利坚,离英自立。

要学那,意大利,独自称王。

莫学那,张弘范,引元入宋。

莫学那,洪承畴,狼心毒肠。

莫学那,曾国藩,为仇尽力。

莫学那,叶志超,弃甲丢枪。

 

五、陈天华的主要著作

 

1、《述志》(1898年)。写作时正值维新变法。他说“至若运筹帷幄,赞划庙堂,定变法之权衡,操时政之损益,自谓差有一日之长。不幸而布衣终老,名山著述,亦所愿也。至若循时俗之所好,返素真之所行,与老学究争胜负于盈尺地,有死而已,不能为也!”陈天华时年23岁,还在新化实学堂求学(学堂创办于1897年,“与长沙之时务学堂,并时为两”)。这篇文章反映了他一生志趣抱负。“差有一日之长”,意思是也可以跻身维新变法运动,与康梁相伯仲,气度不可谓不大。至于屈从流俗,像老学究那样从事八股试帖,“有死而已”,可爱的天华兄跃然纸上。他博览新学旧史,“每读中西史志,于兴亡盛衰之感,则涕泗横流”(宋教仁《烈士陈星台小传》)。由于他发奋攻读,1903年3月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主要文章均写于留日期间。

2、《敬告湖南人》(1903年)。是写给湖南同胞的公开信。彼时他已在日本留学,深感列强瓜分中国形势日趋严峻,中国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心急如焚。当年沙俄撕毁条约,霸占东北领土,引发了拒俄运动。陈天华积极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学生军)接受军事训练,决心开赴东北前线,因故未成行。陈天华“以力薄不足以鼓动全国,遂欲先夺湖南而誓师”,写作此文,“读者无不堕泪”。现在读来依旧感慨他对生死认识的深刻。他说“诸君所畏者死也”,“中国人口号四万万,合欧洲各国之数也,苟千人之中有一不畏死者,则天下莫强焉”,“畏死者,中国灭亡一大原因也”。人不畏死,万事皆可为;人一畏死,必然缩头缩尾,侥幸万一。多数人都是存有苟且心理,却不知“死于今日,或可侥幸于万一;死于异时,徒死无益”。死不得其时、不得其所,和死晚了一样,都是于事无补的。国事凌夷,并非没有先知先觉之人,根子上还是少有勇敢的牺牲者,贪生怕死之人太多。

3、《论<湖南官报>之腐败》(1903年)。是陈天华新闻思想的集中表达。他认为舆论监督为报馆天职,怒斥官绅开办《湖南官报》是放弃天职,“反主为宾,认贼作子”,批评《湖南官报》“无宗旨、无议论、无新闻”,内容无非是上谕、奏折、官场应酬,抄袭其他报纸无聊议论。即便堕落如此,还要受到地方新闻审查机构的层层预审。官员以他省不能办报而湖南独有官报为荣,摊派销售,腆颜声称“开风气”,陈先生斥之为“咄咄妖孽”。他提出了“报馆神圣论”(类似后人言记者为无冕之王),即官场应视报馆如神圣不可侵犯,经营报馆者应付官场“当如严父之教训其劣子,丝毫不肯放过”。正是有这种把舆论与官场相对立的看法,他极其反对官办报纸,认为“报归官办,文明国之所绝无”,官报必然成为野蛮专制政治的温顺奴仆,而要救中国、唤醒世人,只能用舆论“监督扑责内外大小无数辈之官吏”。报馆是严父,官吏是劣子,要时时教训,“如有混乱其界说,作报界之卖国贼,以灰堕我同业之价值而滞塞国民之耳目者,决不与之相容”。显然听命于官员的官报不可能履行这一职责。陈先生是彻底的新闻自由、报馆独立主张者,虽然后来民国成立照样办有“官报”(改称“公报”),但是从未取缔民间办报,绝不会借口报纸太多而不予登记。民国之初,内务部拟订《暂行报律》,遭到报界全体抵制,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立刻发布命令取消该文,明确告诉国人不可“使议者疑满清箝制舆论之恶政复见于今”。可见这种现代新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4、《论中国学生同盟会之发起》(1903年年)。为从日本退学回国的邹容发起成立中国学生同盟会组织一事而撰文热烈支持。作者有感于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朝气的群体,属实成为“中国存亡之关键”,国内学生对国事却“毫无闻见,懵焉瞶焉”,“不如留学生之感觉灵而发达早”,提出“中国之亡,亡于学生”的警示,支持学生组织一理想团体,则“中国之兴,兴于学生”。

5、《猛回头》(1903年),与邹容《革命军》同年出版,才问世就被抢购无余。写作的直接刺激应是国内拒俄运动被清政府残酷镇压。当年再版有广告称:“是书以弹词写述异族欺凌之惨剧,唤醒国民迷梦,提倡独立精神,一字一泪,诚普渡世人之宝筏也。”因为是弹词说唱形式,读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传播极广。为何叫猛回头,因为“我们的同胞沉迷不醒,依然歌舞太平,大家自私自利,全无一点团结力”,要惊醒,要回头,重新认识满族灭亡中华二百多年、残酷镇压汉族的历史,知道割地赔款、洋人欺辱的原因,号召“十要”和“四要学四莫学”。 通观全文,可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言概括,陈做了大量的说理论证工作,洋溢浓厚的排满革命情绪。

6、《警世钟》(1903年)。与前篇一样,均有感于“中国,一大死海”,要用排山倒海之力改变这种死气沉沉局面,唯有通过教育和宣传使人人都有国民思想。因此提出“十个须知十个奉劝”。有对形势的分析,有对历史的回顾,有对政治原理的阐述,有对一般大众的启蒙,《警世钟》真是声如洪钟,深深激荡着中华大地。当时各国瓜分中国论调甚嚣尘上,国势更加危迫,“天华犹感奋,啮指血作书数通,寄示湘人,要求湘人预备死战。迨天华血书到后,全省士气更激昂。赵抚台(湖南巡抚赵尔巽)亲临各学堂,将天华血书宣布,并揭之官报,令各府、州、县开设武备练习所”(《俄事警闻》)。

7、《狮子吼》(1905年)。是陈天华少有的一部隐射时事的章回体小说,只写到第八回,未写完而天华投海去世。《民报》刊出时加眉批,称通篇是“有血有泪之言”,“读此篇而不怒发冲冠、拔刀击案者,必非人也”。列强常视中国为“睡狮”,专制之下萎靡昏睡多年,料必有崛起之日。这篇小说即是虚构了一个四千五百年历史、人口四万万的天朝“混沌国”,人民起而光复、谋求国家独立的历史,明显隐射中国。据首篇《楔子》言,作者做了一个南柯梦,梦中来到一个现代化程度颇高的“极大都会”,适逢共和国“光复五十年纪念会”,观看戏剧《黄帝魂》演出,偶得《光复纪事本末》一书,于是推演为小说。小说叙述在仇满排外的民权村,原本顽固守旧的老儒文明种,因留日学生影响转向西学,同得意门生孙念祖等,更有外来学生狄必攘,日夜钻研中外学问。提倡自治和尚武精神,办聚英馆、强中会,游洋求学,结交维新派、江湖会党,图谋光复。很明显陈先生以狄必攘自况,带有理想中的自传性质。文章写到筹办会党机关报,戛然而止,留下永无下文的“且看下回分解”。平心而论,小说以白话文写就,文辞不失古朴,内容上展现近代中国政治风涛骇浪,全不同于旧式小说。其中掺入的半文言戏词《黄帝魂》,文采斐然,读之不免心潮澎湃,感慨不已。陈先生万想不到“光复五十年”(1961年)还有那些人间惨剧!

8、《要求救亡意见书》(1905年)。当年1月发表于留学界,“用留学生全体名字”,对清政府提出了救亡的若干要求,即:三项对外要求(勿割让土地、勿委弃人民、勿授人主权),四项对内要求(实行变法、早定国是、地方自治、人民自由著述言论集会)。同时也表示,在政府满足前项要求之后,国民努力尽当兵、纳税、募公债等义务。否则,“必尽吾人之所能,以对付于政府”,“先将主义标出,能可平和则平和,当激烈则激烈,一出于公,而不杂以一毫之私,使政府有所择取,使国民有所依”。陈先生甚至决定归国,冒生命危险北上请愿,经黄兴、宋教仁等再三劝阻方罢。

9、《国民必读——奉劝一般国民要争权利义务》(1905年)。普及了国民基本权利义务。这是一篇闪耀思想光辉的上乘之作,至今都不过时。书中,陈天华首先解释国民一词,“是言民为国的主人,非是言民为国的奴隶”,号召“凡当国民的,都要晓得争权利、义务,不可坐待人家来鱼肉我们。”为此,陈先生提出了“要拿出国民的身分”,力争八项权利,勉尽三项义务。

这八项权利是:一、政治参与权;二、租税承诺权;三、预算、决算权;四、外交参议权;五、身命、财产权;六、地方自治权;七、言论自由权;八、结会自由权。三项义务是:一、人人有纳税的义务;二、人人有当兵的义务;三、人人有借钱于国家的义务。原文均有详细解读。并且说“以上三项,都是要争得权利之后,才是有的”,即无权利不尽义务。为了取得这些权利义务,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要学问;二、要武力;三、要合群;四、要坚忍。否则,义务不能尽,权利也争不了,“坐待人家来灭”。对于蒙蔽民智的专制之国,实在是一部很好的“公民读本”!

10、《中国革命史论》(1905年)。是一部替革命作专史、为革命寻找历史依据的文章。梁启超同年著有《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陈先生读后有异议,欲重写革命史,可惜仅分析了秦末革命形势及其影响(汉初政策调整),随着他的去世永无下文了。该文客观上代表了革命党对立宪派的公开论战,有利于革命理念的传播。他认为进化是天理,革命不过是进化的一种方式,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惟问当世宜不宜,不必复问历史,自我作始可也”,不必惧怕重蹈历史上覆辙而裹足不前。

11、《绝命辞》(1905年)。陈先生绝笔于此。另外当日还写有两封信,一封《致留日学生总会诸干事书》,一封《致湖南留学生书》。从中不难看出,陈先生赴死的直接原因,是日本政府应清廷之请,发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对中国留学生结会办社、言论通信等横加限制、取缔。留学生虽经抗议,因内部意见不一,终不能坚持,以至日本各报肆意嘲讽,讥罢课学生为“乌合之众”,公然丑诋“放纵卑劣”。留学生不胜其辱,酝酿全体罢学回国。陈先生初不赞成,又因事已至此,只得期望全体一致,“万不可互相参差,贻日人口实”。

书中,陈先生希望人们不要误会他为取缔规则问题而死,绝不是一时冲动,说“鄙人死后,取缔规则问题可了则了,切勿固执”。实际上他长期忧国愤时,久已有必死之心,深感空喊救国的文章作用太有限,以致议论多到让人厌倦,“言如鄙人者,不知凡几”(像我这样天天呼吁呐喊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时,“生而多言,或不如死而少言之有效”,千言万语不如一个雷霆行动。为了警醒同志,激起国人,不惜“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这正是他赴死的真正原因。

他效法湖南同乡谭嗣同,可以不死而选择死,可以活着而选择不活,这是何等作风!以生命为牺牲品,献祭于垂亡之中华,作永久的鞭策,激励同志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更卧薪尝胆,刻苦求学,徐以养成实力,丕兴国家”。读绝命书万言,谁不自惭,谁不震撼!

宋教仁写有《陈星台先生<绝命书>跋》,其中说“每一思君,辄一环诵之,盖未尝不心悁悁然悲而泪涔涔然下也”,明白陈之意图:宁可一死觉醒同胞,远比留着一身等待时机要有影响、有作用得多!

先生的爱国热忱实在让人动容。他的朋友杨源濬说陈天华听闻沙俄增调重兵侵入东北,大感悲恸,“如痴如狂,如孤儿弱女之新丧考妣,奔走彷徨于故旧间,相见无一语,惟紧握友人手,潸潸然涕泪交横”(杨源濬《陈君天华行状》)。

 

六、陈天华的贡献和影响

 

1、政治方面

陈天华的反帝爱国思想是十分鲜明、坚决和彻底的。《猛回头》与《警世钟》,是陈天华反帝反封建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两本著作。蕴蓄在这两本书中的精髓,是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他的爱国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痛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敲醒亡国灭种的警钟,吹响反帝反清的号角。陈天华在这两本书中,痛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形势,侵略者所制造的“腥风血雨”,使我们同胞处在水深火热的极端痛苦的境地。由于帝国主义的“割土分疆”,全中国己"没有一块干净的土地,“大好江山,变做了犬羊的世界”。

二是形象地勾画了清政府的反动面目,号召人们用武装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针对帝国主义不马上瓜分中国,利用清政府作为他们管理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作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不知各国不是不瓜分中国,因为国数过了,一时难得均分,并且中国地方宽得很,各国势力也有不及的地方,不如留住这满洲政府,带他管领,他再管领满洲政府,岂不比瓜分便宜得多吗?瓜分慢一年,各国的势力,越稳一年,等到要实习瓜分的时候,只要把满洲政府去了,全不要费丝毫之力。”这鲜明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的主奴关系和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陈天华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目的,以及造成的民族危机严重性的认识,比前辈先进人物更深一层。

三是他的反抗帝国主义的观点具有人民战争思想的雏形,显得难能可贵。针对当时许多中国人“怕洋人怕到了极步”,陈天华在《警世钟》提到:“其实洋人也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我怎么要怕他?有人说洋人在中国的势力大得很,无处不有洋兵,我一起事,他便制住我了。不知我是主,他是客,他虽然来得多,总难得及我。在他以为深入我的腹地,我说他深入死地办可以的。只要我全国皆兵,他就四面受敌,即有枪炮,也是不敌众。”这种敢于藐视敌人的思想激发了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热情。他提出的“全民皆兵”是反侵略人民战争的最初设想,表现了中国人民永远不可战胜的信心与力量、气概与精神。

四是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使中国富强起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外敌侵略的现实,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中国究竟出路何在?陈天华主张向西方学习,喊出“改条约,复税权,完全独立;血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的口号。他指出:“须知要拒洋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于今的人,都说西洋各国富强得很,却不知道他怎么样富强的?所以虽是恨他,他的长处,倒不可以不去学他。”他的这种看法,道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远渡重洋,留学异邦、忍辱负重的心声。

2、教育方面

陈天华的教育思想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内容范围广泛,概括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国家强大服务的教育作用。在战火和硝烟中长大的陈天华,已经从日本的崛起认识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意识到,中国要想富强,就必须办教育,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他说:“国家所当重的,不仅仅是海军、陆军,如办学堂,比海军,陆军还要在先咧。”他认为没有学问的人就会一事无成,只有人人都有知识,有能力了,中国才能富强,才能不被外国人歧视,才不会有亡国灭种的危险。教育的作用也就在于提高国民的素质,增强国民的爱国意识,共同抵抗外国的入侵。因而要重视教育,国家就要下大力气办教育,不能空等,不能只讲预备,而不付诸行动。针对当时清朝统治者不用钱办学,却挥金如土的贪污腐化行径,陈天华异常气愤,他说:“京城修一个大学堂,要费三十万两银子,政府说费用大了。至今未修,皇太后复修颐和园,数千万两银子也办出来了。每年办陵差,动辄数百万,亦是有的。独有这三十万两难道说寻不出来?”在教育权利问题上,面对各地教会学校风起云涌的浪潮,陈天华认为,教育权利应该由本国来掌握,他反对清政府把教育权利拱手让人的不负责态度。认为只有办好教育,培养知道爱国、有学问的人才,中国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才能不再有瓜分之祸。

第二,开风气,开民智的教育目的。陈天华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开风气,开民智。只有开通了风气,才能在伟人的带领下,实现中国的富强。他借用绳祖的话说:“现在求学,固是要急,但内地的风气,不开通的很,大家去了,哪一个来开通风气?……民智不开,任凭有千百个华盛顿、拿破仑,也不能办出一点事来吧。”他认为外国的长处在于人人都有知识,知道爱国。因而教育也就是要使国民有基本的知识,把救国当作个人的责任。学习外国长处,就要学习外国先进的办学经验,使人人都能接受教育,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那就要开学堂,派遣留学生。陈天华极力赞赏开学堂,他大力介绍国外的学堂情况,指出国外的学堂包括从蒙养学堂,到中学堂、女学堂、工艺学堂等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国民教育的要求。同时,他又指出,除此之外,我们要救国,还要开办报馆,撰写文章,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第三,广泛全面的教育对象。陈天华认为,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国民。他介绍说,欧美各国及日本,“每人到了六岁无论男女,都要进学堂”。他也希望中国能够像欧美、日本那样普及教育,送子女进学堂,学习切实本领。为了能够进行全民教育,他还提出设立半工半读学堂,以解决大众的教育问题。这无疑为中国工人阶级解决学习和生活的矛盾指出了光明大道,倘若真能实施起来,也算开中国半工半读教育的先河。陈天华还非常重视对妇女的教育。他说:“中国人四万万,妇女居了一半,亡国的惨祸,女子和男子一样,一齐都要受的。那救国的责任,也应和男子一样,一定要担任的。”他鼓励妇女,“急急应该把脚放了,入了女学堂,讲些学问,把救国的担子也担在身上,替数千年的妇女吐气。”要像古代的木兰从军、秦良玉杀贼一样,干一番事业。他认为如果做演讲和医生护士,女子更有优势。

第四,全面的教育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他反对传统的以四书五经为主的教学内容,认为“中国以前做八股,现在做策论,丝毫没有一点实用”,封建的教育制度只能培养一些只知道读死书的无用之才,“你看中国人有本领有知识的有几个?就是号称读书的人,除了‘且夫'、‘若日'几个字外,还晓得什么?”他认为教育要学习外国的长处,包括学习外国的语言文字、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教育制度,来改变中国学非所用的社会现实。

 

七、社会评价

 

陈天华的文章,旨在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痛斥清朝政府是“洋人朝廷”。认为“革命者救世救人之圣药也”,力主拿起武器,号召“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在《猛回头》、《警世钟》里,大声疾呼“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国耻,驱外族,复我冠裳”;高呼“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那投降洋鬼子的二毛子”,“推‘翻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其遗著编为《陈天华集》。

香港举行陈天华的追悼会,千余人参加。次年闰四月初,其灵柩经黄兴、禹之谟倡议筹办运回长沙,各界不顾官方阻挠,决定公葬于岳麓山。四月初七(1907年5月29日)举行葬仪,长沙全城各校师生纷纷参加,送葬队伍达数万人,绵延十余里,凄凄哀歌。送葬队伍由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渡河,“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稿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后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第4号上评价,“这是湖南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

陈天华有一部未能登载完毕的小说,名叫《狮子吼》,小说中通过一个梦,描绘了他心中的民主共和国:“他走到一处,看‘见共和国图书馆'的牌子,里面不知有几十万册的书,其中‘有一巨册金字标题《共和国年鉴》',全国有30多万所大小学目录堂、6000多万男女学生;陆军、海军、军舰、潜艇、空中战艇等,铁路,邮局,轮船……”这应是陈天华一直在做的,最美丽的民主之梦。

《猛回头》最后说:“或排外,或革命,舍死做去;父而子,子而孙,永远不忘;这目的,总有时,自然达到。”

深受陈天华事迹震动的留日学生,不光一个秋瑾,当时有一个沉默之后弃医从文的,是鲁迅。而12年后,一位即将赴日留学的青年还不忘此事,写下一首诗表达怀念之情,“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个人,叫做周恩来。

他一生救亡图存,宣传革命,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鼓动家和宣传家。所著《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和警钟。文标.jpg

  • 上一个案例:
  • 下一个案例: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案例
    没有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