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1 >> 修养案例库 >> 正文
李白的仕途
文章来源:学友推荐  作者:未知  编辑:admin


李白2.png

修养君说:李白有诗仙之名,是公认的文学巨擘,在文学上的成就,的确让我们高山仰止。但是,在具体做事上,还是有教训的。李白很骄傲,他总是自以为自己才华盖世,能够经天纬地。但是,李白又很悲催,他一生追求仕途,挫折重重,到死都未如愿。唉,实在是可叹。他在仕途上的失败,有多种原因。修养上问题,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文化人是有才气的,也是骄傲的。只不过,在文学上才华横溢的文化人,在为人做事上是不是也具有超人一等的才能?这是值得怀疑的。李白仕途的失败,值得文化人好好地反思自己的修养。如果仅仅是在文学成就上一枝独秀,就不可一世,那么,文化人注定会遭遇挫折的。还是那句话,时势造就英雄,修养决定成败。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修养,科学弥补自己修养上的漏洞或短板,那么,文化人就会真正了不得、不得了的。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出生地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

李白最才华横溢,“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他又最狂放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还最风骨傲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他也最怀才不遇,一生追求仕途,始终未能如愿。

年少的梦想

李白五岁开始发奋读书。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写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是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十岁开始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

李白天资聪颖,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才子,而他的母亲也毫不逊色。李白三岁那年春天,李客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正观赏着满园的春光美景,李客随口说了一句:“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李白的母亲则微笑道:“火疗叶林红霞落。”树下的李白似是无意举起一朵白色梨花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李客教李白学习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李白说自己看见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云梦大泽,他还能够清楚地说出那里的山石花草是什么样子,恍如那梦境就是他真实到过的地方。李白读过《庄子》和《楚辞》以后,就更加“神神叨叨”了:每当他远眺群山的时候,总会说从雾霭中看见了“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薛荔兮带女萝”;而当他漫步在波光潋滟的江边,他又会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的想法。年幼的李白,就这样经常陷在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又仙逸的幻境里。

父亲李客对李白的幻想感到不解,可是他却没想到,正是他教给李白的古代典籍为李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他有了各种古怪的幻想。

儿时的这些经历,养育了李白日后创作的大气磅礴、想象丰富的风格。

李白长大后,父亲李客把桑孤蓬矢挂在自己屋前,希望李白日后大展宏图,不要和自己一样一生隐居于野。

小时候的李白也曾经很淘气,和很多孩子一样,不喜欢大人们强加的学习任务,更喜欢偷偷地跑出去玩。但一次非同寻常的见闻,却让他从此改变。

一次,当李白偷偷地从无聊的课堂溜出来到河边玩耍的时候,他看见一位婆婆在石板上磨着一根非常粗的铁杵。好奇心油然而生。李白兴致勃勃的跑上前去问婆婆在做什么。然而,婆婆的答案却令人费解,她竟要将这样粗的一根铁杵磨成绣花针!在李白难以置信的眼神中,婆婆轻轻说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件奇异的事,触碰了李白的心,让他有所顿悟。他收起到河边玩耍的想法,向婆婆道别后,就跑回了学堂。

正是这样的一个事件,让李白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恒心,什么叫做坚持,也才有了后来他的刻苦读书、泼墨成诗的传奇,也才有了他绣口一吐、誉满盛唐的一生。

李白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27岁。当时李白初游安陆(今属湖北省),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在安陆暂时定居下来。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文。文中明确表达了他的理想:“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这篇文章表面看来是代山立言,实际则是借寿山口吻表白和宣扬自我。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白有着极为强烈的入世激情,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自信,希望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

制度的禁锢

李白出身商贾之家,不缺钱,这是幸运,但更是不幸。

有钱可以让李白挥金如土,而商贾家庭的身份让李白的仕途蒙上了阴影。《唐六典》中记载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商贾出身的家庭不能参与国家的选拔,这也是李白终其一生也未能参加科举的原因。

不能科举,李白就只能另找路子入仕。

他多次想走益州长史苏颋的路子,希望他能够推荐他入仕,因为这个苏颋老爸当过宰相。可是这个益州长史只夸他文章写得好,别无下文。

24岁的时候,李白开始了专心游历,以便寻找入仕的路子。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成都、登峨眉、去渝州、赏巫山、下扬州,豪情在胸的李白,挥金如土,却仍然没有获得任何当权者的举荐。

仕途的不顺,让李白病了。也恰好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孟浩然。

这个时候的孟浩然,刚刚在洛阳呆了三年,一无所获,回到了扬州。二人相识后,情投意合,斗酒斗诗。

孟浩然和李白一样,对仕途抱着憧憬,他和李白最大的不同是,他有参加科举的资格。后来,孟浩然离开了扬州,北上参加了科举。

孟浩然给李白介绍了一门亲事,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李白第一次有了一个家,第一次有了安定的生活。这一年,李白27岁。李白在安陆的生活其实还算稳定,生了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

但李白的心依旧在想着仕途。不能参加科举,也没有人举荐他。他只能自荐,并达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执着。

七次自荐

开元八年,李白二十岁。李白带着自己的精心准备的两篇赋作赶到成都,在朝廷大员苏颋出行路上,果断拦轿请求见。苏颋袭封许国公,当时文坛大家,燕许大手笔。苏颋对这个有抱负才华出众的青年十分欣赏,夸赞他文章气势宏大、未来的司马相如云云。

当时苏颋对李白说的话无非就是长辈见小辈,说些激励、鼓舞的话。苏颋身为玄宗御用秘书,在皇帝身边舞文弄墨,说话水平自然超高。这一番激励话说得李白特别受用,一直铭记在心。但苏颋走后,杳无音信。李白25岁那年,苏颋等十人主持吏部铨选,却未举荐李白。

于是,李白人生的第一次自荐,以失败告终。

开元十四年,26岁的李白游渝州时主动谒见李邕。此时李白名声鹊起,李邕自然接见了李白。但李白座间不拘俗礼,高谈宽论。阅人无数的李邕见此直皱眉头,觉得这年青人好高骛远,不懂世故,早晚会摔跟头,于是对李白态度很冷淡。

李白热脸贴到冷脸后愤愤不平,过后给李邕写了一首《上李邕》“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公开批评李邕,孔圣人都说后生可畏,你李邕响当当的人物,怎能轻视少年人?李邕从此千古留名,成了唯一曾经看不起李诗仙的人物。

李白用这首诗嘴炮打得够爽,让李邕更觉他张狂,自然对李白入仕也没有帮助。

于是,李白人生的第二次自荐,亦以失败告终。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白34岁。李白写了一篇《明堂赋》献给皇帝,文中盛赞了明堂之宏大壮丽和出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然后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认为管理国家应像黄帝前往崆峒山访求“至道”一样,才能将国家治理成“几华胥之故乡”,才能达到“元元”(即百姓)“澹然”无事、归心朝廷的“政化”之境。李白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皇帝的重视,最后自己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但是,这篇李白精心写作的文章,没有得到唐玄宗的任何回应。第三次自荐失败。

同年,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李白作《与韩荆州书》,向韩朝宗自荐。李白引用王子师、山涛的故事,希望韩朝宗能够为国举贤,为后世留下美谈。在信中,李白对韩朝宗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吹捧,一开始便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又说韩朝宗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其实韩朝宗在当时应该是四品或者五品级的官员,后来最高职位也不过侍郎,别看他在地方威风八面,可在朝廷里面,他基本排不上号。韩朝宗名气也不算高,在唐朝星河璀璨的人才队伍中也基本找不到他的名字。连韩朝宗自己都与万户侯相去甚远,怎么可能宁愿不封万户侯也要认识韩朝宗呢?这明显是李白的过分吹捧。而且,从韩朝宗曾经举荐的人来看,也并没有得到重用,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任何的业绩。这是李白实在是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写作的一封自荐信。虽然当时李白已经是名满天下,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如《蜀道难》、《峨眉山月歌》、《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但是,韩朝宗并没有被李白的文章打动,他没有给李白任何机会,这封信发出之后也是石沉大海,没有任何的回应,也就是说,韩朝宗并没有理睬李白。向一个地方小官讨官做,还这样肉麻地吹捧,可见李白当时落魄到了什么地步。第四次自荐失败。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外出狩猎,李白“正好”也在西游。当然这次偶遇,可是他多方打探、精心策划的结果。自荐场面大大小小经历了N场的李白,胸有成竹。面圣时不慌不忙地跪下恭敬地双手呈上精心准备的《大猎赋》,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宣讲道教玄理,非常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自以为有司马相如之风。司马相如用《子虚斌》令汉武帝惊为天人,李白对这篇《大猎赋》也充满信心和期待。但玄宗狩猎行程匆匆,只瞄了几眼《大猎赋》就放一边了,没几天就忘记这事了,李白愿望落了空。第五次自荐失败。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53岁。李白向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市)长史裴宽递交《上安州裴长史书》。文章先论自己博学多问,有四方之志;再论自己乐善好施,重情重意。接着写自己隐居养禽,林泉高致,修养品格;又写名流俊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借他人之口,道出自己文章的非同寻常。然后盛赞裴长史地位高贵,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希望裴公提携自己。为了求官,不惜向地方小官吏“剖心析肝”,实在可怜可叹。李白虽多次谒见裴长史,终因各种原因被拒。后世画作中的李白,几乎都是举头朝天,而其实,这个时候的李白,头低得不能再低了。第六次自荐失败。

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李白60岁。在好友宰相之职并兼江淮宣慰使的崔涣和御使中丞宋若思的帮助下,李白得以获释出狱,还受邀加入到宋府幕中。此时李白虽早过耳顺之年,但仍宝刀不老,雄心勃勃。他开始幸庆着“欣逢两明主”(指玄宗与肃宗两帝);他自认凭一己才能是应可大用于当世的。身为御使中丞的宋若思,其父亲与李白是早年的好友(见李白诗《江夏别宋之悌》),故而对李白的遭遇非常之同情,也相当支持他的“出仕为官”之请。

为此,宋若思让李白代写了一份呈递给唐肃宗的表文,主旨在举荐李白到朝廷“拜一京官”。李白便以宋若思的口气,写就了《为宋中丞自荐表》。这份表文,既称赞李白“怀经济之策,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但也抱撼李白竟未能在朝上谋得过正式的官职,使“四海称屈”。故而李白在表文里引经据典:“传曰:举逸人而天下归心”。将自我举荐上升到了“人才兴国”的高度。

“岂使此人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可见李白深信自己是“才堪大用”的。然而他又一次失算了!等来的结果,是对李白平生中的最大打击。唐肃宗将李白再次捕进大狱里,并作出了非常严厉的惩处——“流放夜郎”。因为肃宗帝在李白随从永王璘的前后言行中,得出了他是叛逆者的结论。叛逆者必不能轻饶之。故将李白当作“罪犯”而处罚了。这是李白第七次自荐失败。

妻子的嫌弃

李白当了十年“故”宰相孙女婿,37岁那年妻子许氏去世了,留下一子一女。一年后,李白与刘姓妇人同居。据说,这位夫人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只是普通的村妇。

本想着嫁给大诗人李白,是一件特风光的事。可李白没功名,长期在外奔走,也赚不了钱养家,家里却还有一儿一女需要照顾,久而久之,刘氏就有一些怨言。在刘氏眼里,李白就是个只会作诗饮酒、一无是处的浪荡书生。因此言谈中常常对李白轻视和嫌弃。

刘氏一直看不起李白,这让李白觉得颇为压抑,所以在他奉诏入京时,才会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颇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皇帝的态度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30岁。初夏,往长安,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李白的才华和名气让张说和张垍父子又恨又怕。他们既不想推荐李白,又怕别人推荐李白。因此表面上敷衍李白,实际上暗中阻止李白。

李白很努力地求职,不断谒见京城其它王公大臣,并自荐。但是,“十谒朱门九不开”。自荐均无结果。

因有自己岳父的举荐,李白登门拜访了岳父的两位老朋友,但他们却因为李白的出身也好言拒绝了。

张说和张垍父子向李白推荐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亲妹妹,而且兄妹两人关系非常好。他们将李白引到了玉真观。玉真观是玉真公主修道的别馆,然而玉真观当时只是一座荒园,而且公主只来过两次。李白在玉真观等了两个月,一直没有等到玉真公主的到来。

后来听说玉真公主在终南山修道,李白不惜千里迢迢赶到终南山,也没有见到玉真公主。

李白33岁那年正月,长安久雨,京师饥荒,李白眼见功名无望,只能返回安陆家中,并在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耕种为生。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结识了卫尉张卿,通过卫尉张卿向玉真公主献了诗。玉真公主是个崇信道教的人,巧的是李白的道家学问也是非常厉害。他向玉真公主献诗“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祝她早日入道成仙,这让玉真公主很满意。两个人经过交流以后都互相佩服。

就在这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张垍在李白的背后,不仅向玉真公主说李白的是非,还向唐玄宗说李白的不是。李白的仕途又没戏了。

后来,李白“偶遇“著名诗人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随时准备在袖中的诗本。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极为景慕。当他读完《蜀道难》时,惊为天人,称李白为谪仙人。

黄昏时分,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饮酒,在酒馆才想起没有带钱。他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做为酒钱。李白阻拦说:“使不得。”贺知章仰面大笑说:“这算得了什么?”两人都能喝酒,直到微醉时才告别。贺知章拍胸痛保证找机会向皇帝举荐李白。但不知为何,迟迟没有消息。

公元742年,李白42岁。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用心看了李白精选的诗赋,拍案叫绝,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

接到进宫圣旨的李白欣喜欲狂,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发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惊天感概。

此时从他20岁第一次自荐开始,整整22岁过去了。

在此时李白眼中,皇帝召见等同平步青云,实现毕生梦想,怎不欣喜欲狂?

22年来,李白一刻也没忘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梦想。

22年来,李白不停地求仕,但从没成功过。如今终于被皇帝召见了,李白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给予高规格的接待。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此后,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

玄宗在召见李白后,虽然李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除了几篇气势宏伟的诗篇,并没拿出什么惊风雨泣鬼神的治国良策。玄宗欣赏其诗才,让李白作皇家专用娱乐诗人,给予超高规格的待遇。作为诗人,李白已经获得了皇家很高的荣誉。

李白才华不输司马相如,却不如司马相如面对皇帝赏识时对自己才华的准确定位,以及荣辱不惊的心态。

李白没有姜尚、俪食其才能,却喜欢向姜尚、俪食其看齐。玄宗始终没有授予他高官,李白觉得玄宗对他屈才。

于是,李白开始日渐消沉,他天真地想以种种出格的行为,引起玄宗的关注。

他开始纵酒,经常唱得醉醺醺,带醉意工作,玄宗要召见他时常需要派待卫满长安酒馆找他。更夸张的是,一次他醉酒起草诏书,醉醺醺中他竟然要杨妃端墨,高力士脱靴。把杨贵妃和高力士气得不行。

时间久了,玄宗也看出李白个性张狂至极,留他在宫中会得罪一大片人,宫无宁日,玄宗慢慢疏远了李白。加之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被翰林学士张垍所诽谤,更让玄宗疏远李白。

一天李白喝酒上了头,借着酒劲,对玄宗请辞。其实李白的内心真实想法是想以请辞换得玄宗挽留,他再顺机抛出他的理想。

但没想到玄宗做了个顺水人情,一口答应,“赐金放还”,变相撵李白出了长安。李白方才如梦初醒,这口酒喝大了,请辞这件事玩大了!李白就这样离开了京城长安。

文人的张狂

在主动谒见李邕时,李白座间不拘俗礼,高谈宽论。让李邕觉得李白好高骛远,不懂世故。因此对李白态度很冷淡。李白遇冷后愤愤不平,给李邕写了一首《上李邕》。诗中公开批评李邕,“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说孔圣人都说后生可畏,你李邕响当当的人物,怎能轻视少年人?因此而责怪李邕。李白用这首诗嘴炮打得够爽,却让李邕更觉他张狂,自然对李白入仕不会帮助。

在自荐信《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在文章最后一段写道:“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遂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明明是向别人求仕,最后却这样狂妄,看起来好像有点意气风发,很爽很解气,却是任何官僚都无法接受的。这样的自荐信,当然是没有成效的。

在自荐信《与韩荆州书》中,李白自己吹捧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虽然李白才华盖世,但是,自己这样评价自己,让人听了也会觉得有夸夸其谈的嫌疑。李白文中又称:“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这哪里是在干谒韩朝宗?简直是李白在命令、摆布韩朝宗了。《古文观止》在这里评论说:“此段正写己愿识荆州,却绝不作一分寒乞态,殊觉豪气逼人。”这样的评价,纯粹是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作为一个官员,谁能够忍受一个小伙子在他面前这样跟自己说话呢。没有赶出去就不错了。还想要推荐?

天宝二年,李白在翰林院当差。翰林院里的文人墨客在古代可以说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李白同样也不例外。有一天,玄宗皇帝在宫中和杨贵妃喝酒玩乐,邀李白入宫同饮,并且让他给爱妃作一首诗。

写诗对于李白来说,那是小菜一碟。趁着酒意,李白立刻吟了一组《宫中行乐词》,共计十篇。我们都知道,李白写诗的特点是酒喝得越多,诗也就写的越好。酒兴正浓的李白一边作诗一边饮酒,因为靴子太过碍事,于是就让太监高力士给自己脱靴。

高力士是当时玄宗身边的红人,仗着皇帝的宠信,连朝中大臣都要让他三分。李白让他脱靴,他心中岂能不怨恨?当时呢,这个人城府很深,表面上恭恭敬敬地给李白脱了靴子,还顺带夸李白诗作得又好又快。可是宴会结束之后,就在玄宗和杨贵妃跟前诬陷李白,说他恃才傲物,羞辱杨贵妃。

原来李白在《宫中行乐词》的第二首最后两句中,用了西汉赵飞燕的典故,其中有一句“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这个赵飞燕是西汉刘骜的皇后,生前和刘骜十分的恩爱,在刘骜死后被贬为庶人,最后自缢而死,结局十分悲惨。高力士就跟杨贵妃说,李白用赵飞燕的典故来给娘娘写诗,这是在羞辱娘娘。

听了高力士谗言后,杨贵妃十分气愤。后来就逐渐疏远了李白。接着,他们又在唐玄宗那里不断地说李白的坏话。慢慢地,玄宗也不再邀请他入宫作诗了。后来干脆罢了李白的官,把他逐出京城了。

错误的选择

唐玄宗在马嵬坡遭到兵变,被逼无奈杀了杨国忠与杨贵妃。此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玄宗入蜀,李亨则在灵武自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要说这李亨登基也不合法,但玄宗先遭安禄山叛乱,又在马嵬坡被逼杀掉贵妃,已经是心灰意冷,对自己突然被太子尊为太上皇,也就没说啥。但他的儿子可就不这么想了。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打着靖难的旗号,招兵买马,挥师东下,其实是趁机扩大地盘,想借乱世当皇帝。

永王李璘出师东巡之时,得知李白隐居庐山,遂数次下达聘书,李白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在永王东巡时,李白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可惜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捕入狱。

永王败北后,右相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驻扎在浔阳的中丞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崔涣为“永王事件”牵连的人开脱罪名,却得罪了同僚和下属,被罢去右相之职,并贬为太守。接替崔涣办理“永王事件”的官员李峘,将已结案件推翻重审,并重新拘捕释放人员。宋若思让李白先藏起来,不久,藏在潜山县司空原旧居的李白被逮捕,后被判流放夜郎。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赋《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一代诗仙李白,就这样在无比失意中落幕了。文标.jpg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学友一帘幽梦整理、推荐、上传。版权拥有人未联系上。本站刊发此资料目的是为了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实现大中华复兴。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站为公益网站,所有资料均实行零稿费。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向本站申诉。本站接到申诉后即删除此资料,以免侵权。)

  • 上一个案例:
  • 下一个案例: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案例
    没有相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