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学友推荐 作者:未知 编辑:admin |
忠勇赵子龙 如果有人问,《三国演义》里哪位将领最完美?大家可能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会说是忠义的关羽;有人会说是勇猛的张飞;有人会认为是殉职的典韦;有人也会认为是多谋的姜维…… 可能更多的人会认为赵子龙是最完美的。赵云英勇善战,少无败绩;对刘备忠心耿耿,毫无怨言;关心部下安危,身先士卒;体贴人民艰苦,为民着想;从不意气用事,顾全大局。 我们的伟人也对赵云赞赏有加。1944年10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新四军的胜利出击和中国的救国事业》的社论。社论指出:“华中的伪军,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自己的枪说‘枪啊,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此间“比之为赵子龙”几个字是伟人添加上去的。 由于赵云在刘、关、张之后,排第四,和新四军同一“四”字,伟人便把新四军比作赵子龙。可见,伟人对赵云评价之高! 为何伟人对赵子龙“情有独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不畏艰险,英勇善战 从《三国演义》第七回出场,到229年去世,赵子龙参加了自磐河界桥大战到第一次北伐,大大小小战役数十场,可谓身经百战,斩将无数! 界桥大战,少年将军赵云,单枪匹马从文丑枪下救下公孙瓒,大战名将文丑五六十合。又不数合枪挑麴义,并在袁绍军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凭一己之力让公孙瓒反败为胜。 穰山之战,为保刘备杀出重围,战许褚、张郃,枪挑高览;长坂坡,为保幼主刘禅,在曹操大军中七进七出,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斩将五十余人,血染战袍。 汉水大战,为救老将军黄忠,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似飘瑞雪。张郃、徐晃胆战心惊,不敢迎敌。 救出黄忠后,副将张著还被困在东南方的乱军中。赵云不回本寨,遂望东南杀来。所到之处,但见“常山赵云”四字旗号,曾在当阳长坂知其勇者,互相传说,尽皆逃窜。云又救出了张著。 曹操率大军追来,赵云先于壕中埋伏弓箭手,匹马单枪,立于营门外。曹军追到,弓弩齐发,大败而逃。孤胆英雄赵云被孔明感叹:“一身是胆”!刘备号子龙为“虎威将军”! 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 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 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 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白发苍苍的子龙将军,仍自告奋勇,参加北伐。凤鸣山大战,宝刀不老,力斩韩氏父子五人。 西凉兵素知赵云之名,今见其英勇如昔,谁敢交锋?赵云马到处,阵阵倒退。赵云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 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年救主雄。 赵云征战,从不畏危险,迎难而上,越是条件艰苦,越来爆发惊人的战斗力! 二、对上级无限忠诚,至死不渝 赵云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在穰山,赵子龙冲出许褚、于禁、李典的合围,枪挑高览,救刘备于危机之中。 在长坂,赵云负责保护幼主刘禅和二位夫人,被曹军冲散。赵云心想:主公将甘、糜二夫人和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的下落!接下来,赵云便冲向曹军,七进七出,寻找主母与小主人。谱写了一段千古传奇! 刘备也是对赵云的忠心深信不疑的。糜芳在乱军中见赵云反而冲向曹军,见刘备后,便说:“赵云投曹操去了。”张飞也相信,便说去“一枪刺死子龙”。只有刘备相信赵云,他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在长坂,赵云从乱军中救出简雍、甘夫人、糜竺,找到了糜夫人,怀抱阿斗,直透重围,当赵云到长坂桥时,已血染战袍,人困马乏。在张飞的接应下,赵云将刘禅送到了刘备手中。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刘备去东吴招亲,因为两家正争夺荆州,明摆着是入龙潭虎穴,凶险无比,谁去护卫刘备的安全?孔明说:“非子龙不可行也。”正是赵云尽职尽责,与东吴斗智斗勇,最终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使刘备安然回到荆州! 孔明派子龙协助张飞攻取零陵,子龙又随老将黄忠大战汉水,始终毫无怨言,军师需要他到哪里,赵云就毫无条件服从。 凤鸣山大战,赵云见后辈关兴、张苞争先杀敌立功,便对左右说:“他两个是我子侄辈,尚争先干功;我乃国家上将,朝廷旧臣,难道反而不如后辈吗?吾当舍老命以报先帝之恩!” 三、有勇有谋,身先士卒 失街亭后,孔明率兵退回汉中。赵云、邓芝奉命伏兵于箕谷道中,也就领兵断后,掩护大部队撤退。赵云叫邓芝领兵打着自己的旗号,先行而退。赵云亲率一军断后。 魏军先锋苏颙领三千兵马追到箕谷,赵云跃马挺枪,大喝一声,一枪刺苏颙于马下。魏兵溃散而走。魏将万政率军追来,赵云勒马挺枪,立于路口,等待交锋。万政知道赵云英勇,不敢前进。赵云等到天色黄昏,方才回马缓缓而走。郭淮亲自领兵来到,命令士兵赶快追赶赵云。万政率数百勇士赶来,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处,忽然听到背后大喝一声:“赵子龙在此!”惊得魏兵一百多人落马,其余众人都越岭逃走。 万政勉强来战,赵云一箭射中其盔缨,万政大惊,跌于涧中。赵云用枪指着万政道:“我饶你性命回去,快叫郭淮赶来!” 赵云护送车辆人马,往汉中而去。掩护部队撤退,不但凶险无比,而且往往死伤惨重。赵云箕谷退兵,邓芝引兵先行,老英雄独自断后,斩将立功,魏将惊怕,到汉中时,竟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并无遗失。这无大智大勇,身先士卒的将才,是绝对做不到的! 孔明取金五十斤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赵云部下。赵云推辞道:“三军无尺寸之功,我们人人有责任。如果反而奖赏,会显示丞相您赏罚不明。请求暂且寄库,等到冬天再赐给大家吧。” 孔明感叹:“先帝在时,常赞子龙之德,今果真如此!” 四、顾全大局,关心民众 当刘备决定领兵伐吴,为关羽报仇时。赵云提醒刘备:“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今曹丕篡汉,人神共愤。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可惜,忠言逆耳,刘备听不进去,最终兵败身亡。 刘备得益州后,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这里,赵云提到了“人民”,“百姓”,说得大义凛然,入情入理,刘备不按他的意思办都不好意思了。 民间三国武将排名,原来是“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后来便改成了“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据说,这改动的人就是伟人。伟人曾说过:“马超这个人不简单,文武全才,但是在《三国演义》里,他是比不过赵子龙的。” 伟人曾将大将杨成武比作赵子龙。1967年7月,伟人准备离京视察大江南北。他向中央文革小组的秀才们说:“非子龙不可行也,长征中,夺泸定桥、过草地,我都讲过非杨成武不可!” 箕谷退兵一年后(229年),赵云驾鹤西去,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传奇。 赵子龙英勇善战,号称“常胜将军”。也许他唯一的败仗便是箕谷退兵,但由于赵云身先士卒,孤身断后,最终不损一兵一物到达汉中。赵子龙为数不多的败仗,也显得十分不寻常的潇洒。也许远远追来的曹军看到“常山赵云”旗号时,唯一敢做的和能做的也就是远远地追着吧! 赵云对大汉是无限忠诚的,他劝刘备“以天下为重,先征汉贼曹魏”,结果刘备光记着结义兄弟,早忘了献帝。这更显得赵云对汉帝国的忠诚! 赵云一身正气,顾全大局。赵云夺得桂阳后,太守赵范欲将其寡嫂樊氏许与赵云,被赵云断然拒绝。孔明问其故,赵云说:“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其一也;其妇再嫁,有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因一妇人而废主公大事?” 赵云先拒美人,后又力劝刘备将成都田宅归还人民。这种不负财色的举动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 有人说,赵云的一生,是完美的一生,是英勇战斗,忠诚于三国统一事业的一生。他身为武将,有为国之忠,不离之义,护嫂之礼,孤战之智,长坂之勇,爱民之仁,联吴之公,忠汉之信。 赵云去世后,孔明大惊,众将挥涕,后主大哭。追赠大将军,谥封顺平侯,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有诗曰: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憋屈赵子龙 有人说,赵子龙这样一个又忠心又有能力的员工,其实并不受老板刘备的重用。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赵云终刘备一世基本上都是做警卫工作,看似跟随老板左右吃香的喝辣的,无限风光,可和关羽、张飞、马超等人独挡一面镇守一方相比,算不上重用。虽说领过桂阳太守,那也只是个虚衔兼职。第二,看赵云的官职:刘备进位汉中王时,五虎将中四人分别被封为前、后、左、右将军,关张马还“假节”(能代表皇帝),唯独赵云被封了个“翊军将军”,属于杂号将军,不是正式编制,就像协警之于正式警察。第三,爵位。关羽早年在曹营受封汉寿亭侯不说,张飞在赤壁之战后即封新亭侯,刘备称帝又晋封西乡侯。马超刚刚入股,刘备不仅承认他自创的都亭侯爵位,称帝后更是晋封马超为斄乡侯,连小弟马岱都混了个陈仓侯。再看赵云,刘备连个爵位的影子都没让他见到,后主登基才混了个永昌亭侯,直到死才追谥顺平侯。 赵云便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始终陪在其身边保卫主公的安全,从未出过任何差池。可惜,蜀汉五虎其他四将都各自镇守一方,唯独赵云还是保安队长,刘备如何这般屈才,让赵云如此不受重用?有网友列出了赵云不受重用的几个缘由。 一、益州还田,得罪同僚 在刘备进驻益州前,刘璋为了试探刘备,还特意假装将益州送给刘备,刘备一直推脱不受,在满口的仁义道德下,刘璋这才相信刘备果真不是为益州而来。然而“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刘备很快便找到了种种借口攻打刘璋,甚至在马超关羽等人的合围下,刘备当众许诺,只要益州城破,众将都能分到大量金银。 刘备果然守信,在刘璋被迫投降后,刘备便迫不及待的将城内的金银分予诸将。《三国志·张飞传》曾记载: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赏各有差。刘备的这一招借花献佛,不到让自己轻而易举的得了益州,更是让诸多将领心悦诚服。 刘备为了庆祝“天府之国”被收入囊中,还准备将成都之内有名的田产尽数赏赐百官。百官听罢消息,无不心花怒放,就在他们盘算着凭空得到一笔诺大的田产,然后租出去,秋天的时候,收来的棉粮,仓库都装不下的时候,这时“不识时务”的赵云却出面用35个字,对刘备劝道: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刘备听了这些话后,这才在胜利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并当即打消了这个念头。赵云的这一番话可谓是用心良苦,对于稳定益州民心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赵云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他的这番话严重的触犯了同僚的利益。百官都在等着分享胜利的果实,却被赵云的一番话生生断送,如此一来,赵云成了百官嫉恨的众矢之的。 二、长坂坡救幼主,忽视主公 在刘备集团内,赵云在民间的地位和影响,除了诸葛亮和关羽外,他排第三,被称为“战神”或“完美将军”。这恐怕是《三国演义》的影响,不说别的,只一个长坂坡救幼主,就让人惊为天人了。 但可惜,演义终究是演义,在《三国志》中赵云的地位,尤其是作用,连魏延都赶不上,毕竟魏延在汉中之战后,成了统领一方的主将。赵云却终其一生都未能达到如此高度。 为何早早就跟随刘备,且“带兵入股”的赵云,如此不受刘备重用呢?其实,就是因为赵云干过三件事。第一件便是在《三国演义》中,让赵云封神的长坂坡单骑救主。 长坂坡救幼主,是赵云此生最大的功劳,但同时也让刘备对赵云产生了怀疑。在《三国志》中,曾有这样的一个细节,当刘备听闻有人禀报,赵云投降了曹操后,刘备的第一个反应竟然是,用手戟——可投掷的兵器,狠狠掷向那人,道:“胡说!赵云不会背叛我的!” 刘备的这个举动,可谓是过激了,可见当时刘备是何等狂躁、失态,幸亏不一刻赵云就回来了,那么刘备为何会出现如此狂躁、失态? 别忘了当时赵云的身份是刘备的卫队长,也何以说是保镖头子!参看典韦保护曹操,会很容易发现,赵云失职了!也许有人会说,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都乱套了,非常情况下发生的事情,如何算?况且身边还有张飞。 但保镖是做什么的?越是非常情况,其作用就越突出和重要。可赵云却脱离最应该保护的刘备,虽救回了幼主刘禅和刘备的老婆,但是若是刘备不幸死于乱军呢?刘禅和甘夫人活着又有什么用? 且再来参看典韦保护曹操的那一战,当时曹操身边也有武将,情况甚至比刘备在长坂坡时都惊险!那时的曹操能指望武将吗?因为武将的第一个反应,绝对是组织、部署兵力,所以拿张飞做挡箭牌,显然是强词夺理。 有了这些概念,再来看刘备用手戟投掷“报告赵云投降人”的狂躁举动,里面是否有刘备恼恨赵云失职的因素?虽刘备绝对相信赵云忠于自己的,但再忠于自己,却没有尽到职责,你让刘备如何从容得起来。所以虽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在长坂坡大放异彩,刘备为此还摔了孩子,但同样存在着赵云在关键时刻的失职行为。 三、截江救阿斗,工作失职 此事发生在刘备从东吴娶回来了孙夫人后,当时随孙夫人一起“嫁过来”的,还有许多伺候孙夫人的娘家人。可这些娘家人却是“纵横不法”,即,无法无天的同时,估计还有间谍的作用。让刘备很头大,所以用赵云掌管自己内室,整顿自己家务。这个职位大致是“警卫团的团长”。 随后便发生了孙权派船来接孙夫人回东吴,而孙夫人却要抱着幼主刘禅上船要一起走——注意这里,截江救阿斗的地点,是发生在东吴派来的大船上! 身为掌管内务的赵云,为何没在刘备家里,哪怕是路上截住孙夫人斗呢?显然只要不是在船上,赵云是完全能掌控的,也就根本不需要张飞前来!所以截江救阿斗的功劳,其实全是人家张飞的。 无论何种原因,都不能排除赵云再次失职的嫌疑,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若不是张飞前来,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言明了,有张飞!且在《三国演义》中,还将张飞的霸气和赵云的无助,狠狠对比了一把!这是在夸赵云,还是在赞张飞? 赵云的这次失职,虽未见刘备有只言片语。但你若是刘备你会怎么想赵云?怎么看待赵云——第一次是长坂坡时,舍本求末把我给扔下,救我儿子回来。这次要不是张飞帮忙,又差点又把我儿子送给东吴。如此两遭后,你若是刘备你会不会重用赵云呢? 若说赵云由于两次失职,让刘备大失所望,不受重用的话,那么第三次劝阻刘备不要伐东吴,则彻底激怒了刘备,被打入“冷宫”。 四、劝阻伐吴,动摇军心 刘备伐吴时,虽在《三国演义》中是一片阻止声。但在《三国志》有记录的阻止声音,却仅仅发自赵云之口!诸葛亮只是搬出死去的法正,来了一句“若法正还活着就好了,只有他能劝阻”然后就没然后了。而黄权甚至可视为是支持的,提出“我当先锋”的建议。 只有赵云如此说道:“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我们应该先干掉曹操,那时东吴即自动投降了,如今虽然曹操死了,但曹丕却篡汉,我们应当万众一心,先图关中……” 也许记录赵云的反对声音,是表示赵云代表了其他人,但无论怎么解释,都排除不掉,赵云的声音最大,反对最坚决,不然不会只记录赵云。当时刘备的反应是“不采纳”。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大怒!刘备伐吴,是铁了心要做的,连诸葛亮都不敢过分阻拦,赵云却执意阻拦,自然会让刘备大怒,因为这等于是干扰了“既定方针”,上纲上线些就是“大军未动,吗却先来动摇军心”,这是死罪的! 从此赵云被彻底打入了“冷宫”,哪怕刘备伐吴失败,临死前的人事安排上,也没有赵云什么事,只叮嘱他好好辅佐刘禅。反是把李严提拔到“统内外军事”,相当于总司令的角色。赵云仅是刘禅即位后,才由刘备时期的杂号将军,提拔为中护军,接着是镇南将军等…… 有网友评价说,赵云干的这四件事,虽在《三国演义》中,都被写成了赵云的传奇功劳,但实则却是一件比一件让刘备失望,使赵云不受刘备重用!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学友宁静的秋水整理、推荐、上传。内容原题《为何说赵云是演义中最完美的将领?看看伟人对他的评价就知道了》、《赵云为何不被刘备重用?只因他做了三件事,一件比一件让刘备失望》,来自张生史话、静者为王的江湖,作者未知。版权拥有人未联系上。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本站刊发此资料目的是为了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实现大中华复兴。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站为公益网站,所有资料均实行零稿费。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向本站申诉。本站接到申诉后即删除此资料,以免侵权。)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案例 | ||
没有相关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