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1 >> 公文写作 >> 正文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长沙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回眸
文章来源:学友推荐  作者:未知  编辑:admin

    十年如一日。为了一个共同的文明理想、一座城市的精神奖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人锲而不舍地坚守着、践行着。

    文明城市应该有怎样的精神内涵?文明城市背后有着怎样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间,从长沙创建文明城市生动实践成就的“长沙范本”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启示一:发展“硬实力”提速城市文明

    发展的成果积累了城市文明,提供了有力保障。文明创建,彰显了城市魅力,释放了生态潜力,增强了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城市整体实力、内在魅力和发展活力的科学评价,是反映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全能冠军”。实践证明,长沙的文明城市创建十年如一日,始终与发展的节奏相伴前行。近年来,不断积累的经济实力、开放的视野以及赶超先进的决心,成为了长沙创建文明城市最有底气的“硬实力”。

    作为一座内陆省会城市,长沙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世人瞩目。近年来,长沙的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加速度”效应,2010年,长沙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5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00亿元,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分别跻身第7位、第6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3位。

    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长沙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食品安全城市的目标,让市民吃得更放心。长沙将文明创建立足点放在社区,为市民营造宜居的社区环境,让市民住得更舒适。2010年,长沙启动了建设人民满意社区“3531”工程,今年又着力实施了整治社区环境、建设宜居家园的三年工作计划。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长沙免费开放相关设施场馆,做到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2009年起,长沙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所有的城市公园,逐步对中小学免费开放动物园、植物园等主题公园,免费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的游泳场馆增至39家。长沙连续三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星城大地逐步成为投资热土、旅游胜地、创业乐园。

    实践证明,发展是创建的基础,创建是发展的升华。任何时候,长沙的决策者都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成为实践科学发展的一个载体、加强社会管理的一大抓手、提升市民素质的一条途径、造福人民群众的一件实事,植根星城热土,取得丰硕成果。 

    启示二:创建惠民成不竭动力

    创建文明城市是为了什么?执政为民、创建惠民。

    “深化城市文明创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本质上就是让广大市民增强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自豪感,让长沙成为精神高尚、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永续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和幸福家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的一席话给出了答案。

    多年来,长沙决策者们凭着这样一种理念,把文明创建不断引向深入、推向高潮。长沙市委、市政府把创建目标定位在造福于民上,把创建的动力放在群众参与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惠及群众”,彰显出市委、市政府执政理念的强大感召力。

    从2006年开始,长沙市、区两级政府按照“道路硬化、庭院绿化、地面洁化、墙面净化、社区亮化”的要求,投入资金近10亿元,对全市300多个社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同时,为了使文明创建真正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生活、走进心灵,全市上下围绕小巷、小区、小院、小店的改造和管理,在“小事”上做起了大文章,亮化路灯,疏通下水,修补路面,清洁环境,让长沙这个“家”更加人性化。

    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参与、全社会支持。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排忧解难,搭起了干群携手、共创文明的连心桥。他们进社区、访市场、坐公交、打的士,倾听民意,了解实情,做到督促检查在一线、调查研究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引领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深入。各级各部门把维护民生民利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赢得了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文明创建,让人们看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精神的升华及公民意识的生长。实践证明,一座城市的最高价值取向,莫过于人民的幸福;而长沙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正是为执政为民找到了鲜活样本、进行了生动诠释。

    启示三:市民素质成最硬的“软实力”

    如果说,独具特色的山水、宽阔清洁的街道、井然有序的交通等这些“硬环境”,给外地客人留下新的长沙印象,那么,文明的市民素质这张最具温情的“城市名片”,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充沛的软实力。

    “一座城市,如果只有现代化的硬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市民素质,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在去年长沙建设人民满意城市再动员大会上,陈润儿感慨。作为一张鲜活、直观的“城市名片”,市民的言谈举止不仅体现着城市的整体形象,还展现着城市的精神风貌,更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品质。

    欲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近年来,长沙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作为自我教育、自我熏陶和自我践行的过程,在全社会营造“文明城市人人共建,城市文明你我共享”的浓厚氛围,让广大市民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

    奥运火炬在长沙传递期间,200多万人观看圣火,沿途20多公里的道路上秩序井然,实为少见。北京奥组委的一位官员说:“如果说奥运火炬传递也算一块金牌的话,那么迄今为止,第一块金牌的获得者就是长沙,长沙的观众可以打100分。”一次火炬传递,给中国、给世界留下了闪亮的“长沙表情”。

    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横穿马路……创建之初,很多人最大的担心和疑虑就是市民素质能否经得起检验?在创建中,长沙通过一系列的倡导文明的市民活动不断深化市民教育,让市民的心灵接受文明洗礼。如今,在长沙建立起了覆盖广泛、体系健全的市民学校,积极开展“千所学校、万名教师、百万市民素质大提升”、“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以“迎世博、迎亚运”为主题,开展践行礼仪活动,大力倡导文明礼仪之风;以红色经典和传统经典为内容,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大力倡导读书学习之风;以“两型”创建为载体,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之风。

    不仅如此,长沙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平台优势、中小学校的阵地优势、窗口行业的服务优势、机关单位的组织优势,运用立体多样的教育手段,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加强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

    文明创建的实践昭示一个深刻道理:环境改变人。文明创建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人们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荣光。广大市民以开放自信的主人翁姿态,成为文明与爱心。

    启示四:城市文明是永无止境的追求

    文明创建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急近功利,一蹴而就。“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道出了长沙文明城市创建的基本规律。

    创建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长沙来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不是一般要求,而是崇高追求”。多年来,长沙在创建中,遵循动态发展、渐进积累、逐步提高的规律,建立了坚持常态、注重长效的机制,让创建工作永葆生机与活力。

    几年前,长沙曾与“全国文明城市”失之交臂。面对评选结果,数百万长沙市民没有妄自菲薄、失意消沉,而是查找差距、反思不足,并以更清醒的认识,更饱满的热情,更大的创建力度,响亮地提出“让文明永驻星城”。随即,社区基层自发组织的市民论坛,大家纷纷围绕“我为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做什么”开展讨论,献计献策。

    “大考”过后还要“长考”。多年的创建让长沙收获了信心、希望和力量。创建的着力点放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上,始终不渝地在满意声中听不满,在不满声中求圆满,做到让市民更幸福,让城市更文明。

    城市文明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得牌和获奖与否,都改变不了长沙人继续深化文明创建的坚定信念、坚强决心和坚韧意志。当文明创建续写“长沙样本”时,长沙又一次站在全国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绿色的长沙”、“和谐的长沙”、“幸福的长沙”……文明创建改变了长沙,也改变了外界审视长沙的眼光;市民高度认同,为长沙的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市民在新改造好的小巷燃放喜庆的鞭炮时,当那些到长沙来旅游、出差的外地人评说“长沙是一个重细节、有内容、有品位的城市”时,那是长沙得到的最高奖励。有网友评价说,“文明创建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广大市民已经为长沙授予了一块无形的奖牌。”

    创建文明城市,正让长沙逐渐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人民引以自豪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学友宁静的秋水整理、推荐、上传。版权拥有人未联系上。本站刊发此资料目的是为了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实现大中华复兴。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请版权拥有人联系本站查询稿酬。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