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学友推荐 作者:未知 编辑:admin |
我们的先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和宝贵的道德遗产。其中相当一部分有生命力、有进步价值的内容一代代地承传和积淀下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道德传统,并凝聚为民族精神的核心。 1、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首要的崇高美德。几千年来,它都是团结和鼓舞华夏子孙维护民族生存、推动历史前进的民族之魂。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大政治家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革命志士还是文人墨客都把报效祖国作为自己最基本的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正是这种强烈而突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抗御外侮,解国难于存亡之秋,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它既体现了对祖国独立、统一和富强的极其浓厚的感情,也体现了维护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的高度责任感。 2、重志进取的奋斗精神 重志进取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动力源泉,是华夏子孙几千年来前赴后继、英勇战斗,求生存、求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早在先秦时代,《周易?象传》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来,从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到曹操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陶渊明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到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王守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到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正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中华儿女创造了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激励着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3、理想人格的崇德精神 中华民族的无数仁人志士之所以重志进取,首先在于自身追求崇高人格的“崇德”精神。“崇德”精神培育了华夏子孙千百年来光明磊落、公正无私的高尚情操。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高风亮节、浩然正气和雄才大略的人必然是有德之人。《尚书》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春秋传》载“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大戴礼记》:“行德则兴,背德则崩。”《世说新语》说:“百行以德为首。”司马光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张衡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苏轼“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正因为如此,“齐家、治国、平天下”必以修身为前提。崇高之德是民族精英的灵魂和统帅,是志士仁人奋斗不息的精神内涵和远大的人生价值走向。 4、浩然至刚的无畏精神 志士仁人在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中,熔炼和铸造了中华民族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凛然正气。《左传》说:“圣达节,次守节,不失节。”孟子更是主张要具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充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无畏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歌颂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宋朝周敦颐著名的:“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通过赞美莲花的洁身自爱,说明有道德的人能从混浊的世俗中摆脱出来,不受污染,永葆忠贞高洁的节操。名垂千古的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更说明在极其危困的关键时刻,才能显示出人的节气,而临难不屈的忠贞之士必将流芳百世。自幼就仰慕文天祥的于谦更是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节操来激励自己。这种浩然的人间正气与伟健的民族节操,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不畏强暴,不惧权势,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怕打击和不怕牺牲的崇高美德。 5、为民爱民的民本精神 重德之士必然是爱民之人。关心民众忧愁苦痛的民本精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孔子很早就提出了“爱人”、“重民”的口号,他说:“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老子认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晏子春秋》的一段名言:“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民。”也鲜明地表达了人的最高道德境界是“爱民”,最深厚的行为是“乐民”,最低下的境界是苛刻地对待百姓,而最卑贱的行为则是“害民”。孟子则在人民、国家和君主的关系中把人民放在首位,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既反映了统治者和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看到了人心的向背与国家兴亡的关系,对于历史上国家罹难后民族的复兴和民心的维系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道德中对“善”的高层次的认识。 6、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是古代志士仁人追求和向往的理想旗帜,它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为社会的正义、平等和进步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尚书》认为:“以公灭私,民其实允怀。”《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淮南子》说:“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汉书?贾谊传》说:“国耳忘家,公耳忘私。”韩愈认为:“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尽管在中国封建社会并不能完全实现,但在塑造中华儿女的民族魂,提升人格品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人与他人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尽责;强调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 7、义利合一的重义精神 “利人”、 “利天下”为价值取向的“义利合一”的重义道德精神,既反对重利轻义,更反对见利忘义,而坚持“义”与“利”的统一,个人利益与天下利益的统一,物质利益与道德完善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主张重义。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因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荀况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应该“使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这说明先秦儒家既不否认“利”,但更注重“义”。墨子提出义利并重“兼相爱,交相利”,又强调“义利合一”。《左传》中认为“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正德,端正品德;利用,便利器用;厚生,丰富生活。程颢认为“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颜元说:“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义利合一”的重义精神为培养中华民族勤劳致富,重视信义,童叟无欺,维护声誉,买卖公平以及热心为公、扶困济危等优良品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求实精神是中华之魂和民族之精,是中国人民最精致、最珍贵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文明活的灵魂。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刘禹锡:“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班固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说:“务得事实,每真是也。”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魏源痛声疾呼:“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左宗棠在弥留之际说:“上下一心,实事求是,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实事求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之所以秉笔直书、不畏族诛,善恶必写,信史实录,秉公执法,纳谏任贤、忠贞不屈的力量源泉。 9、不骄不躁的谦虚精神 谦虚谨慎是中华民族永不满足,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总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和有所进步的活水源流。《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即有了成绩不要自高自大、不要夸耀、不要骄傲、不要停滞不前,不要逞强。刘禹锡说:“虚己而乐闻,以慎为键。”魏徵谏太宗:“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并告诫人们“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10、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勤俭节约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向人们深刻昭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维持长治久安,保持国泰民安以及繁荣兴旺的“盛世”局面,必须要有勤俭节约的精神。《左传》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荀况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韩非“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诸葛亮认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汉书》载:“救奢必于俭约,拯薄无若敦厚。”李商隐《咏史》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为立国之本,若失之,则必然由富变穷,由强变弱,由盛变衰。 11、反腐倡廉的廉洁精神 清正廉洁的作风反映了社会的民心所向,它既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历代执政者的要求,也是民族经久不衰所推崇和称赞的传统美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陈寿讲:“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王勃讲:“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苏洵说:“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苏辙说:“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刘向说:“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柳宗元还认为:“蠲浊而流清,废贪而立廉。”包拯讲:“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冯梦龙讲:“贪吏不可为者,污且卑;廉吏可为者,高且洁。”一个社会清正廉洁的美德蔚然成风,清廉之士被全社会所仰慕和尊敬,社会才可能公正、平等、安定团结;国家和民族才可能具有崇高的威望和极强的凝聚力。 12、礼让和谐的友爱精神 在人和人的关系及其交往中,传统美德很早就倡导“和为贵”,追求彼此相亲相爱、与人为善的和谐关系。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和”是有机的和谐,“同”则是简单的相加。因此,“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名言更是家喻户晓。而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们就应平等相待,“礼尚往来”。韩非子认为,在交往中存心使别人得到好处,则素不相识的人也容易和睦相处;存心损害别人,即使父子也会彼此离心。这就是他讲的:“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知;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所以,要正确处理和搞好人际关系,人们就应推心置腹,开诚布公,记人之长,忘人之短,给人以实,避其虚浮。表扬人“不增其美”,批评人也“不盖其恶”。在和谐交往中,中国古代还特别注意交往的艺术,如李惺说:“攻人之过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要令其可从。”正是这种礼让精神和交友之道造就了中华民族真诚相待,互敬互让,助人为乐,父慈子孝,敬老爱幼的道德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人们的幸福与和谐之源,并使中国以“礼义之邦”的美称闻名遐迩。 13、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作为正人君子,应该效法大地的胸怀,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就是讲团结,有宽容宽厚精神,强调“推已及人”和人际和谐,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 以上诸方面的优良道德传统交相辉映,交融互补,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以及文化共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理想人格、思维方式、道德心理、精神风貌等起了重大的社会整合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光照日月、永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形成了一种无比宽厚的“厚德载物”的民族胸襟和无比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学友风花雪月整理、推荐、上传。版权拥有人未联系上。本站刊发此资料目的是为了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实现大中华复兴。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站为公益网站,所有资料均实行零稿费。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向本站申诉。本站接到申诉后即删除此资料,以免侵权。)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