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编辑:admin |
一、南沙群岛的基本情况 南沙群岛在祖国南疆的最南端,是南海诸岛中岛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椭圆形珊瑚礁群。位于北纬3°40'至11°55',东经109°33'至117°50'。北起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至海里马滩,西到万安滩,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水域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约占南中国海传统海域面积的五分之二。周边自西、南、东依次毗邻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南沙群岛由550多个岛、洲、礁、沙、滩组成,但露出海面的约占五分之一,其中有11个岛屿,5个沙洲,20个礁是露出水面的。 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外贸运输从南沙群岛经过。 南沙群岛是珊瑚礁构造,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是中国唯一一个位于珊瑚礁核心分布区的海域,其美丽和富饶足以比肩马尔代夫和澳大利亚大堡礁,分布海域面积比马尔代夫和大堡礁都要大。南沙岛礁中的水面环礁的礁体面积有3000平方公里左右,而在国际海洋公约中,水面环礁是具有准陆地地位的。按照群岛基线准则,南沙群岛就能够划出数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区域(陆地+水面环礁(具有准陆地地位)+内水),据此能够主张上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几十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 南沙群岛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月平均温度在25至29℃之间,雨量充沛,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盛产鸟粪,两栖生物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我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渔场,有浮藻植物155种,浮游动物200多种,贝壳66种。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有石油和天然气、铁、铜、锰、磷等多种。其中油气资源尤为丰富,地质储量约为35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主要分布在曾母暗沙、万安西和北乐滩等十几个盆地,总面积约41万平方公里,仅曾母暗沙盆地的油气质储量约有126至137亿吨。 南沙群岛常年出露的岛、礁、沙洲以及在低潮时出露礁坪或礁石的低潮高地共54个(其中水面环礁44个,水面台礁8个,水面塔礁2个)。因水面环礁往往又由多个单独的礁体构成,因而,南沙群岛常年出露和低潮时出露的地理单体共86个,其中灰沙岛23个(标“*”号者),常年出露的礁石11个(标“#”号者),低潮时出露礁坪或礁石的干出礁52个。(按照海洋公约,灰沙岛和常年出露的礁石都可以享有12海里领海和12海里毗邻区海域。) 南沙群岛地处热带,渔业资源特别丰富,主要有软体类动物、甲壳类动物和藻类。富含海藻、海带等热带资源,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中国南海海洋鱼类约1500多种,大多数种类在南沙群岛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主要有马鲅鱼、石斑鱼、红鱼、鲣鱼、带鱼、宝刀鱼、海鳗、沙丁鱼、大黄鱼、燕鳐鱼、乌鲳鱼、银鲳鱼、金枪鱼、鲨鱼等。特别是马鲅鱼、石斑鱼、金枪鱼、乌鲳鱼和银鲳鱼等,产量很高,是远海捕捞的主要品种。南沙群岛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品质十分优良,而且盛产中国其他海区罕见的大洋性鱼类。如:金枪鱼、鲨鱼等。鱼类是人类食用的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现在世界人口消费的动物蛋白质,15%来自海洋。鱼类还是医药、化工及特殊工艺品的重要原料。 二、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发现并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和最早管辖南沙群岛的国家。 1、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 中国古代政府对西沙群岛的管理始于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辖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粤之乱后,在海南岛设儋耳、朱崖两郡,辖南海诸岛,并派水师巡视西沙。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的记载。这里的"涨海"是当时中国人民对南海的称呼,"崎头"则是当时对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的称呼。 三国东吴将领康泰所著《扶南传》不仅提到了南沙群岛,而且对其形态描述道:"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古,珊瑚生其上也。" 南朝时,朝廷仍派出舟师巡视南海。《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振州(今海南三亚)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群岛包括在内。唐宋年间,许多历史地理著作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长沙"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唐穆宗时明令岭南节度使管辖的范围包括南海诸岛。《琼州府志》记载,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将西沙群岛列为广南水军的巡海范围之内。 元代,对南海诸岛地理位置的记载更为详细。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中有"万里石塘,由潮洲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原其地脉。历历可考。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渤泥及古里地闷,一脉至西洋遐昆仑之地"。其中"万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内的南海诸岛。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标有石塘、长沙和石塘。从图中标绘的位置看,后一个石塘是今南沙群岛。清代《更路簿》记载了中国海南岛渔民所习用的南沙群岛各个岛、礁、滩、洲的地名具体方位,其中南沙计73个地名。 2、中国最早开发经营南沙群岛 中国人民至迟明初就到南沙群岛从事开发渔业生产了。早在明代,有海口港、铺前港和清澜港渔民及文昌县渔民到南沙群岛去捕捞海参等物。 1868年《中国海指南》记载了我国渔民在南沙群岛活动情况,郑和群礁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他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船于每年十二月或一月离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风起时返。"清末以来,我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各地渔民都有人到南沙群岛去捕鱼,其中以文昌、琼海两县最多,每年仅从此二地去的渔船就各有十几条到二十多条。 《更路簿》是中国人民明清以来开发南海诸岛的又一有力证明。它是中国海南岛渔民在西沙和南沙群岛进行生产活动的航海指南,积累了许多人航行实践经验的集体创作,它孕育于明代,后不断完善,记载了渔民从海南岛文昌县的清澜或琼海县的潭门港起,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岛各岛礁的航海航向和航程。 民国以来我国渔民开发经营南沙群岛的史实,中外史料均有记载。日本小仓卯之助《暴风之岛》记载1918年他组织的探险队到达北子岛时发现三位"文昌县海口人"。1933年日本三好和松尾到南沙调查时看到北子岛有中国人2名、南子岛有中国人3名住在那里。日本《新南群岛概况》记载,中业岛有渔民"栽种之甘薯","昔时有中华民国渔民居住于此岛,并种植椰子、木瓜、蕃薯和蔬菜等"。 3、中国最早对南沙群岛行使管辖 从秦代开始,我国政府正式对西沙群岛行使管辖权。汉代,南沙群岛已归我国管辖。唐、宋、元、明、清,南海诸岛一直归我国政府管辖。到了元代,我国人民已经大规模开发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了。《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记载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岛。其中《元史》记载了元朝海军巡辖了南沙群岛。《元史》记载,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派同知太史院士郭守敬到南海进行测量,在绘制的《广舆图》中,把南海诸岛的西沙群岛标为“千里长沙”,南沙群岛标为“万里石塘”。 明代《海南卫指挥佥事柴公墓志铬》记载:"广东濒大海,海外诸国皆内属","公统兵万余,巨舰五十艘",巡逻"海道几万里"。表明南沙群岛属于明代版图,明代海南卫巡辖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 在清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67年《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10年《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和1817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许多地图均将南沙群岛列入中国版图。 1932年和1935年,中国参谋本部、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和蒙藏委员会共同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专门审定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名称共132个,分属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管辖。 1933年,法国侵占我国南沙群岛的太平、中业等九个岛屿,立即遭到我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的渔民强烈反抗,中国政府也向法国政府提出抗议。 1935年,中国政府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编印《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详细标明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各岛礁的具体名称。 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1946年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中国内政部会同海军部和广东省政府委派肖次尹和麦蕴瑜分别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专员,前往接管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岛上立主权碑。 日本投降后,时任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的林遵率“太平”、“中业”两舰接收南沙群岛,将南沙主岛以所乘军舰舰名改为“太平岛”,并在岛上树立刻有“太平岛”字样的纪念碑。随后接收人员又到中业岛、西月岛、南威岛,分别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并立碑为证。 1947年,中国内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全部岛礁沙滩名称共159个,并公布施行。公布11段海洋断续国界线。 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公布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标准地名。 综上所述,大量翔实的史实证明,南沙群岛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经营的,中国政府早已对其行使管辖和主权。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是有充分的法理依据的。 大量翔实的中外史料对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提供了丰富的证据。中国古代政府对西沙群岛的管理始于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辖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汉代,中国人民在航海和生产实践中发现并经营了南沙群岛。这在东汉杨孚《异物志》、三国时万震的《南国异物志》、东吴将领康泰的《扶南传》等书里均有记载。这些记载是中国人民对自己居住和生产经营的土地的认识,在国际法上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发展的过程来看,古代中国对南海群岛的发现足已证明中国对南沙群岛享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南沙群岛不是"无主地",而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权以任何名义改变南沙群岛属于中国这一法律地位。 中国人民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开发经营以及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的实际管辖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中国人民在发现南沙群岛后,最迟自唐宋以来就一直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从事捕捞、种植等生产经营活动。晋代的斐渊在《广州记》中对中国渔民在南海捕鱼和采珊瑚作了记录。明清以来,海南岛文昌、琼海的渔民经常于每年冬季利用东北信风南下至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捕捞水产,至第二年台风季节到来之前利用西南信风北返。中国渔民在南沙群岛居住并从事捕捞、种植等生产活动,从自发到有组织,得到中国政府的准许和支持。即使南沙群岛在古代不适宜居住,仍有中国渔民长年居住于南沙群岛。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民常年往来于中国海南岛、广东省与南沙群岛之间生产经营,并向中国政府缴税纳赋。 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行使管辖还表现在一系列持续和有效的政府行为。自唐贞元以来,中国已将南沙群岛列入了中国的版图,至明、清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点。大量的中国官方文件、地方志和官方地图都记载了中国历代政府对南沙群岛的管辖,并将其列入中国的领土范围。直至本世纪初,中国政府一直在没有争议的情况下对南沙群岛行使着和平管辖。 本世纪初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都持续不断地维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20世纪30年代,法国曾侵占南沙群岛的九个小岛,中国政府及时进行了外交交涉,中国渔民进行了有组织的抵抗。民国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维护主权的措施,如给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作业的中国渔民和渔船发放中国国旗,组织对南沙群岛的历史和地理调查,由政府地图出版审查机构重新命名和审定南海诸岛包括南沙群岛的群体和个体名称等。 二战期间,日本侵占了中国的南沙群岛。中国为收复被日本占领的南沙群岛进行了不懈努力。1943年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宣布,此次战争的宗旨之一是"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当时的南沙群岛被日本划归台湾管辖,《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的中国领土当然包括南沙群岛。1945年《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了中国收复失地的立场。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精神,中国于1946年收复南沙群岛,同时以一系列法律程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恢复行使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包括举行接收仪式和派兵驻守,绘制南沙群岛地图,重新命名南沙群岛及其群体和个体的名称,编写和出版最早的南沙群岛地理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沙群岛先后被划归广东省和海南省管辖,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维护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首先南沙群岛西邻越南,东邻菲律宾,北续中沙西沙与海南岛相望,南临马来西亚,文莱包括附近海域面积达70万平方千米。南沙海域的自然资源丰富,其南部东部和西部的外缘地区,如曾母盆地,礼乐沙盆地等都蕴藏油气资源,具备相当的商业开采价值。其次南沙群岛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国际航道要冲,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克海峡的关键所在,又位于越南金兰湾基地和在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基地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沙群岛重大的战略价值。 南沙群岛,隶属于海南省三沙市(县级)。南沙群岛为永署礁虚拟镇。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为最大岛屿,台湾的军队在此驻军。现由高雄市旗津区中兴里管辖。 三沙市是由中国国务院于2007年11月批准设立的县级市,管辖位于中国南海的海南省下的西沙、南沙、中沙三个群岛及周围海洋,面积2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领土的四分之一,隶属海南省,人口260余人,是中国现在人口最少的城市,市行政中心位于西沙群岛也是南海诸岛的最大岛屿——永兴岛。早在1911年和1930年代中国已经将南海四沙先后置于广东和海南省管辖,“西南中沙工作委员会、西南中沙办事处”在1959年即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1969年3月,该办事处改称为“广东省西、南、中沙群岛革命委员会”,1981年10月又恢复为“广东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 (县级)”。海南建省后,该办事处划归海南省管辖。2007年11月西沙中沙南沙办事处改名为三沙市。现在这个办事处被正式建制的三沙市所取代。2007年11月之后,中国领土最南端的城市不再是三亚市,而是同属海南省的三沙市。这个由国务院新批准建制的县级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涉及岛屿面积1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它将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 世界上许多国家、国际舆论和出版物承认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 (一)英国 1、英国海军部测绘局1912年编印的《中国航海志》(China Sea Pilot),多处载明南海诸岛常有中国人民的足迹。 2、1971年,英驻新加坡高级专员说:"斯普拉特利岛(指我南威岛)是中国属地,为广东省的一部分……在战后归还中国。我们找不到它曾被任何其他国家占有的任何迹象,因此只能作结论说,它至今仍为共产党中国所有。"(载香港《远东经济评论》,1973年12月31日,39页。) (二)法国 1、据1933年9月法国出版的《殖民地世界》杂志(LE MONDE COLONIAL ILLUSTRE)所载,1930年法国炮舰"马立休士"号测量南沙群岛的南威岛时,岛上即有中国居民三人;1933年4月,法国人强占南沙9岛时,见各岛居民全是中国人,南子礁上有7人,中业岛上有5人,南威岛上有4人,南钥岛上有中国人留下的茅屋,水井、神座等,太平岛上有一中国字牌,指示储粮处所。 2、1965年出版的法国《拉鲁斯国际地图》不但用法文拼音标明西沙、南沙和东沙群岛的中国名称,而且在各岛名称后注明属于"中国"。 (三)日本 1、1966年出版的《新中国年鉴》说:"中国的沿海线,北从辽东半岛起到南沙群岛约一万一千公里,加上沿海岛屿的海岸线,达二万公里。" 2、1972年出版的《世界年鉴》说:"中国……除大陆部分的领土外,有海南岛、台湾、澎湖列岛及中国南海上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各群岛等。" (四)美国 1、1961年出版的《哥伦比亚利平科特世界地名辞典》写道,南沙群岛是"南中国海的中国属地,广东省的一部分。" 2、1963年美国出版的《威尔德麦克各国百科全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岛屿,还包括伸展到北纬4度的南中国海的岛屿和珊瑚礁。 3、1971年出版的《世界各国区划百科全书》说:"人民共和国包括几个群岛,其中最大的是海南岛,在南海岸附近。其他群岛包括南中国海的一些礁石和群岛,最远伸展到北纬4度。这些礁石和群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 (五)越南 1、1956年6月15日,越南外交部副部长雍文谦见我国驻越领事馆临时代办李志民时表示:根据越南方面的资料,从历史上看,西沙、南沙群岛应当属于中国领土。当时在座的越外交部亚洲司代司长黎禄说:从历史上看,西、南沙群岛早在宋朝时就已属中国了。 2、1958年9月4日,我国政府发表领海宽度为12海里的声明,适用于中国一切领土,包括南海诸岛。越人民日报于9月6日详细报道了这一声明。越南总理范文同于9月14日向周总理表示承认和赞同这一声明。 3、1974年越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学校地理教科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课中写道:从南沙、西沙各岛到海南岛、台湾岛……,构成了保卫中国大陆的一座长城。 将南海诸岛标注为中国领土的其他国家出版的地图 1954、1961和1970年联邦德国出版的《世界大地图集》; 1954至1967年苏联出版的《世界地图集》; 1957年罗马尼亚出版的《世界地理图集》; 1957年英国出版的《牛津澳大利亚地图集》、《菲利普地图集》和1958年出版《大英百科全书地图集》; 1968年民主德国出版的《哈克世界大地图集》; 1968年英国出版的《每日电讯世界地图集》; 1968、1969年版,法国出版的《拉罗斯地图集》; 1968年法国国家地理研究所出版的《世界普通地图》; 1972年越南总理府测量和绘图局印制的《世界地图集》; 1973年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中国地图集》。 四、有关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主权的国际会议 (一)1951年旧金山对日和约会议规定日本应放弃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当时,苏联代表团团长葛罗米柯在会上发言指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岛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虽然旧金山对日和约没有明确提及日本将西沙、南沙群岛交还中国,但在签署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第二年,即1952年,由当时日本外务大臣冈崎胜男亲笔签字推荐的《标准世界地图集》第十五图《东南亚图》,就把和约规定日本必须放弃的西沙、南沙群岛及东沙、中沙群岛全部标绘为中国。 (二)1955年10月27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第一届国际民航组织太平洋地区飞行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16个国家和地区。除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多米尼加、日本、老挝、南朝鲜、菲律宾、泰国、英国、美国、新西兰、法国等国外,当时南越和中国台湾当局也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由菲律宾首席代表担任主席,法国首席代表为大会第一副主席。会议认为南海诸岛中的东沙、西沙、南沙群岛位于太平洋要冲,这些地区的气象报告对国际民航关系很大。所以,与会代表通过第24号决议,要求中国台湾当局在南沙群岛加强气象观测(每日四次)。当时,通过这项决议时,包括菲律宾和南越代表在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代表对此提出异议或保留意见。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