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1 >> 修养频道 >> 公务员修养 >> 正文
真实的儒家和儒家思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成功修养  编辑:admin

儒家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等。孔子有“圣人”之称。

尽管儒家思想有对国家、社会和人类有益的一面,但儒家思想主要是为当权者服务的一种思想,它的目标是为当权者平定天下、治理国家,忠于当权者的利益,维护当权者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它的途径只有做官,而轻视了其它行业。这就注定了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诱导优秀人才把做官特别是做治国平天下的大官高官当作自己的唯一出路,如果不能做官特别是不能做大官高官,就自暴自弃,或者只顾自己修心养性,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影响了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它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不是主张用法律的形式,而是用个人权力、组织权力、思想制约、情感制约等形式来治理社会,造成了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所以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了很多人特别是当权者的推崇,但是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儒家对国家、社会和人类有益的思想有很多,在这里只列出几种供大家学习:

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们主张施行仁政,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但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不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而是为了帮助当权者更好地管理人民,以维护当权者的利益。在儒家的民本思想里,人民不是当家作主的主人,而只是一个被管理者。在古代,这种民本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是一种专制的民本思想,对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民主的民本思想是,每个人都能够当家作主,都可以通过合法的程序成为一个管理者。管理职能不是要把人们管理好,让大家服从管理者的利益,而是要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服务。这才是国家、社会和人类所需要的民本思想。

“仁”的思想。仁者,爱人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宝贵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对于他人及群体的价值取向。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住脚,必须让别人也站住脚,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时也要让别人把事做成。由此看来,“仁”的精神与损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这种爱心并不是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由此作为起点去爱大众。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对老者关怀尊敬,对朋友忠实诚信,对少年注重教育。这些是博爱大众的标准。后来孟子将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端作为做人的标准。

君子思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意思是,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养,小人惦记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意思是,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团结照顾很多人,不拉帮结派。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不会融入大集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心里常常在打鬼主意。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意思是,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高兴。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这就叫器之。小人则相反。君子是儒家个人修养的一种理想的境界。这种境界很难达到。因为每个人都具有固执、贪婪、自私、懒惰四大本性,注定了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而且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来,所以无法达到君子那样完美的境界。很多人按照君子的标准修养自己,却往往做不到,最后应了民间那句骂人的话,叫做“伪君子”。

“正”的思想。政者,正也。这是孔子提出的为政之道。孔子认为为政者最要紧的是要有正气。怎样才算得上正呢?就是内心要磊落坦荡,不搞阴谋诡计,还要严于自律。

“中庸”的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二是。对于这种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德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立志”的思想。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一句话,就是一个人立志不能为了自己的名和利。孔子特别强调立志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后来的范仲淹更是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气节”的思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些思想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颂扬的典范与身体力行的准则。

“学”的思想。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等观点。荀子提出“学不可已”,意思就是学无止境,每个人都要勤于学习。他还提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观点。

自我反省的思想。孔子提出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克己复礼为仁”等等。孔子的学生曾参也说:“吾日三省乎吾身。”

言行一致的思想。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学以致用的思想。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