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1 >> 修养频道 >> 公务员修养 >> 正文
“美容腐败”实质是“权力腐败”
文章来源:学友推荐  作者:未知  编辑:admin

     近年来,多名女领导因报销从“雪丹美容”开出的发票而案发,57岁的人社部办公厅原副主任曹淑杰也不例外。

    “美容腐败”是早近几年就已经出现过的腐败新名词,也有不少女官员倒在了“美容腐败”上。

    在此之前,国企女老总石永怡,因贪污百万公款做美容而锒铛入狱;朝阳区农委原女副主任董金亭,因用农委小金库里的公款美容一审被判9年刑……原北京市财政局干部杨苹利用担任经济二处处长和农业处处长的职务之便,共受贿70.8万元案。杨苹将受贿的55.8万元用于美容,约占受贿款的八成;北京朝阳区农委原副主任董金亭,利用负责管理朝阳区农委账外资金的职务便利,多次支出账外资金用于美容、买机票,涉案金额合计19万余元;中国气象局下属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石永怡,于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利用担任上述职务的便利,将100余万元公款转入北京某女子会所等多家单位,用于美容等个人消费。

    需要质问:女官员究竟为谁而“美”?

    因“美容”而腐败成隐,有个女贪官不得不提,她就是有中国女贪官第一“美女”之称的原鞍山市国税局长刘光明——不仅花钱美容,而且花50万元到香港把屁股全部美容一遍。据了解,北京这些犯罪嫌疑人大都处于40岁至50岁年龄段,身居要职、事业有成,在私人生活中都有美容“嗜好”,每个人在美容会所的消费记录均高达数百次。从现实着眼,美容会所就像一个黑洞,吞噬着女贪官们攫取的黑金。从心理层面分析,极致享受不仅令贪官的身体倍儿舒坦,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女皇式”的虚荣心。

    与不少男性官员倒在女色上一样,倒在美容腐败上的女性官员,也可以开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这样的别样风姿,不免让人大开眼界,甚至还会多出一些绮丽的遐想。不过值得追问的是,她们真的是倒在美容上的吗?

    看上去情形确实如此。公款的流向、消费的终点,都指向了一家家女子会所;检察院的调查取证、法院的最终认定,也都是以贪污公款论处。而从曹淑杰的案例看,其在女子会所的美容消费还不仅仅是本人,还有家人等。她的案发也正是因为有线索举报,其女在一家女子会所美容消费后,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开据办公发票。

    如果把“美容腐败”仅仅看成是因为女官员因美容而犯罪,那就大错特错了。

    殊不知,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然而可笑的是,据当事人说,由于其分管部长办公室的工作,经常负责一些公务接待的安排,有时候公务接待中产生的费用,在人社部没法处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雪丹可以开具“办公用品”、“餐费”类发票,并觉得用这些发票到能力中心报销是一个解决公务接待中产生费用无法报销的好办法。这样的交代显然是不能服人的。

    美容会所之所以会成为一个腐败之地,源头在于能够开“办公用品”等发票,让女官员能够公款报销。然而,如果仅有发票,没有权力,发票也就成为一张废纸。报道告诉我们,曹淑杰有两个凭发票报销的渠道,一个是通过餐票、住宿费或者办公用品的发票来平账;另一个是把稿酬先留在出版社,拿发票到出版社报销。这两条渠道,如果手中没有权力,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因为发票报销是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可再严的审批制度在曹淑杰面前,早就不堪一击了。她想报也就能够报了。当然,那些落网的女贪官也是如此。如果她们的报销之路并非坦途,如果她们的报销发票能够受到严厉的监和及时公开,她们又如何能够成功实施着“美容腐败”呢?

    其实,傻瓜都知道,美容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是开具报销发票假公济私。也就是说,当事人醉翁之意不在美容,而在于贪污也。美容或是幌子,目的是以公务接待为借口,将公款化为己有。这一中饱私囊的猫腻路人皆知。坊间“吃喝嫖赌全报销”是有着社会背景的。

    值得深思的是,不单单是曹淑杰一个人的问题,多少人还在假以美容或者其他名义行贪污公款之实。而且,也不仅仅是贪污区区13万元,透过“美容腐败”的隐蔽性及虚开发票的复杂性,我们可以断定国家在这方面的“跑冒滴漏”应该是一个天文数字。据反贪部门去年对13起涉及京城著名女子美容场的公款美容案件进行调查显示,其中最高的一起涉案达390余万元,这几百万元难道都抹到脸上了吗?有没有装进一个人或一伙人的腰包呢?

    女官员因美容而落马绝不是因为美容“嗜好”,也不是单纯女性官员腐败的问题,也许有更大腐败链及腐败群体。

    “美容腐败”实质是贪污公款的一种方式,是披着美容消费外衣肥己的犯罪勾当。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美容美容,多少贪污假汝之名而行。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官员爱美,出入美容会所,也属于人之常情,但谁都知道,高档的美容会所消费不低,女官员凭自己的财力很难轻松承担,于是公款报销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路径。说到底,“美容腐败”,实质是“权力腐败”。

    许许多多的高档会所中,已经没有了官员的身影,他们不敢再去涉足了,因为监管盯得很紧,现在看来,很有必要对美容会所也要紧盯,不过,这也只是治标之策。美容会所没有原罪。即便是让女官员不再涉足美容会所了,或许很快会有下一个“替代品”。

    “美容腐败”,可以说是技术含量最低的腐败,只是动用公款报销美容的花费罢了。公款报销,为何能够让“美容费”一路畅通无阻?难道仅仅是开了“办公用品”的名称?这显然不是。一方面是因为权力没有受到严厉的监督,另一方面是公款报销还依然是隐藏于“内部”之中,未能公开,如果公款报销的发票能够置于“阳光”之下,人人可查公款报销的发票,“美容腐败”还会有藏身之地吗?

    腐败面前,没有性别之分,只要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管,不管男女,都有可能腐败,如果不是“美容腐败”,也会有“时装腐败”。不同的是形式,相同的是腐败本质。

    按道理讲,事实俱在,这些女性官员倒在美容消费上那是绝无问题了。然而,深入探究即会发现,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美容消费云云,不过是贪腐官员赃款的一个去向而已,并不具备导致官员必然贪腐的力量,不可能成为女性官员贪还是不贪的决定性因素。若是总在胶着于发现官员贪腐的目的,找寻贪腐的理由,则很可能会忽略真正的反腐路径。

    必须明白,很多时候,官员的贪腐行为并不是先有了消费目标才开始去打公权力的主意,而是因为公权力先有了漏洞,有机可乘了,然后才出现了贪腐行为。若是适时扎紧一下篱笆,堵塞漏洞,哪怕是亡羊补牢,后继的腐败行为也注定会有所收敛。

    因为,问题的关键仍在于扎紧制度的笼子,通过严格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监督,堵住官员的各种非分消费。一方面,应该尽快实现“三公”经费的公开,以公开促公正,彻底堵塞财政经费流向不当途径的可能性。这其中,还要特别注意查处单位部门的小金库以及自收自支单位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灰色利益链条,杜绝利益输送。

应该逐步将公务消费纳入政务公开的内容,推进公务消费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现在,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公务卡结算制度,避免公务消费现金支付、先消费后报销的现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务消费公开透明,从源头预防公务消费腐败。据《人民日报》年初报道,海南省严管公务消费,去年省级“三公”经费减少了1个亿。

    另一方面,这些年来,类似私人会所这样的奢靡场所纷纷出现,正反映出公权力约束一度相对松懈的现状。若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该从严约束权力,规范权力的运行,同时,对于那些明显违背社会常理、消费者常识的私人会所,也要严厉查处,不使其成为利益输送的非法之所。

    可见,只要能够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严格制度约束,则很多雷人的腐败行为就有可能避免,而诸多女性官员也就不必倒在美容上了。反之,若依然缺乏约束,或者虽然建章立制,有了严格的规定条文,但缺乏监督落实,则类似千奇百怪的腐败现象将难以绝迹。

    还要有多少女官员会倒在“美容腐败”上?这是个沉重的社会性话题。

    (免责声明:此资料由学友洗心革面推荐上传。原刊载及作者未知。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站为公益网站,所有资料均实行零稿费。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向本站申诉。本站接到申诉后即删除此资料,以免侵权。)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