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1 >> 修养频道 >> 大学生修养 >> 正文
研究生为了铁饭碗争考环卫工
文章来源:学友推荐  作者:未知  编辑:admin

 

2013年1月11日,哈尔滨,硕士环卫工郝文芳(左)正在接受队长的技术指导。

    研究生当环卫工是不是浪费人才?研究生争编制是不是没了理想?争议声中,7名研究生走上街头,开始挥动扫帚。这个选择背后,是他们焦虑与动荡的青春。

    要稳定,还是要理想?常人看来,他们选择了前者。但他们自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鱼和熊掌的悖论,固化的恰恰是世俗观念:谁说选择稳定和编制,就一定意味着放弃理想?

    2012年10月8日晚,哈尔滨气温已接近零摄氏度。这年冬季的第一场雪正在悄悄酝酿当中。

    27岁的许鑫在床上辗转反侧。“去还是不去?”这个问题已在他脑中翻腾了无数遍。

    两个星期前,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2012年哈尔滨市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员工,有编制。

    自此以后,他一直生活在忐忑当中。其实,他已经选定答案,但他知道,自己将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具体是什么,他又说不上来。

    报名截止的最后时间里,他和同是研究生的妻子吴敏报了名。同样报名的,还有郝文芳、孙琦、于妍等其他27名研究生。

    2013年1月,通过笔试、面试,许鑫、郝文芳、孙琦和于妍等人从7000多名报名者中冲出,被录用为环卫工。

    1月9日,经过5天的集中培训,这些新人正式上岗。

    “他们不理解,一个年轻人的焦虑”

    许鑫不乐意将他的经历解读为,“大环境背景下的无奈却也是上乘之选”。尽管在此之前,他几度折戟,高学历者的顺畅求职经历,他“连门儿都没找着”。

    许鑫,1985年出生,哈尔滨市人,普通工薪家庭出身。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无奈高考分数不够,最终与医学院校无缘。本科和研究生,他学的都是食品专业,当时的他觉得,“大多数同学都报了这个,又是研究生,找工作肯定没问题。”

    2009年4月,他获得学位。当时,就业压力已经很大,他考虑过读博,但最终因“时间成本太大且无读书心力”放弃。

    他开始找工作。投了数十份简历,包括哈尔滨本市的一些企业,但大多石沉大海。

    几个月后,他接到大连一家私人企业的录用通知。这家企业不大,但跟许鑫的专业还算对口,他决定试一下。

    2009年9月,他和当时还是他女朋友的吴敏一起去了大连。

    两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饱尝“梦想被现实击碎”的滋味。

    半年后,公司开始裁员,一百多号人的公司最后裁掉了30多个。许鑫被裁掉了。

    他和吴敏回了哈尔滨。他说,那时他的心情很是焦虑。

    后来,他进入哈尔滨一家食品加工厂,做食品研究技术员。3000元工资,在哈尔滨中等偏低。

    许鑫说,食品安全问题这两年频频出现,食品企业要付出更多成本,才能通过越来越严格的检测,他所在的公司因此盈利甚少,有时甚至发不出工资。

    2012年上半年,这家公司有两个月没发出工资。“工资发不下来的时候,没一点办法,只能等。”不安全感再次折磨着许鑫。

    他结婚了,马上要到而立之年,巨大的压力开始袭来。

    他的父母,都是国企退休员工,似乎不太能理解儿子的心情和处境。

    “从计划经济顺顺当当走过来,一直是(体制内)受保护的那一分子,怎么能理解市场经济大潮下年轻人的焦虑?”许鑫说。

    焦虑与动荡,把她们挤向体制内

    许鑫愁得睡不着觉的时候,郝文芳则在昏暗的灯光下准备国家公务员考试。

    1983年出生的郝文芳也是哈尔滨人。她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哈尔滨一家私企上班。虽然跟专业勉强对口,但她的焦虑和压力丝毫不比许鑫小——小型私人企业,不仅没有五险一金,还随时可能被炒鱿鱼。郝文芳说,她快30岁了,依然没有时间和精力找男朋友。

    她曾两次参加过国家公务员考试,但都没成功。

    为什么“屡败屡战”?郝文芳说,她个性比较安静,更适合政府机关的工作。她坦承,“公务员没有太大竞争风险,一旦录用,等于进了保险箱。”

    同是80后的孙琦,研究生学的是哲学。毕业后,她换过多份工作,但都不长久。

    孙琦说,让她尤其觉得“没有保障”的是,这些单位签的都是临时合同,有的连合同都不签,“因为没有保险,有两次生大病住院,都没有地方给报销,钱都是自己花的。”

    她也曾多次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试,都失败了。现在,她结婚了,她说她最向往的,是找一份有编制的稳定工作。

    与许鑫、郝文芳和孙琦不同,今年才研究生毕业的于妍,并没有经历过社会大潮的刷洗淘练。

    2013年1月10日,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于妍拖着扫把簸箕清扫路面。这条长不过200米的路面,一个下午的时间里,她来来回回走了几十遍。

    这个在学校学生会担任干部的女孩,自认为是一个挺有想法的人。她会一边干活一边思考,“这家卖红肠的店的招牌为什么要用这种字体和颜色,那个是政府单位,为什么牌匾要那样放置,顺序有什么讲究……”她觉得,这些都是学问。

    其实,报考环卫工,并非她最初的选择。

    于妍1986年出生,学的也是食品学。她说,她很想学有所用,最想去的城市是杭州,曾给杭州娃哈哈、青岛啤酒等企业投过简历。

    但这些简历都石沉大海。临近毕业,于妍急了。

    更大的诱惑:三年后转管理岗

    许鑫、于妍等人一起陷入焦虑时,哈尔滨市城管局的招聘公告引起他们的注意。

    公告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30岁以下。招聘计划显示,457个职位中,包括307名汽车驾驶员、30名汽车维修员和120名清洁员。公告称:对新进人员均按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

    虽有编制,但于妍说,她决定报考时,曾遭到亲戚的强烈反对。“他们无法接受,家族里学历最高的人去做他们也可以做的事。我跟他们说,我爸常年在外打工,我妈身体不好需要照顾,我这么大了,需要承担责任了。如果没有特别合适的企业录用,我为什么不能从稳定方面考虑?”

     据了解,这次招聘,有超过10000人报名,缴费成功的有7186人,其中大专学历占58.49%,有4203人,本科学历2954人,占41.11%。还有29名硕士报名,许鑫、郝文芳、孙琦和于妍均在其中。

    哈尔滨城管局环卫办副主任王勇承认,“不否认他们来是为了这个编制,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编制的吸引力也是说得过去的。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项工作不可能失业。”

    他还透露,“我们要求招聘人员在一线工作岗位工作3年以上,如果连续3年年度考核优秀,而且单位需要,可以转为管理岗位,形成良性循环。”夏学銮认为,这是更大的诱惑。

    另外,这次招聘还有22名研究生落选,网友调侃称“研究生扫大街都没人要了”。对此,王勇说,说到底还是要招最合适的人才,“笔试总分是200分,50分的内容是关于社会学、公民道德等方面的,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看相关书籍去获得,但剩余的150分内容庞杂,非常细节,要具备相当多清扫员知识。”

    “谁说环卫工不能是高学历?”

    众多高学历者对编制趋之若鹜,夏学銮认为是一种倒退。

    “现在年轻人的这种求稳心态,值得反思。失去创新冒险精神、失去闯劲,与改革开放之初普遍存在的‘从体制内走出来’相比,背道而驰。”

    要理想,还是要编制?这似乎是一个鱼与熊掌的悖论。

    许鑫承认,刚开始,他也“过不了自己的坎,怕别人觉得,父母花十多万培养个研究生,结果还是去扫大街的。”他说,现在这种想法没有了,相比在企业里的同学,他可能工资低点,但也算是“学有所用”。

    “食品卫生与环卫有关系,因为城市垃圾中包括食品垃圾,对食品垃圾的处理我有专长。”许鑫认为,世俗的观念太固化,“时代是向前发展的。”

    于妍也认为,选择了稳定和编制,不一定意味着放弃了理想,“我觉得每个行业都可以成就理想。稳定只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还是有可能实现理想的。”

    王勇对网上“大学生、研究生来当环卫工是人才的浪费”的观点颇为恼火。

    “谁说环卫工人就不能是高学历?这是一种偏见。哈尔滨这几年在市容环境卫生方面投入巨大,陆续购进了各种干扫车、湿扫车、吸扫车、小型充电清扫车等清扫机械,但你上街去看看,我们现在的环卫工人,是不是大部分都年龄偏大、作业能力弱?各行各业都在发展,环卫是城市里很重要的事业,为什么不能有高学历人才?”

    他说,自己现在最担心的是,舆论的过多关注会让这些大学生心里打鼓,能不能坚持是一个问题。他称,“不排除将他们一线在岗的时间从3年缩短为1年的可能。”

    而一些细节,也显示出城管局对这些高学历环卫工的“另眼相待”。

    1月10日,许鑫正式上班第2天,哈尔滨地面温度零下33℃。他在一群老环卫工人中很显眼,不仅因为他一米八二的个子,还因为他的工作服与众不同。

    老环卫工的工作服是荧光色的,许鑫的工作服是蓝色的,材质也不一样,更加厚实防寒,帽子下还有厚厚的海绵。环卫工老彭认为,这是“政府对这批新人的特别照顾”。

    而且,新人们还不需要五六点就要扫街。他们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早上8点到中午11点30分,下午1点30分到5点。

    前辈们对许鑫也颇为照顾,打扫时,他只需把地面上的烟头扫进簸箕就行了,其余垃圾,比如白菜叶子、塑料袋等,因为被冰块冻住不需要他清理——一会会有扛着铁锹等专用工具的老环卫工来帮忙。

    打扫间隙,许鑫最常干的事儿就是“看风景”——戴着耳机看一旁飞驰而过的火车,以及,研究路面上哪台小汽车他几年后买得起。

    严寒中,录取者已开始上岗,来往的行人不会探究这身工装背后的研究生学历。

    1月4日,哈尔滨市举行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人员培训结业式,448名面向全国招聘的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据了解,本次公开招聘最终录取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培训结束后他们将正式走上环卫工作岗位。

    而此前2012年10月中旬,哈尔滨城管局公布当时报名的结果是:457个工勤技能岗位却引来1万余人报名,最终缴费成功的7186人中,拥有本科学历的2954人,占41.11%;29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

    “研究生当环卫工!”立刻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事业编制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追逐这个平时并不为多数人看重的工作?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为什么出现与当初体制内人员纷纷“下海”相反的趋势?

    大学生热衷体制内职位会给当今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谁也不会想到年轻的女环卫工是研究生。在气温达到零下30℃的室外,严晓把自己包装得很严实,嫩黄色的环卫工作服,头戴棉帽,只露出一双眼睛,如果不是口罩上有粉色的卡通人物,从外表几乎看不出这是一个只有27岁的年轻女孩。

    1月9日,是她正式工作的第三天,工作内容是从早晨8点至晚上5点清扫街面的杂物,严晓能够很轻巧地把一个烟头扫进垃圾鞘内,“这不用锻炼,一天就能适应了。”严晓适应的不仅仅是工作,对于外界的各种声音,也能够泰然处之了,作为七名被录取的研究生之一,她说:“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管理者的出乎意料

    尽管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哈尔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勇还是坦承:“没想到会引起社会这么广泛的关注,这几天已经记不清接待多少家媒体的记者了。”

    事实上,目前的热闹不过是一场按照时间序列的顺延而已——在2012年9月,从哈尔滨市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员工起,就注定了关注会是一种必然。

    10月中旬,哈尔滨城管局公布报名结果:457个工勤技能岗位却引来1万余人报名,最终缴费成功的7186人中,拥有本科学历的2954人,占41.11%;29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

    当时就有媒体报道称,“哈尔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设立的两部咨询热线,每天都接到近千个咨询电话。因为报名火爆,招聘单位不得不将报名时间延长一天。”

    王勇称,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更没想到会吸引到这么多的高端人才,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这么多的高端人才青睐环卫工作岗位也属正常,而且也符合“哈尔滨市环卫系统的发展”。

    王勇称:“这次全是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员工,是政策上的创新,哈尔滨市环卫作业队伍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技术岗位作业人员不足都是现实问题,按照市里的相关要求,我们要尽快建设一支年轻化、技能化、专业化的环卫队伍。”

    不过,王勇也清楚,457个岗位能够吸引来万余人报名,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新进人员均按照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工资及社会保险等均按现行事业单位工勤岗位标准执行,对新进的外地人员可落为哈尔滨市城区户口。”

    “事业单位”是指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组织,有着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政府直接组织、管理与投入,也能最大程度保证政府意志的实施。

    不仅如此,对于众多报名人来说,如果能顺利考入,在工作三年后,如果管理岗位出现空缺,将有可能调整到管理岗位,这是更大的诱惑。毕业于哈尔滨当地一所名校的本科生姜丹就告诉记者:“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从科员开始做起,然后副科,到了一定的级别后,就可以自然转为公务员。”已经连续4年折戟国考的她,认为这是自己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

    稳定,还是稳定

    尽管已经上岗,但这批新员工还不知道月薪是多少,“领导也没说过。”但能拿到手的并不会太多,吴慧敏是道里区清洁大队的队长,手下管理着2000余名环卫工人,“我现在的工资标准也就是事业单位里的科级,如果按照当初说这些新进人员薪金按照事业工勤人员标准,除去各种保险后,发到手里的应该是1500元左右。”

    这与姜丹自己估计的差不多,在成为环卫工人之前,姜丹是当地一培训机构的老师,月薪将近4000元,至少2000元的落差并没有让姜丹感到意外:“报名之前就估计会是这些收入,以前工作的薪水虽然比现在的高,但是没有安全感,说不定哪天工作就没了,我马上就要结婚了,然后面对就是生育问题,现在进入到事业单位就很有稳定感了。”稳定,也是姜丹的父母力促她报名的最大高频词。

    这几天下班,姜丹会到网上浏览公众的评价:“什么样的声音我都能接受,像我们这些80后其实有很强的承受力。”

    记者采访到的诸多新进员工都表现出对网上争议的豁达,只是在涉及到理想的话题时才有不同意见。

    性格开朗的张冉看到网上有人说“为了稳定而放弃理想”,就想发帖回应,后来想想还是算了,没有回应的原因是:“万余人报名,7000多人考试,这么大的竞争之下我才获得这个职位,那么我的言行就是代表了环卫部门,如果哪句话说的不对或者引起误解,再来个‘人肉’什么的,我的工作可能就没了。”

    张冉坚持认为,追求稳定与放弃理想没有关联,“理想不是一个永恒的词汇,因为随着每个人的成长以及所处的不同阶段,理想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我大学毕业时,我的理想是要成为一名空姐,所以在各个方面去完善自己,比如英语口语,比如礼仪培训,但就是因为打字太慢,怎么练都不行,最后也没当上空姐。”

    随后,张冉成了一名政府雇员,在那个阶段里,张冉的理想是能够进入到体制内,所以,尽管自己的日常工作很繁忙,但还是挤出时间备考。在准备考试的两个月里,张冉几乎取消了如看电影、和朋友逛街、K歌等所有需要时间的娱乐。

    “我现在的理想就是好好工作,将来如果有机会,能够调整到管理岗位。”张冉说,“但这并不是我的一切,我现在还没有男朋友,如果将来必须要嫁到南方去,我就会舍弃现在的,难道我这是为了稳定而失去理想了吗?”

    在正式上岗之前,这些人进行了为期5天的集中培训,姜丹说,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对各自的学历以及未来规划做更多讨论,“因为都知道有29名研究生报考,但最后只录取了7个,都好奇,22个研究生为什么没有被录取?”

    事业编制的魔力

    王勇说,这次招考要通过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22个研究生里既有倒在笔试上的,也有在面试没有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是“对环卫工作的认识不够”。

    研究生专业是教育的王洋就是22个研究生之一,他目前在一家传媒机构工作,当听到同事们广泛议论“研究生当环卫工”时,王洋保持沉默。

    王洋认为考试的题太难了:“笔试总分是200分,50分的内容是关于社会和谐、公德等方面的,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看马哲、邓论等书籍,但剩余的150分包罗万象,而且在招考时就说,考试不指定教材,不指定范围,原则上掌握清扫员具备的知识。”

    王洋至今记得考试的几个题目,有道题问:清扫机车旋转的扫帚是向内旋转还是向外旋转?还有的题问:遇到积水时,是用笤帚处理快还是用撮子快?

    “类似这样的题还有很多,而且除了环卫方面的问题,还有交通法规、交通信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题,太庞杂了。”王洋能准确回忆的两道题,他都答错了,以至于现在看到清扫机车,王洋会停下来观察,旋转的笤帚果然是向内旋转的。而处理积水时,扫帚的效率要优于撮子。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学友春天的声音整理、推荐、上传。核心内容原题《硕士环卫工:一旦录用为公务员,等于进了保险箱》《研究生考环卫工失败: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来自网络,作者未知。版权拥有人未联系上。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本站刊发此资料目的是为了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实现大中华复兴。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站为公益网站,所有资料均实行零稿费。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向本站申诉。本站接到申诉后即删除此资料,以免侵权。)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