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学友推荐 作者:段若非:… 编辑:admin |
按: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硬实力,同时还需要软实力,更需要用软实力统领硬实力,中央提出的“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个命题,充分展示了软实力的伟大价值。打造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中华文化不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光芒四射,魅力永恒。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孔子。当代中国,需要孔子,同时需要孔子的老师——老子。(司马迁著《史记》,在写孔子的传记中,在写老子的传记中,都明确记载了孔子不辞辛劳从鲁到周,向老子求教的情形。)老子是一位具有超凡智慧的人,他的眼光特别远大,思想异常深邃,他的学说,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率先进入近代文明的西方有识之士,似乎比当代中国的一些研究老子的学者,更理解老子。美国学者蒲克明说:“《老子》是一部未来世界的书。”德国学者尤利斯·葛尔在1910年曾说:“也许老子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 为了认识和理解老子的需要,我们选编了《中外名家评老子》,以供参阅。 独树一帜的学者段若非先生近作《老子第一章解读》,虽说仅仅是第一章的解读,由于第一章是《老子》全书的导论,这篇解读实际上是一篇阐述老子之道的完整论文。该文在汲取历代前贤研究老子成果的基础上,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巅峰(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的宇宙起源说),俯察《老子》,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前贤的新见解、新思想。这是一篇或许对于推动老子崛起能发挥一点作用的文章,现予刊登,仅供参考。 中国的崛起需要老子的崛起,老子的崛起必将推动中国的崛起。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又按:目前中国正处于崛起时期,困难甚多,一切取决于我们的努力,亟需巨人大家打破常规创新突破。国内外矛盾压力纷至沓来既无可回避亦不易处理解决,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就是开发和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新潜力和能力,认识和发掘、发扬我们传习已久的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优越性,这体现了刘云山同志所说的中国文化的“自信自觉自强”。而认识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其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奥秘和深邃我们还远未穷尽甚至理解都还很不足。我们对此有充分自信,有高度的自觉,也一定能够自强不已,发扬光大优秀文化,从辉煌走向辉煌。 道行天地有形外 玄通万物无形中 ——《老子》第一章解读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是全书的导论,主旨是论道——大道之道,即贯通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道。该章说明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阐明了道的基本特性,指明了道是观察和认识天地万物的总纲。 读懂第一章,首先须吃准该章中的五个字,即道、常、无、有、玄,这五个字是给客观存在的“道”的五个命名。道是全书的核心范畴,最高范畴,首领范畴,它统领全书的文字和思想,又贯通全书的文字和思想。 “常”是老子给道取的另外一个名字,《老子》第55 章指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由于道的特性非常丰富,老子给道取了很多名字——除上述五个名字外,还有:大、小、朴、一、明、母、谷神、玄牝、众甫、恍惚、自然、大象、无极等等,每一个名字代表道的某种特性。“常”这个名字,代表道的永恒性。“无”和“有”是一对范畴,两者表达的是“道”的内涵。一无一有,即一阴一阳。在老子思想体系中,一无一有谓之道;《易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这个名字,表达的是客观存在的“道”的基本特性,即周行性。 “玄”是老子给道取的又一个名字,代表道的玄妙性、隐秘性、不可言传性,即我们平常说的“妙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吃准了道、常、无、有、玄五个字后,我们就可以考察第一章的思想内容了。 老子在第一章中表达的思想,依照原文次序,分而论之,计有五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客观存在的“道”,不可道,不可名,可自悟“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是名词,是指客观存在的道,“可道”是可以叙说之意,“常”字不是第三个“道”的形容词,而是名词,是“道”的别名。“非常道”的意思是说,叙说出来的道,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个“道”。“名,可名,非常名。”联系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作为客观存在的“道”的名,是可以这样命名的。但是,这个名还是不能作为客观存在的“道”的名。为什么?因为“道”的特性非常丰富,一个名,即使像道这样表达 “道”的基本特性的名,也远远不能表达“道”的全部特性——例如道的本原性、无限性、唯一性、恍惚性、玄妙性、隐秘性、虚无性、柔弱性、超然性、主导性、绝对性、实用性等等。所以,老子在写下了“名,可名”后,紧接着又写下了“非常名”。“非常名”,这里的“常”字不是名的形容词,而是名词,是道的别名,意思是说,这个名字不能作为“常”(即客观存在的“道”)的名。诸多注释把“常”当作名的形容词,将“名,可名,非常名”解释为“道”是可以命名的,但这个名,不是永恒的名。我不采用这种解释。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解读,以承认确有“永恒的名”为前提。但是,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除了“道”是永恒的以外,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命名是人的主观作为,人类的存在尚且不是永恒的,怎么会有“永恒的名”呢?总之,道是可以叙说的,但是,叙说出来的道,不是作为常即客观存在的那个“道”;客观存在的“道”是可以命名的,但是,这个名并不能作为“常”即客观存在的道的名。在这个意义上,“道”是不可叙说的,是不可命名的。所以,老子又说,对于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56章)庄子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为什么?原因有三——1.一般说来,语言和代表语言的文字与它的表述的对象之间,是有很长很长距离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是不可克服的。2.特殊地说,作为最高哲学范畴的道,内涵极其丰富,又处于“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25章)的运动之中,更是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3. 作为最高哲学范畴的道,“玄而又玄”,更增加了语言文字表达的难度。所以,老子原来没有打算写一本论道的书,只是在辞去史官归隐西去的途中,过函谷关时,在镇关司令尹喜的殷切而盛情的请求下,才写下了这样一本论道的书。因此,老子在论道的开头,写下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告诉读者,他写下的论道五千言,只是在极为有限的意义上,触及到“道”的本体,距离“道”体本身,还很远很远,不要以为从文字上弄懂了就得道了。因此,不要停留在字面上,应该透过这些文字去体悟道的真谛和奥义。因而比较懂得老子之道的王弼提出了读老的方法:“因言以得意,得意可忘言。”此言甚切。总之,“道”,不可道,不可名,可自悟。 怎样读老解老,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有的释家以庄解老(林语堂),有的释家以佛解老(南怀瑾),有的释家以黑解老(冯友兰),有的释家以王解老(王蒙)。我十分尊重并完全承认这些名家解老的价值,而且我从阅读他们的解老著作中,获得不少教益,但我还是认为,读懂老子玄文宏论的基本方法应是—— 以老解老,自得其道; 破解虚无,大彻大悟。 第二个要点是,道是天地万物即宇宙的本原我们先讨论相关文字的断句问题。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历来注家有两种断句。前一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后一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从后一种断句。为什么?这是因为在《老子》书中,无与有是两个基本范畴,是一对核心范畴,全书的思想内容围绕无与有(即道)而展开,在第一章中将“无”与“有”作为独立的范畴“断”出,就与全书的整体思想协调一致了。此外,将无与有“断”出,也与下文“常无”、“常有”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文意直接衔接。 合理的断句确定下来,就可以讨论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实质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句话可以解读为“无”是“天地之始”的名字,“有”是“万物之母”的名字;也可解读为“天地之始”是“无”的名字,“万物之母”是“有”的名字。无论哪种解读,都可以理解为“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那么,“无”与“有”是什么关系呢?老子在第40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根据这个原理,可将以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无(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或“无(道)是天地万物之母”。这句话用现代哲学语言来表达就是:道是天地万物即宇宙的本原。 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千世界,天地万物或曰宇宙,从何而来?这是人类探讨世界奥秘的所有问题中的终极问题,因而也是最根本最玄妙最难解的问题。在人类思想史上老子第一个明确提出并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老子超凡智慧的光芒,永远照亮着人类探索前进的道路。如同歌德巴赫猜想、庞加莱猜想结论在先证明在后一样,我们有理由将老子关于道(无)生天地万物的学说,称为老子伟大猜想(之所以加上“伟大”一词,因为老子回答的不是某个数学难题,而是世界终极问题)。老子的伟大猜想,远远超越了凡人思维所能理解的水平。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位德国杰出学者尤利斯·葛尔读了《老子》,为老子思想之远大深邃、学说之惊世骇俗所深深震撼,在1910 年写下了这样的话:“也许老子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一百年后,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于2010年9月出版《伟大的设计》一书,周密地详尽地论证了宇宙从无中产生的结论。2011年5月16日霍金接受英国《卫报》记者专访,又重申了宇宙自然而然地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至此,老子的伟大猜想,已为霍金所证明。老子正如史学大师范文澜所言,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 第三个要点是,道的基本特性是永远处在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周行不殆的运行中 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处的“欲”是主语,代人,人之欲,人探索未知的欲望即好奇心。“观”是谓语,观什么呢?观“其”(宾语)。“其”代什么呢?凭藉介词“故”字,我们有理由连结上文求解,这个“解”就是:“其”代的是“天地万物”,可简称为“万物”,因为“万物”可以包括 “天地”。怎样观呢?老子在第16章中写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在高度虚静状态中,观天地 万物,可以洞悉天地万物变化的奥秘,看得更深,更远。从无中看到有,从有中看到无。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此意用老子的哲学语言表达就是:“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第56章)物为“有”,其反则是“无”。“徼”(音叫)字既能准确地表达老子所要表达的深意,又可与“妙”字押韵,是老子精心选择的一个字。读懂这句话,关键是弄清楚“徼”这个字的涵义。诸多注家将“徼”字解作“边际”,但是,老子此处是在论道,而道是无限,无边无际,将“徼”释为“边际”,与老子的哲学体系是不相容的。近代学者马叙伦在《老子校诂》中指出:“徼当作竅。《说文》:‘竅,空也。’”这一训诂成果,是一个重要贡献,对于正确理解第一章,具有关键意义。空即无,确认了这个关节点,上述老子的话就不难理解了。它的意思是,从无的维度看,天地万物是从无到有,很玄妙;从有的维度看,天地万物是从有到无,亦很玄妙。老子告诉我们,从无的维度、又从有的维度,观察天地万物,它们统统处在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周行不殆的永恒过程之中。这正是老子在第25章所描写的道 和它的基本特性:“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老子在数万汉字中,选择“道”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说文》释道为: “道者,径路也。”径路即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即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老子谓之“周行”。 第四个要点是,道是无,是蕴含有的无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是“常无”和“常有”,也是“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为代表“道”的“常无”和代表“道”的“常有”,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周行而不殆”的(请特别关注这一点,这是正确理解无和有的关键所在)。动的路径是什么呢?那就“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同出”?诸多注释将“同出”解释为“无”和“有”同出于“道”,如同一母生二子。例如王安石曰:“两者,有无之道,而同出于道也。”照此解读,“道”、“无”、“有”就成为三个东西了。但是,在老子思想体系中,“道”、“无”、“有”是指代同一个东西,即客观存在的那个“道”。《老子》帛书甲、乙本都用“异名同谓”来表达“无”和“有”是指向同一个东西,即客观存在的那个“道”。由此可见,将“同出”解读为“无”和“有”或“常无”和“常有”同出于道,与老子的整体思想显然是相悖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同出”呢? 让我们对鸡蛋变为小鸡这一事例,作一哲学解读吧。 一批(假定10个)受精鸡蛋,经过21 天孵化,一批小鸡破壳而出。这一现象,从哲学视角来考察,小鸡——从无到有。在鸡蛋的蛋黄和蛋清中,用超级显微镜也看不到一丝一毫小鸡和它任何组成部分的影子(骨骼、脏腑、血液、肌肉、眼睛、羽毛等等),这不就是从无到有吗?鸡蛋呢?消失了,不见了。对于鸡蛋来说,则是从有到无。在这一案例中,从无到有与从有到无,是同时发生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举一反三,推而广之,世间一切生命现象,万事万物,无不如此。以人为例,当某个婴儿从子宫中出来,这叫作 “生”。假定此人活100岁即活36500天,那么,此人活一天即减寿一天。所以,“生”和“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老子在第50章中开头写下 “出生入死”四个大字。这是老子对生命的哲学解读,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有的注家将“出生入死”解为“从母胎中出为生,入地下黄泉为死。”诸多注释均作此解,文字表达有所不同。这种说法是将老子关于生命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误当作事实陈述话语解读了。通读《老子》八十一章,每章第一句话,均是表述一个重要观点或一个重要命题,没有任何一章的第一句话是陈述事实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生命的否定实质上包含在生命的自身之中。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生就意味着死。”恩格斯阐明的辩证生命观,可以视为对老子“出生入死”这个重要哲学命题的最好解读。由此可知,生和死“同出而异名”。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无和有“同出而异名”了;同时也可明白,不应将无和有 “同出而异名”解释为“同出于道”了。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得出如下认识:无和有即常无和常有,亦即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犹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由此可以引出道是什么的一个答案:道作为无,不是排斥有的无,而是蕴含有的无。简言之,道是无,是蕴含有的无。 那么,无中蕴含的有,或曰道中蕴含的有是什么呢?老子在第21 章描写道的存在状态时写道:“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言真切,字字千钧,道之奥义,正在此中,不可小视。道正是因为蕴含“精”,才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能无中生有,直至生出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多彩纷呈的大千世界,最后,又“复归于无物”。(第14章)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描绘了一幅宇宙永恒循环运动的图景(不涉及宇宙的起源即宇宙从何而来),在《导言》的结尾处,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作为全文的总结—— 不论这个循环在时间和空间中如何经常地和如何无情地完成着,不论有多少亿个太阳系和地球产生和灭亡,不论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在一个太阳系内而且只在一个行星上形成有机生命的条件,不论有多么多的数也数不尽的有机物必定产生和灭亡,然后具有能思维的脑子的动物才从它们中间发展出来,并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找到适于生存的条件,然后又被残酷地消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确信:物质在其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将宋体改为黑体系引者所为),因此,物质虽然必将以铁的必然性毁灭它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但在另外的地方和另一个时候又一定会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恩格斯这段话不能直接用来解读老子之道,虽然如此,但它对于我们理解老子之道,特别道中之精,是否也有某种启迪意义呢? 作为老子哲学体系最高范畴的道,究竟是什么?这是读老解老必须弄清楚的头等重大问题。司马迁曰:“老子贵道,虚无。”王弼曰:“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也由也,况之曰道。”任继愈曰:“‘无’也是‘道’,‘道’也是‘无’。”我对老子之道的理解,有与前贤相同的一面,又略有相异的一面。究竟哪种理解更符合老子的原意,请读者自行思考、比较、酌定。 第五个要点是,道是观察和认识天地万物的总纲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无到有,例如鸡蛋变为小鸡,对于小鸡来说是从无到有,很玄;对于鸡蛋来说则是从有到无,亦很玄,这就是“同谓之玄”。而且,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又处在同一过程之中,这就是“玄之又玄”。 为什么说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呢?众妙者,天地万物变化之妙也。从宇观到宏观再到微观,从广大到精微,万事万物,一切的一、一的一切,无不处于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之中。道的本性是什么?如前所述,道的基本特性是永远处在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周行不殆的运行中。理解了这一点,就把握了道的主要之点了,在这个意义上,也就理解和把握了“玄之又玄”,即理解和把握了道了,从而也就掌握观察和认识天地万物的总纲了。掌握了一切的一,就掌握了观察和认识一的一切的法门。 《老子》的审美价值和养生价值 以上我们从哲学这个角度讨论了第一章,以下我们转换一个角度,从美学的角度,简略品味一下第一章的审美价值。 《老子》第一章不过寥寥59个字,而其眼光之远大,思想之深邃,内涵之丰富,中外古今文章,无与伦比。所谓“要言不繁”,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所谓“大道至简”,这篇59个字的文章,达到极致。品味这种简洁之美,数学之美或科学之美(何谓科学之美?霍金2011年5月16日回答英国卫报记者这个提问时,作了如下说明:“如果科学能够简洁明了地解释各种现象或不同发现之间的联系,那它就是美的,比如DNA双螺旋结构以及物理学的基本方程式”),可以提升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精确简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是一种美妙的精神享受。 面对第一章的文字,静心观之,呈现对仗(对称)之美;反复诵之,可以欣尝老子语言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闭目思之,可以让你渐入哲学之美(超然“形下”的“形上”之美):天地万物,无易为有,有易为无,生生灭灭,色彩纷呈,千变万化,腐朽化神奇,神奇化腐朽,在你的脑海中,转化并升华为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一幅幻化图景,自己在恍惚中融入这一玄妙的永恒循环的仙境之中。 此外,反复诵读第一章和其它精彩章节,还可在养生上有所获益—— 老子玄文, 文中有精, 文中有气, 文中有神。 诵读其文, 可以益精, 可以顺气, 可以怡神。 德国杰出哲学家尼采说:“《老子》的能量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它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坦言:“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向灵魂的生活。顺应自然法则即生命,即智慧,即力量。我良好的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老子。”这两位大师的话可以证明,上述关于《老子》养生价值的话,并非虚言。 最后,我想用两句话结束这篇解读—— 道行天地有形外, (免责声明:此资料由学友我是传奇推荐上传。作者段若非。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请版权拥有人联系本站查询稿酬。如此资料版权拥有者不同意此资料共建供中国人提高修养,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