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 >> 学友论坛 >> 正文
许宁: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
文章来源:学友推荐  作者:许宁  编辑:admin

0f6877cad865f2959121e514bf64eb8f.jpg

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司马迁指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在司马迁看来,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探求天道和人道的关系问题,我将其命名为“司马迁之问”。这一点和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同,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会了解到西方哲学尤其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就是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但是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和西方哲学的问题意识是不一样的,它探讨的是天道和人道的关系问题——“究天人之际”,司马迁的概括是非常精辟的。在《周易》里面就提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可以看出,对天文的观察可以推测四季的变迁,对人类社会的观察有助于社会的治理安定,这是《周易》提供的思想,突出了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中国文化里面对于天人之学的艰苦探索成为探讨个体生命价值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据。先哲关于天文和人文的认识,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积淀成深厚的理论思维,历经岁月的洗练越发深刻,充分反映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精神的广度和深度。

探究天人关系的前提性问题就是——什么是天,什么是人?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天归结为三种含义。他说:“要人自看得分晓,也有说苍苍者,也有说主宰者,也有单训理时。”(《朱子语类》卷一)我认为“天”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个是主宰义,就是主宰之天。《诗经》说:“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诗经·维天之命》)上天的命是静穆、纯粹的,不会停止,这层含义把天作为人格神或者难以揣测的神秘力量,能够赏善罚恶。“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诗经·烝民》),上天造就生民,赋予其形体,也赋予其理性。今天的语言里仍然保留了天的主宰义,例如说“人在做,天在看”。天怎么看呢?天本来是没有眼睛的,只有将天视为能够赏善罚恶的人格神,他才能够看,然后可以施以祥瑞或者是谴告灾异。

第二个是自然义,就是自然之天。这一含义强调天的物质属性和无为特征,认为天代表了整个的自然界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奉守自然无为的原理,与人格神和神秘力量是没有关系的。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天道的运行有它的规律,不会因为世间是明君而存,也不会因为世间是暴君而亡。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庄子·秋水》)牛马的自然状态就是“天”,一种天然的状态,不用穿牛鼻、络马首,不为人所役使,回归于自然天性。

第三个是道德义,就是义理之天。这一含义把天道德化、义理化,强调人内在的道德根据在于天道本身。孟子也讲:“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你能够充分地推致你的本心,你就可以获知你的本性,你了解了自己的本性就可以了解天道,说明天道和人是贯通的,其根据就在于天人有共同的德性,天道是人的道德根据。所以在古代,天有三种含义:一个是主宰义,一个是自然义,一个是道德义。

所谓“人”是什么呢?有两种含义。一是自然之人,它重视人的自然属性。“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列子·黄帝》)有七尺的身高,有手足功能的不同,头上有头发,嘴里有牙齿,可以直立行走,这里讲人的生物特征。然后讲人是“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所以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不是上帝创造的或者是神造的,而是二气交感、阴阳化生的结果。阴阳化生到一定的发展阶段,人就出现了,人是万物化生的最高等级,所以“得其秀而最灵”,是最灵巧睿智的,人是万物之灵。

二是社会之人,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还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生理感官、身体构造,包括语言文字,都是在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产生并得以完善的。所以,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在于他的道德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人和禽兽相差不是太大,但是它有本质的差异。这个差异体现了人之异于禽兽的本质规定性,老百姓会把它丢掉,君子会保存它。这个本质规定性是什么呢?这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你如果丧失了不忍人之心,丧失了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你就不是人了。这一本质规定性可能比例未必很大,但是非常重要,是人禽之辨的核心。荀子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水火有气息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不讲道义;人有气息、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道义,所以人最为天下所贵重。孟、荀的观点是一致的,就是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道德的存在物,是文化的存在物,这一点构成了人与禽兽的本质差别。

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天”有三种含义,“人”有两种含义。那么天人怎么合?“一”又是什么?下面介绍一下历史上“天人合一”的四种类型。

一是天人合德。这个“一”实际上是德,天人统一的基础在于它的德性。我们小时候读《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是说人刚出生的时候,他的本性就是善良的,但是只告诉你一个现象或者一个判断,并没有告诉你“人性善”的根据在哪里。《中庸》开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为什么生来就是善的呢?因为“天命之谓性”,因为天所赋,人所受,人性的来源是天,天命下降到人身上就是人性,天人是贯通的,贯通的基础就在于它的德性。人之所以善,因为天是有德性的。今天在司法审判里面判决死刑,宣读判决书后,法官说立即执行,是不挑日子的。但是在中国古代,执行死刑是挑日子的。挑什么日子呢?大家都知道是秋后问斩。为什么是秋后?这是第一个问题。那么在行刑日的什么时间处决犯人?大家说午时三刻,非常正确。为什么是午时三刻呢?这是第二个问题。

在中国古人看来“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天地是有德性的,它的德性就体现在促成万物的生长繁育。一年四季是阴阳之气的消长升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是草木生长,万物化育,鸢飞鱼跃,阳气上升,冲塞宇宙。上天有好生之德,是促成万物生长的,这个时候处决犯人违反天道。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处决呢?应该顺应天道。在阳气从最高点开始下降,阴气开始上升时,也即是阴阳转换的关节点处决犯人是符合天道的。这是什么时候呢?就是秋分以后。因为秋分时昼夜等长,从这一天开始黑夜慢慢变长,白昼慢慢变短。从此刻开始,阳气开始日消,阴气开始日长,这时候处决犯人才是符合天道的。那么为什么是午时三刻呢?仍然遵循同样的原理。一天当中的午时三刻,正好太阳从最高点开始西斜,阳气开始下降,阴气慢慢上升,它是个阴阳转换的关节点。古代计时每天是十二个时辰,分为一百刻。午时是中午十一点到一点,午时三刻就是十二点半到一点钟之间。太阳升到最高点后,日影开始西斜,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就可以行刑了,否则就违背天道。所以午时三刻一到,听到三声追魂炮响,刽子手就立即执行死刑。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实际上贯穿了这样一种天人合德的思想。

二是天人相参。天人相参是从三才之道的角度讲,也就是说从天、地、人三个方面去理解。中国哲学既讲一分为二,也讲一分为三,重视从三个角度或三个层面认识事物。例如,《老子》说“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大乘起信论》讲“体相用”三大,皆是此例。“天人相参”可以追溯到《周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说卦传》),从天地人三才之道看,天道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地道分为柔和刚两个方面,人道也分为仁与义两个方面。人在天地当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就是能够参与到天地的变化当中去,起到能动的、积极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表现在“能参”,“能参”就是能参与到天地大化流行当中,这是人特殊的价值所在。这是从天人相参、三才之道揭示的道理。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与和谐。将人的积极、能动的因素发挥出来,以人为中心把天地贯穿起来,这是天人合一的另一个特殊命题。

三是天人感应。古人认为“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这是说国家的兴亡和人事的兴衰会伴随着自然界的一些特殊现象。例如祯祥就是有祥瑞之气,出现了美好、吉祥的事物;妖孽就是有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反常的社会现象。这个观点把天当作赏善罚恶的人格神和意志本体,断言人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目的来行事的,认为天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感应关系。一是从本源上说,人是天的创造物,天是人的曾祖父。所以说“老天爷”,意思是“天”岁数大谓之老,辈分高谓之爷。二是从结构上说,天人是相副的,人是天的摹本,例如天有日月,人有二目;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寒暑,人有喜怒。三是从类别上说,天人在结构和数目上是相同的,因而是同类,类固相召,同类存在相互感应的关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能顺天而为,则天赏赐风调雨顺,人如果逆天而行,则天将会降下灾祸加以谴告。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是为政治理论服务的。董仲舒提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的观点,值得重视。一方面,“屈民而伸君”,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强调加强君权,强化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以限制地方诸侯的权力;另一方面,“屈君而伸天”,君权也不是无限膨胀、为所欲为的。“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想用天的灾异来压制皇权,要皇帝有所戒惧,不要为非作歹。在董仲舒看来,“屈民而伸君”与“屈君而伸天”二者相结合,就可以构建起完备的政治制度。《史记·董仲舒传》记载:先是辽东汉高祖的陵庙失火,当时董仲舒退休在家,就此事进行推算,以为火灾是人事政治不明所造成,结果被另外一个大臣主父偃偷取论稿,上奏给汉武帝。汉武帝召诸儒评议。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是他老师的观点,以为该文讥讽朝政,属于愚妄之见,论罪当斩。后来皇帝下诏赦免了董仲舒。董仲舒从此不敢再讲灾异。

四是天人一体。二程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遗书》卷二上 ),真正的仁者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关系。它不是外在的关系,而是内在的关系。张载的话更有代表性,“物吾与也”,这个“与”是同类的意思,万物都是我的同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老百姓都是我的骨肉,万物都是我的同类,这样人就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天地的一部分,所以要视天地万物为一体,要对自然采取敬爱、敬畏的态度。

我们举其大者,来说明天人合一不是一个孤立的思想命题,它在历史上有很多具体的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有天人合德、天人相参、天人感应、天人一体等。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写过一本书叫《寂静的春天》,大家看这个书名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春天应该是鸟语花香,应该是鸢飞鱼跃,为什么是寂静的呢?因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中部的大草原和平原地带滥用化学制剂,造成化学品污染物在生物链条里面的迁移,继而造成自然界的污染,包括生物链的毒化,包括这种污染物进入人体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化学品的滥用使得本来应该是万物生长的春季没有生意,一片死寂。所以一般认为从卡森《寂静的春天》开始就掀起了世界环保运动。阿尔·戈尔是美国前副总统,他制作了一部电视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揭示了全球变暖问题可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生态灾难。前几年还有一部电视纪录片《穹顶之下》,告诉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严重雾霾实际上是长期工业化的一个后果,它对人体健康带来无法逆转的损害。正如环保部前副部长潘岳所言:“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著名学者钱穆先生在晚年有一篇短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是他口述的,他认为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而“天人合一”论则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文标.jpg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学友春风不语整理、推荐、上传。核心内容原题《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者许宁。版权拥有人未联系上。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本站刊发此资料目的是为了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实现大中华复兴。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站为公益网站,所有资料均实行零稿费。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向本站申诉。本站接到申诉后即删除此资料,以免侵权。)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左右之鱼:哲学是人生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