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学友推荐 作者:彭林 编辑:admin |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本文是作者2006年5月15日在清华大学新斋的演讲稿。原题《守望中华礼仪之邦——漫谈中国礼仪与北京奥运》) 特邀主持人:仲伟民(《清华大学学报》副主编) 应《光明讲坛》之邀,彭林教授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守望中华礼仪之邦”。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中国是礼仪之邦,为什么还要守望?2008年北京要办奥运会,我们怎样展现中华五千年文化文明?怎样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真正改善国人的礼仪习惯?我们请彭林教授就这些问题给我们讲一讲。(掌声) 彭林:主持人、各位同学,众所周知,我们中华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可是近代以来,它一直被人们误读和曲解,以致被大众所冷落,甚至已经在淡出我们的社会。如今,举国上下都在呼唤它的回归。产生这一戏剧性转变的直接原因,是由于2008年我们要举办北京奥运,大家这才重又想起了它。因此,我今天的话题,想围绕着北京奥运来展开,想探讨一下礼仪之邦与北京奥运究竟有哪些关系。 一、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2004年雅典奥运的开幕式,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魅力无穷的古希腊文明,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8年北京奥运的开幕式怎样表现中华文明?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有一位著名导演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随便舀一勺都是精彩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中华文明确实非常浩瀚,精彩之处,在在多有。但它决不像是一锅粥,怎么舀都一样。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有它核心的成分,也会有次要的成分。北京奥运的开幕式能否成功,关键是能能不能抓准中华文明的核心。 中国文化不是西方文明的分店,也不是西方文明的复制品,它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独立地形成的,是东方人智慧的结晶,有鲜明的民族个性。那么,中华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关键又在哪里呢?这在学术界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想有几位学者的意见非常重要。 首先,徐复观先生认为,西方中世纪是“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道德文化”。在西方人看来,人的灵魂是要由上帝来管的。而在中国人看来,人的灵魂、情感是要靠自己来管的。这是东西方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 台湾学者方东美先生说,中国在商朝还处在鬼神崇拜的时代,而到了西周的时候,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开始脱离崇拜鬼神的时代,实现了从鬼道向人道转变的伟大飞跃,社会不再把鬼神作为中心,而把人作为中心,这个区别非常重要。 中华文明的核心究竟何在?在这里,我想向大家强力推荐著名史学家钱宾四、就是钱穆先生的见解。钱先生说:“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礼’。”他说,在西方人的语言里没有中国人的“礼”同义词,他们用风俗和方言来区分国家,所以我们看欧洲的地图,大多是“小国寡民”。而在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方言、风俗可以彼此歧异,但文化是相同的。我们在方言、风俗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东西,那就是礼,它是统率方言和风俗的。钱先生的看法非常精辟。 那么,礼又是什么?看先秦的文献里记载,礼是无所不包的。比如说《左传》中讲到,礼是用来“经国家、定社稷、立民人”的,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左传》和《礼记》里多次讲到礼是“国之干也”、“人之干也”,“政之舆也”等等。可见“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多么重要的地位! 对于个人来说,礼也是不可须臾或离的。有一种提法,说礼是“仁者之貌也”。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仁者,他的外貌就能体现出礼。“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之义也。” 大到国家制度,小到个人言行,举手投足都是礼。我们的古人又把礼分成了“吉、凶、军、宾、嘉”五种,所谓吉礼,是祭天、祭地、祭祖宗时行的礼;凶礼,是办丧事、赈灾时行的礼;军礼,是发动战争、集结军队、宣布出征时行的礼;宾礼,是中央政府招待地方诸侯,地方诸侯之间相交往时用的礼;嘉礼,是结婚、成年、做寿时用的礼。这五礼把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囊括进去,自古以来,说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个话不是虚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会提出礼的概念?为什么会走上礼乐治国的道路呢? 二、“礼”是什么? 首先,“礼”是西周以来民本主义的产物。 正因为如此,从西周以来人们开始重视一个问题:人的价值何在?怎样实现人的价值? 许许多多思想家参与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所谓人的价值何在,首先要找出人和动物的区别何在?如果找不出来,那人和动物就一样,问题就讨论不下去了。我们在文献里看到,《论语》里有“人与禽兽之别几稀”的话;孟子说:“人不可与禽兽为伍”。我们身上带有太多的动物性,如果我们不注意把身上的动物性清除掉,不注意强化人作为人的那种特性,久而久之人还会回到动物的那种特性中去。我们在文献里看到,古人认为,有了“礼”之后,人才知道自别于禽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那么,一个人刚生下来,什么都不会,为什么就注定了他是人而不是畜生?孟子说,这是因为人性里面有着与生俱来的四个善端,这就是仁、义、礼、智。这些善端在动物身上没有,哪怕是猴子、猩猩这些智商很高的动物也没有。 孟子说,仁义礼智信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没有这四样东西就不是人。这个智是什么意思?孟子讲得很清楚,就是辨别是非的能力。你懂得辨别是非你就很聪明。所以,人怎样管好自己的灵魂,就是要认识自己的本性,要认识自己不同于动物的那些好的本性,不断地发扬它。 我们古人认为,人在社会里待呆久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使你的善端蒙上灰尘,使你看不到自己的善端。怎么办?我们今天进来的这个楼大家都看到了——新斋。清华大学有三个楼,前面一个是明斋,这里是新斋,还有后面的善斋。这些其实就是儒家认为的提升自己善端境界所必须的功夫。第一是“明明德”。西方的基督教说人都有原罪,这个原罪藏在你的心里,它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做恶做坏事,所以人只有不停地祈祷,用基督的血来拯救自己。可是我们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我们每天“明明德”就是修养自己本来的善端,靠自己来管理好自己。第二,我们每天要“新民”。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让别人和我们接触以后,面貌也为之一新。第三是“止于至善”。我们所做的“明明德”和“新民”的努力一天都不能停下来,一直要到“止于至善”的境界才可以。现在我们学雷锋,一年只学一天,所以我们总都学不好。所以,只能使自己的工作做到了至善,新民的工作做到了至善,你才能停止。这样实际上是你一生中都要做得事。 这就是我们古代人本主义思想提出以后,重视人的价值,要把人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提出的“礼”的概念。 其次,礼是以道德为核心的典制 既然礼这么重要,那它又是怎样来制定实施的呢?是不是今天想要弄一个明天想到了又弄一个?这里面有没有内在的一以贯之的东西?这里我肯定地告诉大家是有的。 我们看《礼记》有这样的话:“礼,理之不可易也。”换言之,我们制订礼的原则,一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根据人性的特点来制订。 我们中国古代的礼涵盖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一个是理念。 不知道大家念过《周礼》没有,里面有这样的内容:中央和地方的格局应该怎样划分,中央怎么去了解地方的民情,中央跟地方关系怎么协调,官员的职守怎么确定,部门之间怎么制约、赋税怎么征收、司法制度怎么保证公平合理等等。清代学者孙诒让说,《周礼》这本书是“体大至精”,是“尧舜禹汤”以来,所有治国智慧的集成。这里面有许多东西非常人性化,比如说礼与法的关系:礼是“以然之前”,法是“以然之后”。因为人是万物之长,只有人能接受教育,而且大部分人是愿意接受教育的。这是基于对人性、对道德的信念。可是教育不是万能,总有人不愿接受教育,这时候就要用刑,不能让这种害群之马破坏来之不易的社会安定。可是也不能处处用刑来对付老百姓。《周礼》里面管刑法的秋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裁定如何用刑。他首先要了解这个人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是屡犯还是初犯……有的人是初犯罪行又不严重,不要把它关在监牢里,而是让他站在一块石头上,叫枷石,把罪名写着挂在胸前,别人看见指指点点,他就会感到很羞耻,想到改过自新。还有,如果一个人的申诉官员不受理怎么办?你可以站在旁边一块叫“肺石”的石头上,另一个衙门的官员就会出来受理,让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诉说,如果说的属实,不接受你申诉的官员要受到严厉的处分。这就是下情上达、上情下达,这套体制非常完备。这是制度方面的内容。 在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出访是很隆重的事情。代表地方诸侯的国礼是一种专门的玉——“圭”。它很宝贵,有专门的丝绸专门的盒子来盛放。在双方会见的时候,使臣还要很隆重的把圭送出去,这是外交礼节。等到这个使团要回去的时候,还有一个礼节叫“还玉”,就是把圭再郑重其事地还给你。大家觉得这个是开玩笑吧?这有什么意思啊?其实这里边含有深意。国家与国家交往一定要给礼物,否则就是不礼貌。好比我去见我的导师,怎么能空着手呢?而且礼物还要非常珍贵才能体现敬重的意思。可是作为对方来说,如果把礼物留下来,就有贪财的嫌疑。国家间的交往如果一味注重圭的好坏,注意力就不在感情上了,弄到最后这个礼的实质就变成了授受贿赂。所以我们儒家设计礼的时候一定要加上最后一个环节——还玉,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样的制度在我们国家非常的多,你看看《左传》,鲁?公吃饱了想去看人家在池塘打鱼,立即就有臣下说他是“非礼也”。一个国君有那么多政事要做,你怎么能看打鱼呢?这些都属于礼的理念内容。 所以说我们的礼是以道德为核心的一套制度。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看看《周礼》和《左传》,收获一定会很多。 再次,礼是对人性合理的制约 我这里有一张北京晚报,上面一条消息是《2/3的犯罪属于激情犯罪》。由此可见,如果对人性没有合理的制约,后果多么严重。于是有人提倡我们要管理自己的情感,其实在两千年以前就有先哲讲这个问题了。《中庸》开头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说的是自然界给了你一种天生的性情,像人的喜怒哀乐等等,生下来就有,这是人的一种天性。在商朝的时候,一个商王死去,要拿几百个人殉葬。殉葬者生命的价值就体现在他死的一刹那,人跟畜牲是一样的。从西周以来,中国人开始去注重人的价值,殉葬就很少了。我们不仅尊重生命,还尊重人喜怒哀乐的天性,所谓“四海之内其性一也。”。 再看“率性之谓道”。率就是沿着,这是说对国家的统治要充分考虑到人喜怒哀乐的情感,沿着这条道路来治理老百姓,“庶几乎”,就是大概也差不了太多。这是治国之道,可是把人性过分张扬,过分去放纵它,那么人性就变成兽性。像马加爵一时性起,一榔头就杀死好几个同学,这不行。喜怒哀乐这种人性太过或者不足都不好。 “修道之谓教”是说人性通过教育使它发生变化。“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节就是恰倒好处,你要高兴你不能狂喜,你要生气不能动怒,这就达到一个和的境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也”。通过教育我们把人性从动物性的性转变为一种理性,达到一种境界,这就是天下之大道也。最大的道就是管理好我们的情绪。我们现在社会的种种腐败、犯罪等实际上都是人性的弱点使然。这就要求我们管理好自己,要修身养性。 这个里边讲深点还有一个乐。我们讲礼的时候一般是包括乐的,其实礼和乐是分不开的。这个乐是中国特有的东西。就是平时我们讲的音乐实际分成了声、音、乐三个层次。声是一种没有节奏旋律声调人被感动以后发出的声音,这是最简单的层次。把这种声找出规律来,给它以节奏,给它一定的声调,它就成音。但是音里边还有一种感人至深的乐,它能够改变人的心性。西北人喜欢听高亢激越的东西,民风就比较剽悍;我们江南吴侬软语,民风就比较柔弱。于是,乐又有了教化的作用。儒家认为这种有教化作用的乐是“德音”。这有点像我们讲的音乐史诗,一听那种音乐你就被鼓舞了、被激越了。重要的活动里也需要这种乐,非常典雅,节奏缓慢,听久了以后你的人性就不知不觉中和了,你被陶冶了。所以只有君子懂得乐,在礼仪教化当中要经常弹奏乐。 我们这里特别强调人要和,我们这个民族最有资格谈“和谐社会”。“礼之用,和为贵”。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你的一言一行就必然是合于礼的。这种礼不是外部的“点头哈腰”,而是一种内心的境界。这一点我们和西方是不一样的。西方是讲究形式,比如笑的时候露几颗牙,握手胳膊要抬多少度;我们讲究的是会心。礼乐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德煇动于内”,“礼发诸外。”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内心和你的外表举止自然而然就会达到一致。现在许多推销礼仪的书,不讲德行,一概只教你怎么做,坐的时候腿怎么翘啊什么的,不教你内求的东西。人和人的交往是拿一张脸和人交往呢还是拿一个心和人交往?但凡你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和人交往,你怎么笑都是灿烂的。 最后一点,礼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体现。 西方人讲平等,我们东方人讲尊卑,乍一听我们太落伍了,都什么年代了还讲尊卑,西方人平等多好啊。可是西方人讲平等因为人人都是上帝的儿子。你爸爸是上帝的儿子,你也是上帝的儿子,没有区别,孩子见了爸爸可以拍肩膀。现在这种平等被很多人追捧。但它就一定好吗?参考消息有篇报道,纽约时报报道2004年,有1/3的美国教师说他们认真考虑过要调离岗位,因为一些学生的行为无法容忍。80%的学生张口闭口都说享有自己的权利,他们的老师如果管教过于严厉,他们的父母就会集体诉讼。所以有一半的教师说他们会采取温和的手段,孩子变得很粗野。这种平等造成的结果其实是并不平等,是学生凌驾于老师之上的。我们中国人是讲尊卑的,我们讲尊卑是相对的,我有爷爷爸爸,他们岁数比我大,社会经验比我丰富,养育了我,当然我要尊敬,我是卑微的。但这种关系不是不变的,你到了80岁的时候你在你儿子面前就是尊者。你作孩子的时候尊敬父母,你为人父母的时候孩子就尊敬你。可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平辈怎么样?平辈以对方为尊。我们和平辈交往的时候,称呼对方为兄。我们历史系系主任李伯重明明比副系主任张国刚大十几岁,可他依旧口口声声喊国刚兄。和人打交道的时候,我敬人家一尺,人家也至少敬我一尺。张国刚不可能把李伯重称小弟弟。那么,他就会加倍地敬重他,这个时候就会和谐了。 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所以钱穆先生讲:礼仪与法到底哪个更高明?礼是个原则,以对方的存在作为前提条件。《礼记》里的第一句话是“毋不敬”。我们中国人就有这么一个价值观,“与人为善、与邻为善”,所以我们今天谈礼,不要只谈外在的形式,怎么样鞠躬、怎么样作揖,那是其次的,这些不是礼之本,只是礼之末。礼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我们谈人文不谈礼的话,只谈大红灯笼、冰糖葫芦,这些是中国的思想文化的核心吗? 三、礼在当代社会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1.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精神文明的引领。 有人可能会讲,现在是工业文明,甚至是后工业时代,我们的“礼”,都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到现在太老旧了!应该把它淘汰了! 说老实话,把社会的发展分成阶段:或者按照生产工具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或者叫原始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等,都是人为的。实际上社会的发展就像一个人:儿童时代、少年时代、青年时代、成人时代,既有变化,他内部也有一以贯之的东西。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他还是这个人,他体内的一些人文的基因并没有起变化。比如我们讲的忠诚、诚实、勤劳等等美德。这个人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这些东西在身体里是永远不会变的。这些东西一旦丢掉,这个人就会出问题。我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一样,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人的这些基本的美德,这些人文基因,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社会的发展才是健康的。 现代社会,正如钱穆先生讲的,不要拿一种浅薄的进化观来看待问题。不要以为我们总站在时代的最高点,去俯视。有好多问题在历史上是永恒的,比如说义和利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实在今天也还是这样。工业时代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好处,极大满足了社会日益高涨的物质需要,人们尽情享受着舒适方便的生活,这是大家都能深切感受到的。但是工业文明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把社会变成了一部机器,把所有人都训练成附属于它的技术型工具。它营造了一个靠“智”和“力”争胜的舞台,把人们推上去竞技角逐。物质和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尺,让人们缴尽脑汁去占有它。 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人格和道德的培养,甚至失去了精神家园。人除了得到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些更快乐的事,除了得不到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痛苦的事。这就出一个问题:是人文精神去引导科学还是科学来引导人文精神?人类是有思想的动物,在物质发展的同时,也渴求精神生活的充盈。人类用自己智慧创造的工业文明如果反而毁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那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剧。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有精神的追求。比如做一个喝水用的陶罐,也要在上面画画,要漂亮,这就是精神的追求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追求是越来越强烈。精神的发展必须和物质发展要同步。假如我们在物质上无限发展,精神却没有追求,那么即使你在物质上是巨人也会成为精神上的侏儒,是畸形的,要出大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物质文明发展非常快,大家可能没有温饱问题。那么这个时候要追求什么?就是“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人文的东西来引领它,它将走向歧途。我们在报纸见过有关“斗富”的报道,一顿饭化几十万,眼睛都不眨,这实际是内心空虚的表现。那么怎么去引领?按照中国传统的办法就是用礼仪去教化他,让他走上健康的方向。过去我们曾经天真的以为,只要把市场经济建设好,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但经济起来后,一切似乎又都乱了:制假的贩假的都来了。于是又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把法制的建立起来,一切的一切都迎刃而解。可是法不责众啊,13亿人都和“法”逗心眼,不怕你有多少“法”。这个时候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你吐痰我抓你吐痰,你造假我抓你造假,而不去做一个最深层的工作,就是去提升他内心的道德,那么社会的问题就像割了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儿又一茬儿。没办法解决。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利用奥运会的机会提出礼仪这个问题,礼仪是文明人有德行人的标志,培养大家的荣辱感,培养大家的自尊,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2.礼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一个国家的根本实力有很多,比如军事,经济(外汇有多少),外交(多少国家邦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文化、历史、理念。在多年以前就有这样一种理论:文化领土论。认为未来世界,传统意义的领土概念实际将不存在。带之的领土概念是文化概念。文化达到多大范围,领土就有多大范围。过去列强用大炮占领土地,获取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今天达到这个目的不用打仗,他用文化把你笼罩了、征服了,这些东西你争先恐后给他送。 这里有几个例子。报纸上报道:日本借软实力提升形象。日本作为一个战略,认为现在用金钱、军事手段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已经很困难了。认为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用文化力量为中心,独创的传统的自然协调的人文力量赢得各国对它的信赖。现在日本“动漫游戏生鱼片一个都不能少”,树立了它的文化形象。 再看一个:韩流在中东登陆。现在《大长今》都打到中东去了。在那里加强文化外交,树立国民形象,赚取大笔外汇。其实《大长今》这个现象很多人,我叫它文化倒灌。唐朝我们的文化都传播出去——衣冠文物啊。我们的文化曾经改变了整个朝鲜,现在我们没有了人家有传回来了,反过来影响我们。我们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必须是个文化大国。我们有5000年文明,我们最有理由成为文化大国。我们要从文化的核心上,从文化的根上去做。 现在有孔子学院,孔子是干什么的,孔子是讲礼的。主张人和人相互尊重,我们是和谐社会,我们是和平崛起。现在西方有很多人说中国的发展方向不清楚。其实我们的民族从古代就是讲“和”的民族,怎么可能去侵略别人呢? 3.礼的缺失带来的问题。 过去我们一讲到礼,就讲是封建秩序。于是我们把礼统统打烂了,结果连起码的社会秩序也没有了。不管是骑自行车的,还是开汽车的,都互不相让。将来大家有钱买了飞机,在天上一定也会这么撞来撞去的(笑声)。 美国《新闻周刊》有一篇报道:《在中国开车危险又刺激》,其中说到,调查显示,车祸的总量中国占全世界的20%。中国每辆车发生车祸的比例是美国的16倍。在过去5年中,中国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是10万,中国在交通法虽然规定了礼貌驾驶,但和现实是有差距的。还有外国人评价中国是一个吐痰的王国。北京是吐痰的首都。我们清华新闻传播学院有位老师说,她每天上班走路10分钟的路程中,至少能看见10个人随地吐痰。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可怜的中国空姐》的报道说,从郑州到上海的一架飞机,本来90分钟就到了,可是客人带的行李多得摆在厕所前边。于是有人就开始嚷嚷:有的人说饿了,有的人说扰乱了我的商业计划,结果把空姐都弄哭了。空姐说,请纪好安全带,结果客人毫不理会。客舱里总是很吵,有的客人还大声唱歌。空姐说请你们安静下来,结果客人瞪着眼看着她。这就是我们现在缺少教养。还有在北京一个饭店的电梯里有一个告示牌。写的竟然是“请不要在电梯里大小便”。《参考消息》有一篇文章说:“德国人教中国人规矩地如厕”。我们五千年的礼仪之邦,已经沦落到要外国人教我们如厕的地步,真是令人伤感! 4.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 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后,不愁吃穿了要知道荣辱,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八荣八耻”的提出非常及时和重要。现在我们没有耻辱感,孟子讲“无耻之耻是耻也。”我们现在有不少“无耻之耻”这样的事。 比如在社区里提倡礼让,这是生活提高的表现。我觉得,道德文章不是挂在墙上的,是在生活中能看到的。比如在学校里,所有的同学在十字路口都下车谦让,我们就有希望了。 还有现在我们讲话不会用雅言,不会用敬语,见到人不知道怎么表达对他的尊重。中国的礼仪文明提倡对人用敬语雅言,这是我们文化的特色。比如过去的人叫自己的配偶作“内子”,我们现在还这么叫的吗?没有!要不就叫“我老婆”,显得非常粗俗。甚至有的人介绍自己的妻子会说“这是我夫人”。过去只有诸侯的配偶才称“夫人”,别人说是对你的抬举和尊称,你不能自己抬举自己。我想幸亏他妈妈不在,否则说“这是国母”了。(大笑声) 现在我们日常用的语言里很少有这种很雅言。其实都是中国话,但哪种语言让人感觉更好呢?礼仪是有专门的话语的,你不会就是你没上这个层次。我在清华开“中国古代文明礼仪”课,学生听了之后,方知自己语言贫乏、浅陋。比如和自己的配偶说“结褵”,有的人说我和我老婆结婚xx年,我也能听懂,不过这话才雅,有教养。我们经济上去了,可是人文素质上不去。 总之,我们要营造适合于人居的环境,除了山水之外,还要有一个人文环境。 5.最后一点是,中华民族要重塑自己的形象。 在经济上我们要吸引外资,投资环境好,他愿意来,来了后甚至不愿意走了。我们现在这个状况骗人,东莞骗人把外商都骗光了,后来他们痛定思痛,把外商有叫回来。刚才讲的都是中国形象不好,这个已经到了啼笑皆非的地步。 《环球时报》有报道说,欧盟对华开放旅游刚刚一个月,如何面对蜂拥而至的中国游客带来的问题: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好的卫生习惯等,将是法国社会面对的一个难题。这种形象怎么和人家交往?这损坏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民族的形象!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让全世界的人都尊重中国人,让大家都相信这是一个有5000年文化,是一个和谐社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传统礼仪与人文奥运 “人文”这个词,早在《周易》就出现了,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它的本意是指人们经过礼乐教化之后所呈现的面貌,称之为“文”。人经过教育之后可以出新,因此人文是可以日新的。但是,故宫、长城这些古迹,不可能日日新、月月新。 所以,2008年在我国举办的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这个口号非常重要。奥运会不是单纯的体育比赛,去多拿几块金牌,不只是说这里面商机有多少,我们去多赚几块钱,而是通过奥运会展现我们文化古国的风貌。 以前,日本、韩国在经济起飞阶段,很好地借助奥运会来展示自己的形象。2008年奥运会也给了我们一个充分展示我们国家尊严的机会。所以,人文奥运要真正做到人文,就要恢复我们传统礼乐文化中优秀的东西,让别人看到我们的精神面貌。如果人文奥运没有给别人留下这些印象,那么我们赚得钱再多、金牌拿得再多,也是得不偿失的,那么奥运会就是失败的。 历史上,礼乐文化做得最好的是周文王时期。《史记》上说,古代有两个国家叫虞和芮,他们为了争夺中间的一块土地,打得不可开交。有人提议,周文王最有道德,不妨去找他评理,结果进入周的国界,看到人人都很有礼貌,彼此谦让,农民种地的中间那块地谁都不种。之后,虞国和芮国的人都觉得非常惭愧:我们争得不可开交的东西,恰恰是人家认为耻辱的东西!于是,他们回去了,那块地谁都不要,所以把这块土地称为“间”,一直至今都这么叫。周文王不用出面,礼乐教化就达到了目的。这很值得我们今天深思。 现在我们有关部门非常担心,2008年奥运会期间外国运动员进场时,我们的观众会起哄。我们进门时,没有秩序地冲进去,踩得人仰马翻。甚至我们穿的衣服一塌糊涂,说话没礼貌,与外宾打交道不得体等等。 于是现在有的媒体一点一点地教给大家,教你怎么看羽毛球、怎么看排球等,用心良苦啊!其实,在我看来要抓住根本。我们中医讲整体,反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内病外治,下病上治,牙痛要在手上的合谷穴扎针灸,所以我们要治本不要治标。 在我们传统礼仪的许多方面都追求一个字,这就是“敬”字。这个字深入人心了,问题就解决了。你懂得敬了,懂得尊重人家,岁数大的我要敬,同辈人我要敬,儿童要爱护。这样的话,你还怎么可能去抢着进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怎么会去对外国运动员起哄?不去找我们内心里面缺失什么,而去一场一场地教怎么看比赛,老实讲你没这个精神头,观众也记不住。 此外,我们还要记住我们的体育精神。如果有外国记者采访我们,问中国古代有体育吗?你怎么回答?我看了一本书,讲奥林匹克的,说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只有希腊才能产生。其实,我们古代就有很多体育。在汉唐的时候,每次科举考试完了后要打马球,观众人山人海像潮水一样。尤其是考上的人必须要参加,你不能只会死读书。还有蹴鞠是国际足联承认的世界上最早的足球,宋代的高俅球踢得很好,当上了大官。中国还有有个乡射里,比射箭,秋天的时候一个乡里的老百姓农活忙完了,聚集一起,比射箭,和我们近代一模一样,规定了射道的长短,靶子的大小也专门有人量,这里面尤其了不起的是有中国体育精神。 西方强调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因为,西方人认为灵魂由上帝管,我们就管好自己的肌肉就行(笑声)。而我们中国人还要管好自己的灵魂。你光射得远有什么用,还要注重对道德培养,不要好勇斗狠,还要比身心和谐。怎么才能射得更直?内质要直,目标始终如一,气要下沉,用力精猛,发而不中,反求诸己,比赛开始要楫让,不管谁输谁赢,都要行礼。你看东亚的许多体育运动,都保留着这种习惯,这是君子之争,欧洲没有的。 而且,我们比赛比到最高境界的时候还要奏乐。像《诗经》的《小雅》、《大雅》奏乐一样,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讲君臣之道,那是讲夫妇之道,身心达到了内外和谐。箭是根据音乐的节奏而发出去的,恰到好处。所以,中国古代体育精神讲究全面发展。如果我们都能理解了这种精神,那么人家输了,我们怎么会嘘他呢?更不会去咬他的耳朵(笑声)。我们的比赛精神是很谦虚的,胜不骄败不馁。《诗经》里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情绪。 这种精神如果要是放在现在,一定会让外国人很吃惊,原来中国人不仅仅讲输赢,还追求内心的东西。 现在,许多女同志去机场穿拖鞋,但男的这么穿就不成。你要管这些东西就没有意思,还是要从根本上讲究礼仪,不要总是说办奥运会了我们要怎么怎么样。如果我们不办奥运会,这些礼仪我们还要不要讲呢?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借奥运会的机会,把一件本来早该做的事,把它做好。而且奥运会开完以后,好的传统礼仪一直往下传,我们的形象从此改变了,人文精神提升了,那么对我们民族发展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做秀。 五、怎样振兴中华礼仪之邦? 对此,我提几个建议: 1.礼要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 不要小看这个礼,移风易俗要靠礼。现在,我们的礼没有具体部门分管。其实在古代社会里都有礼部,有一个民族认同的礼,不管到哪里礼都是一样的,包括国家的外交礼、迎宾礼、国葬礼。孙中山逝世的时候,专门有一个治丧典礼委员会,这不是随随便便的,所以我主张要建立一个国民礼仪规范。你看,现在许多国家的人奏国歌的时候,把手放到胸前,我们可能不用这种西方的礼,但我们也要建立自己的礼仪规范,不但人人要遵守,人大常委会要立法,来强化我们的意识。 2.从少年儿童抓起 现在像四五十岁的人,如果要改变就不太容易,我们的礼仪修养是人生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从孩子抓起就比较容易,通过必修课要进入主流,不能只在体外循环,仅仅靠社会上一些自愿者来教,这必须有一套规范,如果对孩子进行这样的教育,慢慢地在孩子的身体里一以贯之,10年以后我们的面貌将为之一变。 3.我们的礼仪要保持民族特色、拒绝西化 过去我们把自己的礼否得太多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的礼是什么。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把西方的礼仪当作中国的传统礼仪在推广,后果不堪设想。一个民族文化的节日礼仪,是这个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它使别人一望而知,你是什么民族。现在我们的节日西化得非常严重。我看到一个材料,有关部门正在起草一个建议,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全部放双休假,要让老百姓有充足的时间来过自己的节日,来抵制洋节。但是,与此同时,由于理论上不清楚,我们现在用大量的西方礼仪来替代我们的传统礼仪,使我们的核心文化有被替代的可能,现在那些礼仪教材教你怎么涂眼影、怎么打领结、怎么拿刀拿叉,美其明约这就是2008年奥运会与国际接规,我觉得这简直是无知。自古以来,国内外都有一个通行的规则,入境问俗,你到哪个国家就要遵守这个国家的习惯,不要因为无知伤害了别人,外国人到中国人当然要尊重我们,我们中国人要拿筷子你就要拿筷子,我到外国去,也没有人给我们准备筷子,你到中国来就是要体会一下什么是东方文化,我们是有文化自尊的、文化主体的。结果现在媒体上教大家学西方礼仪,连卢森堡的礼仪都教了。那么,如果我们家里来了5个不同国家的客人,用谁的礼仪?当然是用中国的礼仪。我们现在就没有自尊,到这边来用别人的礼仪,到那里还是用别人的礼仪。那你这个国家还有没有文化?这个问题没有还被大家所认识,我现在非常担心,如果2008年奥运会举办之日,就是中国礼仪消亡之时,那就是一个悲剧了。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学友水上的月光整理、推荐、上传。来源新浪博客彭林博客。版权拥有人未联系上。本站刊发此资料目的是为了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实现大中华复兴。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请版权拥有人联系本站查询稿酬。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