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亚夫,一个有着三重身份的大人物。 他是功臣之子。他的老爹周勃,官至太尉,爵至绛侯。曾平定诸吕叛乱,夺回刘姓江山。没有周勃,刘恒根本成不了汉文帝,当然天下也就没汉景帝什么事了。 他是西汉名将。驻军细柳,军容严整,军纪严明,让“四不两直”的汉文帝吃了闭门羹。汉文帝非但没生气,还由衷赞叹“嗟乎,此真将军矣”。 他是平叛功臣。吴楚七国之乱声势浩大,席卷半壁。是他挺身而出,亲率大军,力挽狂澜,扫平叛军,帮助汉景帝坐稳了江山。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本事有功劳的“官二代”,竟然落得在监狱里绝食而死的下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重读司马迁笔下周亚夫之死的来龙去脉,唏嘘之余,又能给我们哪些启发呢? 周亚夫(?~前143年),沛郡丰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军事家,丞相,太尉周勃的次子。 汉文帝时,任河内守,封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任将军,驻军细柳营(今陕西咸阳西南),防备匈奴。治军严谨,迁中尉。文帝临死时嘱咐太子,如即有缓急,周亚夫可任将兵。及汉景帝即位,为车骑将军。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以太尉身份率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五年后,迁丞相。后因谏废栗太子刘荣等诸事触犯景帝,梁孝王又数言其短,致遭猜忌。后元元年(前143),其子被人告发盗买官器。因受牵连,召诣廷尉,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前期:光辉岁月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子。汉文帝后二年,袭父爵为绛侯。 开始,周亚夫做河内郡守,当时有个老妇人许负,以善于看面相著名。有次,周亚夫请她到自己的官府中,为自己看相。许负对他说:“您的命相比较尊贵,三年之后可以封侯,再过八年,就可以做丞相了,地位显贵了。但您再过九年,就会因饥饿而死的。” 周亚夫听了根本不信,他说:“我肯定不会被封侯的,因为我的哥哥已经继承了父亲的侯爵,即使他死了也会让侄子继承,排不到我。说我饿死也不可能,因为既然我尊贵了,又怎么会饿死呢?” 许负说她只是根据面相得出的结论,她还指着周亚夫的嘴角说:“您的嘴边缘有条竖直的纹到了嘴角,这是种饿死的面相。”周亚夫听了,惊讶不已。 事情也有凑巧的时候,过了三年,周亚夫的哥哥周胜之因杀人罪被剥夺了侯爵之位。文帝念周勃对汉朝建国立下战功,所以不愿意就此剥夺了周家的爵位,于是下令推选周勃儿子中最好的来继承爵位。大家一致推举了周亚夫,所以周亚夫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公元前158年(汉文帝二十二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为了警卫京师,文帝派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抵御守卫。宗正卿刘礼驻守在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守在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则守卫细柳。 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到三路军队里去犒劳慰问。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门,这两处都不用通报,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军营都主动放行。而且两地的主将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迎接时慌慌张张。送文帝走时也是亲率全军送到营寨门口。 文帝到了周亚夫的营寨,和先去的两处截然不同。前边开道的被拦在营寨之外,在告知皇帝要来慰问后,军门的守卫都尉却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诉文帝的随从:“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到了军中大帐前,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介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文帝听了,非常感动,欠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 劳军完毕,出了营门,文帝感慨地对惊讶的群臣说:“这才是真将军啊!那些霸上和棘门的军队,简直是儿戏一般。如果敌人来偷袭,恐怕他们的将军也要被俘虏了。可周亚夫怎么可能有机会被敌人偷袭呢?”好长时间里,文帝对周亚夫都赞叹不已。 一个月后,匈奴兵退去。文帝命三路军队撤兵,然后升周亚夫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权,负责京师的警卫。 后来,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文帝去世后,景帝让周亚夫做了车骑将军。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七国之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 景帝于是升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这时的叛乱军正在猛攻梁国,但周亚夫并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楚军素来剽悍,战斗力很强,如果正面决战,难以取胜。我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到了灞上时,遇到一位名叫赵涉的士人,赵涉建议周亚夫再往右绕道进军,以免半路受到叛军的袭击。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搜索之后果然抓获了伏兵。 此时的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今山东巨野),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但他却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叛军只好先来攻打周亚夫,但几次挑战,周亚夫都不出战。 一天晚上,营中突然发生混乱,嘈杂声连周亚夫的大帐里都能听见,但周亚夫始终躺在床上不动。一会儿,混乱自然就平息了。几天后,叛军大举进攻军营的东南,声势浩大,但周亚夫却让部下到西北去防御。结果在西北遇到叛军主力的进攻,由于有了准备,所以很快击退了叛军。 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叛军首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这次叛乱经三个月就很快平定了,战争结束后,大家这才纷纷称赞周亚夫的用兵之道。但梁王却因为周亚夫没有及时救援,和他结下了仇。七国之乱的平定,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期:败亡之路 平定七国之乱后,朝野上下,谁最欣赏周亚夫呢?当然是汉景帝。 周亚夫凭借战功,很快升任丞相。然而,他的败亡之路,从当丞相那天起,就开始了。 换句话说,一旦当了丞相,他就要跟皇帝直接打交道。伴君如伴虎,矛盾在所难免。 他遇到了六个很重要的事情。其中五个,是在丞相任上,而单独的一个,是在当大将军任上。可惜,他都没有妥善处理好。 先说当大将军时候的那个事情吧。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很快就席卷了东南半壁和山东一带。尤其是吴军,在吴王刘濞率领下,包围了梁国都城(位于今河南商丘)。 梁国是叛军进攻中原的拦路虎,梁王刘武又是窦太后的小儿子、汉景帝的弟弟。因此,吴军要想真的打进长安“清君侧”,一定要拿下梁国。 在刘武的经营下,梁国都城兵精粮足、城高池深,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但也架不住二十万叛军的四面围攻。 于是,求救信一封又一封,送进了长安。 窦太后偏爱小儿子,天天找汉景帝哭诉,要他派兵去救。 这时,汉景帝已经委任周亚夫为大将军,授予全国军队的指挥权。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不好直接干预,索性把球踢给周亚夫。周亚夫认为,贸然救援梁国,就意味着会跟士气正盛的叛军提前决战,恐难有胜算。 他的考虑,是把梁国作为棋子,吸引叛军顿兵坚城之下,而他的主力兵分两路,一路向北,解决山东的几个叛乱的小国,一路向南,秘密绕到吴军背后,切断其粮道。 这两项军事部署的落地,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梁王要当一两个月的棋子。 梁王刘武,曾在窦太后的支持下谋过皇储大位,但没有成功。 梁国被围,周亚夫断不敢也不可能把这个想法告诉梁王。梁王也断然不愿当棋子。 周亚夫也不敢把这个想法告诉窦太后,免得挨骂。 从战争全局考虑,他的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是利大于弊的,结局也是完美的。 梁国一直扛着,没有沦陷,汉军主力扫平了北方五国,切断了吴军粮道。吴军大乱,迅速崩盘。七国之乱三个月就被平定了。 从人际关系考虑,他这么做,即便打赢,也是得罪了窦太后和梁王刘武。 这场战争,改变了周亚夫的命运,不光是因功升任丞相,册封条侯,更因他只考虑业务,不考虑人事的风格,在朝中已经埋了梁子。 再说当丞相后的5件事情。 第一件事,太子存废。 汉景帝这辈子有两任皇后。第一任是薄皇后,是他的祖母薄太后安排的娘家人。这样的包办婚姻,汉景帝并不喜欢,但也没法拒绝。 于是,日子过得很别扭,薄皇后颇受冷遇,没有生娃。 这就意味着,汉景帝没有嫡长子。 从他当皇帝的那一刻起,他就在琢磨皇储问题。毕竟,秦始皇就没解决好接班人问题,引燃了秦朝灭亡的导火线。 秦亡殷鉴不远,他不得不有所顾忌。 汉景帝老婆众多,儿子也不少。年纪最大的儿子,是栗姬所生的刘荣。 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接班人传承规则,刘荣被立为皇太子。 然而,栗姬没能母以子贵,升格为皇后。 一方面,虽然薄太后已经去世,薄皇后没了靠山,但薄皇后毕竟还占着位子,且无过错,汉景帝暂时找不出废掉她的过硬理由。 另一方面,栗姬恃宠而骄,得罪了不少人。让汉景帝也不太满意,能不能立她做皇后,也就是当未来的皇太后,汉景帝还要观察观察。 观察的结论,是栗姬实在不懂事。 汉景帝的妈妈窦太后,生过二男一女。“二男”就是汉景帝刘启和梁孝王刘武,“一女”就是馆陶公主。 窦太后是个喜欢到处插手的盲人老太太,馆陶公主大概继承了这个特点,对权力的欲望很强烈。 于是,她想用婚姻纽带,给自己的未来铺路。 馆陶公主先是跟栗姬提出,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太子刘荣。 然而,栗姬目空一切,断然拒绝,让公主大人吃了个瘪。 梁子就这样结下了。 同样的诉求提给了王美人的儿子刘彘(汉景帝第十子)。 这个孩子表现得很乖巧,当即表示,如若能娶阿娇为妻,当建一金屋藏之。 陈阿娇后来真的做了汉武帝的皇后,但她犯了跟栗姬一样的错误,最终被废。 不但让“金屋藏娇”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还哄得大公主很开心。 两相对比,这差距就拉开了。于是,馆陶公主的天平,自然倒向了刘彘。 树敌太多,终将招致大祸。在馆陶公主的撺掇下,汉景帝动了杀心。 栗姬不但丢了性命,皇后梦碎,还害得全家被问斩。这一系列事件的连锁反应,就是刘荣的皇太子做不成了。 当汉景帝下决心废掉刘荣之际,丞相周亚夫站了出来。他表示,皇太子不能废,理由是“太子无过”。 很难说周亚夫已经提前站队到太子一边了,但他的表态至少秉持了一点:太子是国本,不能轻易废立,这是国家的政治准则。 他作为丞相,不但要自己带头讲规矩,还要规劝皇帝讲规矩,不能由着性子来。 然而,这番劝谏的效果适得其反。汉景帝是个敏于行而讷于言的皇帝。他经常嘴上不说,说干就干。想猜透他的心思并不容易。周亚夫是个军人,自然没这个脑子。 因此,此时此刻对他来说,最保险的选项莫过于不吭气,或者干脆说“皇上圣明”。 然而,他没有明哲保身,而是直言不讳,大讲规则。这让汉景帝很不爽,觉得周亚夫管得太宽了。 汉景帝既然要废太子,大概已经想好了取代刘荣的新太子人选。既然刘荣被废,那么他绝不允许再有支持刘荣的人,出现在重臣的行列里,否则对新太子就很不利。 周亚夫完全没有读懂汉景帝的心思。君臣之间有了芥蒂。 周亚夫抗议无效。汉景帝将刘荣贬为临江王。 后来,刘荣因扩建王宫侵占了祖庙的土地,被人告发,逮京问罪。他想见父皇申诉而无门,只好在狱中写下绝笔书,上吊自杀。 第二件事,外戚封侯。 栗姬的“嘚瑟”,馆陶公主的撺掇,最后的受益者是刘彘。新太子就是他。 后来,刘彘改名刘彻。 没错,他就是未来的汉武帝。 母以子贵,刘彘的生母王美人,顺势升格为汉景帝的第二任皇后。 而那位可怜的薄皇后,不得不腾出位子,在凄冷的偏宫里聊度残生。 窦太后对刘彘和王皇后都很欣赏,想起当年自己的哥哥就没有封侯,留下遗憾,便提议加封王皇后的兄长王信为侯。 汉景帝很鸡贼,他没有马上表态,而是把球踢给了大臣们,让丞相周亚夫拿主意。 周亚夫的表态,再次展现了他的耿直个性和讲原则、讲规则的思维习惯。 他说,封爵位这事,高皇帝(刘邦)是定过规矩的,“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如今,王信虽然贵为外戚,但没有功劳,完全不具备封侯的资格啊! 这番表态,一下子把大家的嘴都给堵上了。规矩就是这么个规矩。 不过,周亚夫只负责堵路,不负责指路。 情况明摆的,窦太后要加封,汉景帝不愿承担坏规矩的名声,才把皮球踢给丞相。 如果丞相不想承担违规的责任,又不想得罪窦太后和汉景帝,那么最好的选项,就是给皇帝出主意想办法,既不破坏规则,又能让王信很快的封侯。 比如就给王信创造个立(军)功的机会,或者从他以往的表现中,找出一条能算得上功劳的事,让他够得上封侯的资格,让他封侯的理由更充分。这可能才是个多赢的局面。 遗憾的是,周亚夫的脑子一根筋,他想不到这些。 第三件事,招降匈奴。 从汉高祖时期的“白登之围”起,西汉和匈奴之间,就是大战没有,小战不断。西汉国力尚弱,只能以奉行“和亲”政策,以“公主”和嫁妆换和平。西汉忍了五十多年。 在这期间,屡有汉朝的诸侯王、地方官投靠匈奴,甚至还有个名叫中行说的宦官,不但投靠了匈奴,还给人家当狗头军师,帮着匈奴骑兵打汉朝。 汉文帝时期,宦官中行说因被强迫指定作为和亲公主的陪嫁品,索性投靠了匈奴,深受单于宠信。 就这么一直忍到了汉景帝时期,西汉方面终于“翻身”了:居然有五个匈奴部落的首领,主动向汉朝投降。 汉景帝觉得,应该把这件事搞大,给匈奴其他部落做示范,鼓励他们也来投降汉朝,这样可以瓦解匈奴的军心士气。于是,他考虑给这五个投降过来的匈奴部落首领封侯。 就在这时,周亚夫再次站了出来,又是阻拦。 他认为,这五个人都是背主求荣之人。他们背弃了自己的主子匈奴单于,扭过头来投降汉朝,这样无节操无底线的人,怎能给他们封侯呢?陛下一旦给他们封侯,还怎么鼓励大臣们保持忠诚的节操呢? 在封侯问题上,周亚夫考虑的,还是规则,而且是政治规则。在任何时空环境里,忠诚都是第一位的政治。 从这个意义上说,周亚夫的理由站得住脚,导向没啥问题。 问题就在于,汉景帝这次并没有征求他的意见,是他自己站出来阻拦的。更重要的是,他又一次没读懂汉景帝的心思。 汉景帝考虑的,是变通,是拉拢,是示范。封侯算是一种“统战”方法。周亚夫跟汉景帝没在同一个频道上。 这次,汉景帝有点不高兴了,直接拒绝了周亚夫的意见,说这意见太迂腐了。这五个人终究还是封了侯。 周亚夫一看,皇帝不听自己的了,自感很郁闷很失落。过了几天,他就称病辞任,回家养老去了。 汉景帝很清楚,周亚夫这是负气出走,明显是在撂挑子。任何领导,对于下属,特别是骨干下属,遇到不愉快的事就耍大牌、撂挑子的做法,都会很反感。汉景帝也不例外。 第四件事,皇帝宴会。 周亚夫虽然托病居家,但毕竟在朝中和军中经营多年,树大根深。 忠于现任皇帝汉景帝,应该是没啥问题,但论脾气秉性,能不能做到忠于新太子刘彘,汉景帝大概是心里没底。 他想看看“病”过一次的周亚夫,是不是脾气收敛了点,是不是变得圆滑一些了。于是,他邀请周亚夫参加一场大型宴会。 周亚夫再有“病”,也不敢有违皇命,只能应邀出席。 周亚夫觉得,皇帝能邀请自己出席宴会,大概有缓和君臣关系的意味吧。毕竟,自己好歹也是社稷之臣,顶着条侯的爵位,以前还有过大功劳。 他憧憬着能够上演君臣和好的佳话。 宴会上确实给周亚夫安排了席位,位次也还不错。桌案上摆着一大块肉。不过,桌案上没有摆餐具(筷子和刀子)。 准确地说,是只有他的桌案没摆餐具。 周亚夫以为,是宴会服务人员工作疏忽,忘记给他摆餐具了,便招呼服务人员赶紧摆上。 可是,没有一个服务人员搭理他。 这下子,周亚夫有点不高兴了。他刚要发作,只见汉景帝笑嘻嘻地发话了:“此非不足君所乎?” 汉景帝目睹了这一切。准确地说,这个场景就是他给周亚夫出的一道考试题,带有侮辱性,但并非没有破解之道。 然而,看到周亚夫依旧是直来直去地姿态,端着丞相、大将军的架子,他哂然一笑:“这还满足不了你吗?” 一语双关啊! 汉景帝的潜台词:你的一切都是朕给的。你得到的已经够多了,还不满足吗?还想怎样啊? 这个时候,周亚夫似乎才意识到,这是汉景帝给他下的套。他赶紧起身,跪倒磕头,向汉景帝谢罪。 如果到此为止,周亚夫的表现大概还能给个60分(满分100分的话)。 然而,当汉景帝说了句“起”之后,周亚夫马上站了起来,头也不回,拂袖而去。根本不等汉景帝再说话,也不再跟汉景帝有任何争辩了。 可以想象,周亚夫的脸上写满了羞愤。但这是彻彻底底的0分表现啊! 望着周亚夫离开宴会的背影,汉景帝长叹一声:“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皇帝一句话,周亚夫已经“社会性死亡”了。 第五件事,蒙冤入狱。 一场充满期待的宴会,给周亚夫带来的,只有羞辱。或许他感受到了汉景帝的“阴”,感受到了汉景帝的“小”。 或许他秒懂:难怪汉景帝当年当太子的时候下棋,会为了悔棋的事,跟吴王世子大打出手,甚至一锤把人家砸死。这样的心眼,真的够小。 汉景帝在朝堂上长叹一声,周亚夫在朝堂外也长叹一声。君臣之间的裂痕,没机会修复了。 周亚夫可能想到了死。他老了许多,须发皆白。 他的儿子周阳目睹了这一切,很心疼,就偷偷买了五百副铠甲和盾牌,准备在周亚夫去世以后,给老爹当陪葬品。 毕竟,老爹生前指挥千军万马,死后有这些盔甲盾牌作伴,也算是来生继续当将军吧。 问题在于,铠甲和盾牌是武器,国家禁止个人买卖。周阳做这个事,本身就是违法的。 当然,当时的王公贵族里,违法的案例并不少见。大家只是偷偷摸摸,心照不宣。这种事,谁都不讲,没有浮出水面公开化,就啥事没有。 事情坏就坏在有人举报上了。 连周阳自己都没想到,举报者居然是一帮佣工! 这些铠甲和盾牌,分量不轻。要想从产地运回京城,那是要雇人花功夫的。雇人就得给钱。周阳催的紧,给的打造和运输的期限很短,非但没给加钱,就连原先该给工钱,也拖欠着,想运到京城以后一并给。 这就有点既不给加班费,又“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意思了。 人家佣工干这种重活,本来就不情愿,只想挣点钱养家糊口,而且想早点拿到工钱和加班费。一看周阳这么抠门,这么死性,大家就不干了,怨声载道,吐槽不断。 有人就把吐槽变成了举报。一怒之下,向官府告发了周阳,给他扣上了私自购买违禁品的罪名。 这个罪名倒也恰如其分,但佣工们还添油加醋,说周阳买这些铠甲盾牌,是为了谋反。 周亚夫父子谋反?汉景帝说啥也不信。 不过,他还是派人去追查这件事。追查的对象是周阳,但办案人员调查取证,肯定要询问当爹的周亚夫。 可是,周亚夫根本不知道周阳做的这些事,面对询问,不知从何答起。那股直来直去的劲头又上来了,索性拒绝回答。 办案人员只好向汉景帝如实禀报,说周亚夫拒绝接受调查。 这回,汉景帝真的怒了,就把周亚夫交给了廷尉,下到监狱里好好调查了。 此前只是当个证人,现在是要挨整了。 此前只是居家赋闲的条侯,现在居然沦为阶下囚了。 与指挥千军万马相比,阶下囚的落差着实太大。如此大的落差,周亚夫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 廷尉问他:“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 大概是调查了许久,周亚夫也弄明白怎么回事了,就回答说:“儿子买的都是陪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 廷尉或许早就嗅出了汉景帝的意图,就放出一句风凉话:“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 言语之间,满是讥讽。 周亚夫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被廷尉如此羞辱,忍无可忍,索性在监狱里一言不发,不吃东西。 绝食五日,吐血身亡。 堂堂功臣宿将,堂堂正人君子,周亚夫落得如此结局。 其实,他认个怂,再耗三年,汉景帝就驾崩了。新皇帝(汉武帝刘彻)一旦上台,必然大赦天下,周亚夫兴许还有活路,没准时来运转,能被汉武帝重新起用。 但是,周亚夫坚持原则,刚正不阿,直来直去,是个人物。 曾国藩对他评价很高:“周亚夫刚正之气,已开后世言气节者之风...不救梁王之急,不肯候王信,不肯王匈奴六人,皆秉刚气而持正论,无所瞻顾,无所屈挠。” 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周亚夫长于军事,却短于政治。在皇帝面前,刚直有余,强势有余,缺乏能屈能伸的气质,让汉景帝认为他更像是难以驾驭的刺头。 汉景帝羞辱他、除掉他,只是担心年轻的太子刘彘,未来一旦登基,驾驭不了这位大功臣。他要替刘彘把荆棘棒上的刺都摘掉。 论处世之道,周亚夫比乃父周勃还是嫩了点。 汉文帝时期,周勃也是大功臣,却遭人诬陷,被捕入狱。他没有摆功臣的架子,也没有硬要争辩,而是赶紧花重金贿赂狱吏,毁家纾难,最终逃出生天。 周勃没有把这种官场自保术传授给周亚夫。 或许是,周亚夫不屑于像周勃那样低三下四,更不愿意为了当奴才而无视规则、气节和是非曲直。 汉武王朝里的有一个丞相卫绾。这个出身车夫(领导专车司机)的伙计,逆袭上位而又全身而退的秘诀,就两个字:忠诚。能力一般,但足忠君,绝不挑战皇帝,也绝不向皇帝展示自己的原则和个性。你可以说他有奴性,但在君主专制时代,伴君如伴虎,这种低调的忠诚,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 卫绾的本事,周亚夫也学不来。 (此资料由学友野风推荐上传。核心内容资料来自百度号美丽的世界啊以及网络信息,核心资料原题《西汉名将周亚夫之死》,作者美丽的世界啊。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创作不易,感谢原作者的创作。成功修养读书会刊发此资料目的是为了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实现大中华复兴。此资料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成功修养读书会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成功修养读书会为全免费的公益性学习平台,所有学习资料均实行零稿费。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跟我们联系。我们接到通知或申诉后即删除此资料,以免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