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一、笔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 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二、墨 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古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三、纸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四、砚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 最著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砚台的讲究是:质细地腻、润泽净纯、晶莹平滑、纹理色秀、易发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带,有的有星,大约产于有山近水之地为佳。如端砚之出于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虽同出一地,其石质也有所不同,如有青花、天青者、蕉叶白、鱼脑冻、冰纹金星、罗纹、眉子、红丝、燕子、紫金石、龟石、等。石佳还须工精,砚台的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门艺术,从取石、就料、开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运其匠心。有的精品砚已不实用,以其名贵只能作古董观赏、珍藏,而舍不得濡水发墨了。砚的名贵,有以石质贵者,有以制作贵者,有以名人用而贵者等等。 关于笔 玉管。“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隋·薛道衡《初学记·咏苔纸》) 翠管。“玉窗抛翠管,清袖掩银鸾。”(唐·李远《观廉女真葬》) 银管。“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元·袁桷《薛涛笺》) 象管。“象管细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宋·米芾《寄薛郎中绍彭》) 筠管。“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唐·韩偓《安贫》) 斑管。“轻轻斑管书心事,细摺银笺写恨词。”(元·白仁甫《阳春曲题情》) 毫管。“云涛触风望,毫管和烟搦。聊记梦中游,留之问禅客。”(唐·陆龟蒙《纪梦游甘露寺》) 寸管。“本经史而为词章,盍展长才与寸管。”(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 毫。“夜开金钥诏辞臣,对御抽毫草帝纶。”。(宋·王安石《题中书壁》) 紫毫。“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唐·白居易《紫毫笔》) 兔毫。“会得窥成绩,幽窗染兔毫。”。(唐·罗隐《寄虔州薛大人》) 柔毫。“忆挈柔毫就石渠,春风花药袭襟裾。”。(清·姚鼐《过程雨门墓下作》) 弱毫。“物新唯人旧,弱毫多所宜。”(晋·陶渊明《答庞参军》) 秋毫。“转腕摧峰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唐·朱逵《怀素草书歌》) 寸毫。“文兮乏寸毫,武也无尺铁。平生所韬蓄,到死不开豁。”(唐·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 霜毫。“霜毫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银毫。“挥洒银毫,旧句他知道。”(清·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 中山毫。“隐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唐·李白《殷十一赠栗冈砚》) 玉兔毫。“锋芒妙夺金鸣距,纤利精分玉兔毫。”(五代·齐己《寄黄晖处士》) 秋兔毫。“莫嫌文史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宋·黄庭坚《刘晖叔洮河绿石砚》) 毫锥。“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毫颖。“试卷波澜入毫颖,莫教欧九识刘几。”(金·周昂《送李天英下第》) 翰。“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宋·王安石《送董伯懿归吉州》) 毫翰。“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唐·孟浩然《洗然弟竹亭》) 柔翰。“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西晋·左思《咏史》) 弱翰。“岂无弱翰,才不克赡。”(晋·陆云《答大将军祭酒顾令文》) 寸翰。“骋我迳寸翰,流藻重华芳。”(魏·曹植《薤露行》) 毛颖。“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金·庞铸《冬夜直宿省中》) 霜兔。“自矜霜兔健,安有鲁鱼乖。”(元·倪瓒《画竹寄张天民》) 栗尾。“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 鸡距。“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韬。”。(宋·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 诸毛。“又论诸毛功,劈水看蛟螭。”(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毛锥。“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宋·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 退锋郎。“秃友退锋郎,功成鬓发伤。”(清·陶谷《清异录·文用》) 关于墨 玄圭。“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宋·杨万里《春兴》) 玄玉。“玄玉初成敢轻用,万里豹囊曾入贡。”(明·高启《赠卖墨陶叟》) 玄珠。“万灶玄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金·元好问《赋南中杨生玉泉墨》) 陈玄。“赖石陈玄典籍传,肯教边腹擅便便。”(宋·庄季裕《鸡肋篇》) 乌丸。“秦郎百好居第一,乌丸如漆姿如石。”(宋·陈师道《古墨行》) 乌玉玦。“近者唐夫子,速致乌玉玦。”(宋·苏轼《孙莘老寄墨》) 松烟。“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松烟。”(宋·黄庭坚《答王道济寺正观许道宁山水图》 松液。“要与陶泓作佳传,老磨松液写《黄庭》”(元·宋无《端石砚》) 松煤。“山中老僧忧石泐,印之以纸磨松煤”(宋·欧阳修《石篆》) 松腴。“苍鼠奋须饮松腴,剡藤玉版开雪肌。”(宋·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 麝煤。“蜀纸麝煤添笔媚,越瓯犀液发茶香。”(唐·韩偓《横塘》) 珍煤。“贵价市珍煤,风前试寒泓。”(宋·文同《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 灶煤。“瓦池研灶煤,苇管书柿叶。”(宋·苏轼《孙莘老寄墨》) 书煤。“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唐·薛涛《四友赞》) 黑蛟。“绿蚁滟樽芳酝热,黑蛟落纸草书颠。”(宋·陆游《醉书山亭壁》) 翠饼。“何以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云笏。”(宋·苏轼《赠潘谷》 龙宾。“龙宾十二吾何用,不意龙文入吾手。”(元·泰不华《桐花烟为吴国良赋》 关于纸 楮。“若入富天巧,春色入毫楮。”(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楮生。“楮生毛颖贺得友,坐令几案增光辉。”(元·许有壬《李惟中学士自西台侍御召入以未央宫瓦砚为祝》 楮先生。“孤寂惟寻曲道士,一寒仍赖楮先生。”(宋·陆游《日饮酒对梅花醉则拥纸衾熟睡》 玉楮。“云母光笼玉楮温,得来原自剡溪濆。”(元·陈端《以剡溪赠待诏》) 玉鸾纹。“吴笺新制玉鸾纹,冲雨殷勤寄荜门。”(元·陈基《无题》) 云肪。“象管细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宋·米芾《寄薛郎中绍彭》) 云蓝。“道士有神传火枣,故人无字入云蓝。”(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一) 剡藤。“苍鼠奋须饮松腴,剡藤玉版开雪肌。”(宋·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 溪藤。“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 剡溪藤。“我有剡溪藤一副,无人重写妙莲花。”(清·金人瑞《题邵僧弥画》) 麦光。“麦光铺几净无瑕,入夜青灯照眼花。”(宋·苏轼《和人求笔迹》) 关于砚 砚台。“夕阳照个新叶红,似要题诗落烟台。”(唐·司空图《偶诗五首》其一) 砚瓦。“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元·乔吉《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 砚田。“以文为业砚为田。”( 宋·戴复古《寄王溪林逢吉》) 石田。“药里但随庭草积,学徒应供石田荒。”(清·方文《病中寄邓柬之》) 石友。“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宋·王炎《题童寿卿博雅堂》) 石泓。“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宋·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 寒泓。“贵价市珍煤,风前试寒泓。”(宋·文同《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 陶泓。“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金·庞铸《冬夜直宿省中》) 龙尾。“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宋·苏轼《龙尾砚歌》) 墨海。“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宋·程俱《谢人惠砚》 黑白月。“萋萋兮雾毂石,,宛宛兮黑白月。”(宋·苏轼《龙尾石月砚铭》) 其它文房用具。在古代的文房书斋中,除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文具外,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们也是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通常较为常见的有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 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 诗筒: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笔筒: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塔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 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细镶嵌。 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匣:又称砚盒,安置砚台之用。以紫擅、乌木、豆瓣摘及漆制者为佳。 印章:用于钤在书法,绘画作品上,有名号章、闲章等,多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铜、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称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为瓷。 (此资料由网友铁观音整理、推荐自网络。免责声明:此资料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此资料版权拥有者不同意此资料共建供中国人提高修养,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