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 >> 热门信息 >> 健康 >> 正文
人均年挂8吊瓶 七成“大炮打蚊子”
文章来源:39健康  作者:admin  编辑:admin

  ●去年中国用了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

  ●中国每年因药物的不良反应死亡的人数高达20万,其中大部分和输液有关

  ●“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才是临床合理用药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近日披露了一个惊人数据,去年一年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几天前,广州刚刚经历了4℃的低温天气,感冒、发烧、腹泻的病人一下子多了起来。走进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的中心输液室,里面几乎找不到空位,高高低低竖立着的输液架让人仿佛走进了“吊瓶森林”。

  “每个中国人每年输液8瓶,这个数字确实惊人。”该院呼吸内科主任魏立平说,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在门诊进行的输液是没有必要,同时也是不恰当的。“没必要的起码占了七成,把输液作为对付常见病的做法,无异于‘大炮打蚊子’。”

  不仅如此,中国人之所以如此“迷信”输液,是因为不知道输液的风险,“过敏、休克、窒息……这些问题在输液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并不主张病人在门诊输液,因为很多输液反应在门诊是处理不了的。”而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死亡的高达20万人,其中大部分和输液有关。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朱敏教授、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魏立平

  输液好得快 纯粹是误解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国70%的输液都是无用的。“尤其是门诊的输液。”据了解,在西方一些国家,医生一般都不会轻易给患者输液,因为输液是“最后的给药方式”。魏立平指出,对于胃肠功能差,口服药物无法吸收的病人,有输液的需要;而感染严重的病人,输液通过静脉给药,生物利用率高,见效快,也适宜采用输液的治疗方法。还有休克等危重病人,需要尽快纠正,也应该输液。除此以外,仅仅因为一些常见病就输液,往往是没有必要,甚至是有害的。

  作为医生,其实我们也不想随便给病人输液,可现在却有不少病人自己要求输液,理由是“输液见效快”。但魏立平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之所以有些病人得了感冒发烧,光靠吃口服药不见效,每次都得靠输液“收尾”,那其实是因为他们之前曾频繁输液,已经造成耐药性,因此一生病就不得不输液,否则病情无法好转,长此以往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

  输液风险

  每年夺命10万

  多数病人未获告知

  事实上,输液的风险远高于打针、吃药。接受采访的专家们均指出,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胃肠道等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更快、更严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的《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剂型分布以注射剂为主,占79.16%。而主要的注射方式就是静脉滴注(输液)。另外,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另有数据显示,每年我国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大部分与输液有关。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输液患者根本不了解输液的风险。“输液,不就和打针差不多嘛,很安全的嘛。”正在医院打着吊瓶的刘伯说。“给你开输液处方时医生有告诉你输液有哪些风险吗?”记者问。刘伯挠挠脑袋,摇头说:“好像没有。”

  “作为医生,确实有义务将输液风险告知患者,可现实中却很难做得到,因为门诊医生太忙,根本没工夫逐个向病人解释。”魏立平说,其实大多数医生是不主张在门诊给患者输液。“我有一个在中山二院当呼吸科医生的同学,他的原则就是要输液就得住院。当然,他这种做法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因为严格来说,输液是一种有创的治疗,输液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致命的反应,因此应该有医护人员定期巡视,并且在出现反应的时候及时做出处理。但这在门诊输液中心就很难做到。因此,住院的话对病人的安全更有保障。”

  还有一种情况是,病人一来就向医生提要求:“我明天急着出差,给我吊针吧。”医生本来想拒绝,但想想万一不给病人开,病人的病情加重或出什么意外,最后还得找自己算账,而且不给开还要做一番关于“输液风险”的宣教来说服病人,再看看后面还等着一堆病人,最后的结局往往是:算啦,你要吊针就给你吊好啦。

  感冒发烧 输液完全没必要

  在众多输液的病人中,感冒发烧患者占了大多数。“很多人迷信‘吊了针病就能好得快’,这绝对是一种误区。”魏立平说,感冒可以由病毒引起,也可以由细菌感染引起,如果是前者,吊一瓶抗生素根本就没有用。至于发烧,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自己捂身汗、多喝点水都能退烧,而如果说补液能补充身体丢失的液体,那其实效果只不过和多喝水差不多。

  另外在呼吸科里最常见的肺炎,感染不算严重的也可通过口服药物治疗。至于需要输液的患者,应根据年龄、病情来分别对待。而且肺炎的输液应该住院进行。还有慢阻肺病人,即使是急性发作,如果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也不必输液。还有结核感染,大部分病人也只需接受口服药物治疗。

  腹泻没脱水

  不要乱输液

  除了呼吸道感染,胃肠型感冒和急性肠胃炎是一般人较常遇到的消化系统疾病,因容易引起腹泻、呕吐,很多人想好得快,第一反应也是“赶紧到医院输液”。

  “并不是所有腹泻的患者都严重脱水,很多一到医院就要求输液的患者其实通过口服补液完全没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朱敏教授介绍说,一般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6至7成,脱水超过体内水分的10%左右时才需考虑输液。但如果只是一天排几次稀便,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喝点加盐或加糖的米汤来纠正轻微的脱水症状,完全可以不输液。

  吊针防血栓

  风险大于疗效

  而最让医生们难以理解的是,如今还有很多人把输液当成了“保健品”。每年进入秋冬,不少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他们病情稳定,但却要求医生给吊瓶“丹参,川芎嗪”或是蝮蛇抗栓酶等药物,理由是可以降血脂、溶血栓、防中风等。另外,也有一些工作、生活节奏紧张、压力大的青壮年平时也会主动要求输多肽营养液、氨基酸甚至是血浆白蛋白来“补充营养”、保持体力。

  “我认为这种所谓的‘保健性输液’非但没有必要,甚至还可能增加致病风险。”朱敏说,所谓输液可以补充体内水分,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避免中风,其实这种降低也是一过性的,几个小时后输液补充的水分就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且到目前为止,这种定期吊瓶,预防犯病的办法,还没有得到科学的、严谨的、大规模的临床验证。”魏立平说。

  对于输血制品当营养补充的人来说,这类制品采集时虽然都有常规的安全检测,但有些病毒感染在“窗口期”是查不出来,万一进入体内才发现,那就得不偿失了。

  输液风险话你知:

  “输液有什么风险,真的应该做一次全民普及的健康教育。”魏立平说,这样的宣教,单靠医生力量太薄弱了,应该作为卫生常识,从学生就开始普及。

  总的来说,输液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增加感染机会:静脉输液的过程中,由于一次性输液器的质量并非十全十美,操作不规范或消毒不严格,增加了细菌、病毒侵入人体的机会。皮肤化脓感染、静脉炎、传染性乙型肝炎等都可能因输液不当而发生。

  影响体液平衡:通常在不失水或轻度失水的情况下,人体有很好的代偿调节功能。过度不适宜的输液,反而会破坏细胞内外液体的平衡。再者,输入的液体中含有的钠、钾等成分,也破坏了体内电解质的稳定,干扰了人体的内环境。

  导致微粒栓塞:目前除英国和澳大利亚外,其他国家均未对粒径10微米以下微粒做出限量规定,而人体最小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10微米,因此药液中的较大微粒可直接造成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导致水肿和炎症。较小的微粒可能被吞噬细胞吞食,导致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国外学者在尸检中发现,用过40升输液的患者肺标本中有5000个肉芽肿。国内有人报道,长期接受静脉输液的病人可出现肺张力过度及呼吸衰竭。药液微粒的潜在危害不可轻视。

  诱发心力衰竭:心脑血管病患者多数是老年人,还常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气等疾病。加上老年人调节适应能力降低,一旦吊瓶输入较多液体,由于血容量的急剧增加,很容易造成急性肺水肿,引发心力衰竭。

  引起输液反应:由于液体中致热原的存在,可能会出现发热、畏寒、战栗等输液反应,严重的导致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及无法预测的危险,抢救不及时,很容易造成死亡。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