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2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授课老师——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教学实验与案例开发中心执行主任王石泉,给领导干部、老板们讲过无数次课,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定于上午9点开课的“企业发展与媒体关系”课堂上,时针指过了9点,教室里却只来了一个学生。他问班级负责人:要不,我们不上了?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基业长青——企业接班人高级培养计划”第二期的一次培训,这个计划专门针对民营企业“富二代”,国内学习费用为13.8万元人民币。学生大多是“80后”甚至“90后”,在为期一年半的学习中,包括各类理论学习、实战演练和游学培训,以培养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和继承家业的能力。
前一天晚上,负责人刚刚给班上15名学生通了电话确定出席,他们无一例外答应下来。然而,早上再打电话时,有人说来,有人说已经在路上,但就是不见人。
9点多,班里稀稀拉拉来了三四个人,课照常上。到中午,又有1名学生因故离开。下午的情景模拟课,只剩下3个人,其中还包括一位母亲,代替不愿来上课的16岁儿子前来。于是,原定有21人参加,模拟两场新闻发布会、1场主题演讲、4场专栏访谈,每个学生都被分配了角色和任务的模拟课,由于人太少,计划得满满当当的议题和方案只能草草了事,甚至用辅导老师填充本应由学生扮演的角色。
事实上,这次模拟课,本是因为一次饭桌上学生们自己主动要求而增设的,也是此次3天集中培训中,额外增加的一天课程。为满足他们的要求,包括项目中心副主任吴萍在内的老师们多费了不少心血,人均也几乎多出了8000元费用。没想到,学生们还是放了老师鸽子。
班主任吴萍刚刚接手这个班级,就遭遇下马威。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今年5月,学校组织学员去北京游学3天,到了北京,也有不少学员旷课。前一年带班的老师告诉她,也出现过这种情况。
不久前,还发生了一起意外——原定从外地前来授课的老师,半夜12点因航班延误无法抵达上海。吴萍只好彻夜通过各个渠道联系其他老师上课。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本来就不多的几个学生抗议为什么不跟他们商量就擅自换老师,并拒绝听课。
吴萍觉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富二代”们把这个培训班看成完全的商品,认为既然我出了钱,你们就要为我们服务好,我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
“有些孩子不是来学习的,而是来整合资源、拓宽人脉、得到认同的。”另一名辅导老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产业创意研究所所长助理戴明朝说,有的学生目的并不是听课,而是多认识人,接触一些大腕级的授课教师。他认为,这并非完全不对,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对“富二代”们来说不是好事。
在吴萍眼里,这些“二代”同她所接触的“一代”企业家有很大的距离。之前带总裁班时,也出现过类似的紧急更换老师的情况,班里的学生虽然都是老板、总裁,都马上表示理解。
平时,大家也无不守时守信。一次简单的班会,也会从外地赶来,无一人缺席。有的学生应酬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下大雨,仍会准时出现在课堂。有一次她生病时,班里六七名学生带着鲜花、水果去看望她,令她颇为感动。
“成功真的不是随随便便的,人生太客观了,踏踏实实做事才能成功。”吴萍直言,带总裁班时,常常被“一代”企业家身上的品质所感动、震撼。
吴萍认为,这些“富二代”们应该好好学习父辈身上的企业家精神。受教育就要受敲打,企业交给你后,会遇到更多、更困难、更复杂的事情,他们必须学习“一代”企业家的气量和胸怀,否则以后也没法经营企业。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学友宁静的秋水整理、推荐、上传。来源于中国青年报,原题《老师眼中的“富二代”:把教育看成商品》。版权拥有人未联系上。本站刊发此资料目的是为了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实现大中华复兴。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请版权拥有人联系本站查询稿酬。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