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网络 作者:赵炎 编辑:admin |
美国《时代》周刊把中国青年作家韩寒列为2010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候选人,的确让国人欣喜,但高兴归高兴,对西方媒体还是应该保持一份清醒,别上了人家的当。此次韩寒上榜,《时代》的理由仅仅是“这位27岁的年轻作家在出版以自己的中学辍学经历为背景的第一本小说后一炮而红,成为中国最畅销的作家之一”,这个理由显然不够分量,有避实就虚之嫌。韩寒的“全球影响力”应着眼于他的“公民韩寒”和“意见领袖”这两个身份上,这是常识,《时代》周刊不可能不知道,却王顾左右而言他,其险恶用心就昭然若揭了。 韩寒是文化英雄,是中国部分民众的骄傲,但我不希望由《时代》周刊这样的西方主流媒体来塑造。韩寒是有“中学辍学”的经历,韩寒的作品受到民众的喜爱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只能说明现在的课堂教学不适合韩寒或者韩寒具有较高的天赋,并不代表我们的文化教育真的到了一无是处的时候了。可是,这个事实却成了《时代》“影响全球”的评选理由,让人不能理解。按照《时代》的逻辑,凭“辍学经历为背景的小说一炮而红”就可以“影响全球”,那还要正规教育干什么?《时代》如此鼓吹“辍学”,不外乎有两个目的,一是攻击我国的现行教育体系,二是鼓励正在接受系统教育的一代人效法韩寒的“辍学”,这个用心不可谓不险恶。 《时代》塑造韩寒,我们欢迎,也由衷地感到高兴,但不希望它别有用心。著名评论家王晓渔先生说:“今日中国,最为稀缺的不是作家也不是意见领袖,而是公民。”这个“公民”肯定不是单纯法律意义上的公民,而应该是指哪些有主观意识和具体实践的公民。韩寒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就坦承“自己只是作为一个公民对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公民韩寒”遂成该期杂志的封面标题。“公民韩寒”的影响力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进步,凸显了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自信,而这些正是我们近来和未来社会的中坚。《时代》周刊对此“影响”视而不见,莫非是想淡化我国民的公民意识?扼杀我国民的未来精神? 韩寒的“意见”代表了部分民意,这不可否认,但韩寒毕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意代表,他没进人大,也没进政协,除了有些“跛足”的中国作协之外,他甚至连属于自己的社团都还没有。韩寒一直在孤军奋战,社会和媒体应该珍惜他保护他,而不是一味地老把他置于风口浪尖上。此次《时代》周刊候选韩寒,是又一次把他掀到了“九霄云外”,不能说没有毁人之心。中国能够影响全球的精英人物远不止韩寒一个,政界的,文化界的,财经界的,任意找出一个来都比韩寒有背景有实力,为什么偏偏选了韩寒?如果说是为了娱乐,倒也没什么,就怕《时代》有其他的“醉翁之意”。 韩寒还年轻,他的“公民”生涯还有数十年,他发出的声音对我们这个社会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一笔财富。有人说,五百年出一个鲁迅;我说,三百年出一个韩寒,大概没人会反对。对于《时代》周刊此次的候选,赵炎认为大可不必太在意,就把它当成娱乐得了,因为它对韩寒不重要,对社会大众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媒体应该懂得呵护韩寒;社会大众应该懂得拥有韩寒的意义,并勇敢地去承担起保护韩寒的责任,这也是“公民”应具有的意识和实践。 (本资料来自新浪四川之评论家,原题是《揭秘《时代》候选韩寒三大险恶用心》)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此资料版权拥有者不同意此资料共建供中国人提高修养,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