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网络 作者:鄢烈山 编辑:admin |
由弃学从文的“韩寒现象”,十载演化到如今成了“韩寒话题”:《南都周刊》将韩寒定义为“公民韩寒”;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将韩寒形容为“中国文学的坏小子”。韩寒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怎么看待称他为“公共知识分子”……我不想定义他,倘若硬要用一个词来定义,我愿意说:“赤子”韩寒。 我向韩寒致敬,从社会进步角度,主要因为他是当今难得的在年轻人中有巨大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定义“公民韩寒”固然也不错,在中国当下也寄寓着不言而喻的褒扬。所谓“公民”,与“臣民”对举:敢于主张天赋的权利和自由,依法抗争维护正当权益,是每个共和国国民应有的态度,这样的“人”才是“公民”,也都是“公民”。但只有站在公众的或者说民间的立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监督权势者和强势集团,维护公众利益,不愧为“社会良心”的人,才称得上“公共知识分子”。这也是发言机会多多的孙东东、张维迎等名校教授,自我授权代表“中国”叫嚷“不高兴”的王小东、黄纪苏等作者,不被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缘故。 当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韩寒最可贵的是有平民情怀,有忧国忧民之心;他特别关心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希望他们有理想有“冲劲”,不要为房子之类物欲所压扁。正如他所说,他不是愤青,纵观他诸多文章,表现出的正是澄明的理性。 (本资料来自《南方都市报》,原题为《韩寒:大人者,不失赤子心》)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此资料版权拥有者不同意此资料共建供中国人提高修养,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