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网络 作者:郝洪 编辑:admin |
事实上,在“韩寒流”中,我们倒是看到了教育的无奈,很多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社会上的某种浮躁之风已经将他们吹离了自己的轨道,飘浮在半空中。 《北京青年报》一篇报道指出少年出书忙的几种现象:一是受家庭熏陶。例如作家肖复兴、毕淑敏等都曾辅导自己上中学的孩子出版10万至20万字的中学生系列书籍。二是有才气的中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所感或特殊生活经历出版成册。如曾流行一时的深圳少女郁秀出版的《花季雨季》。三是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大中学生凭借自身文学审美价值进行创作。如韩寒的《三重门》。四是出版商的商业炒作。 其实,仔细研究每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似乎都离不开出版社的商业化炒作。几乎每个出书的孩子身上都会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故事本身一般都会比其作品更能吸引人。出版社包装策划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神奇孩子。 但是,有多少人是靠策划成功的?不知道一开始被吹到半空中的孩子,在没有商业浮力之后会怎样? (本资料来自《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