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成功修养 编辑:admin |
成功修养提示 这个案例也反映了教科书内容设计的问题:教科书内容在让人形成品质这样一些习惯性心理方面存在不足。 【案例实录】 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2011年10月24日一早,59岁的老父廖祥光和儿子廖某再次发生冲突,廖祥光的衣服被儿子撕破,身体多处受伤,左肩膀上被儿子用牙齿咬得鲜血直流,光明新区东周派出所已经介入调查。 这名殴打父亲的儿子,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深圳市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职员。对于记者“为何要打父亲”的提问,廖某以“家庭矛盾”四个字回应,并称“你们还要管啥,(我和父母)反正都这样了,无所谓了”。 据廖祥光说,他之所以被儿子打,是为了替老伴廖惠莲讨说法。廖祥光说,去年4月份发现儿媳妇李某怀孕后,廖惠莲来深圳照顾媳妇,结果媳妇瘦了,儿子就对母亲破口大骂,还动手打母亲,结果把廖惠莲气回了老家。 今年1月,廖某和老婆生了一个胖小子,于是让自己的母亲过来带孩子。4月15日,母亲廖惠莲从湖南郴州桂阳县莲塘镇三候村赶到深圳,来到深圳光明新区秋园雅苑照顾孙子。但是,从母亲过来的四个多月里,廖某就因为一些琐事而殴打母亲,前后7次之多。 “从4月15日到8月26日,我被打了7次,多次被甩耳光。”母亲廖惠莲说,她来深圳带孙子,还帮助儿子做饭做家务,但是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被儿子打骂。比如廖惠莲在家里说湖南家乡话,比如儿子和老婆吵架,比如廖惠莲有时犯了头痛的老毛病,这些都能成为儿子动手的原因。廖惠莲说,有一天,儿子骂她是个猪,老家伙怎么不撞车去死,她整整哭了一夜。第二天,廖惠莲真的站在了马路边,有撞车的念头,“但是站在那里几分钟以后,我又害怕了。” 廖惠莲说,自己确实被打得受不了了,心被儿子深深地刺痛,8月26日,她下定决心要和儿子断绝母子关系。“我说,我求求你,你这么打我,我说出去也丢脸了,我又不敢跳楼,不敢撞车,你给我一条生路算了。”廖惠莲一咬牙,离开孙子和儿子,住到了宝安女儿家。 随后,一直在湖南老家开小店的廖祥光被儿子叫到深圳,代替老伴照顾孙子。廖祥光说,昨日一早,儿子要去市委党校学习,他再次说起了老伴的事情,让他修复与母亲的关系,“你难道不要妈妈了?”儿子显得很生气,破口大骂父亲狗屁,双方言语一激动,儿子直接动手打起老爸。 廖祥光说,自己是湖南郴州桂阳县莲塘镇三候村人,家中有两女一男三个孩子,廖某排行老二,从小儿子读书就很争气,全村都很有名。2000年,儿子考上了天津财经大学,此后更是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就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儿子是家里的骄傲,父母和姐姐一直疼爱有加,“廖某的大学学费,也是他姐姐廖爱丽出去打工赚的。”廖祥光说自己没想到,最后儿子的回报也是给姐姐一耳光。 2007年,廖某来到深圳工作,首先是在华为公司上班。廖爱丽说,这个阶段,弟弟和家里人感情还是不错的,经常打电话回去给爸爸妈妈嘘寒问暖,也邀请姐姐到深圳来打工。廖爱丽来到深圳后也经常和弟弟在一起聚餐。 在廖家人看来,变化从儿子找媳妇开始,“媳妇李某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她总是嫌弃廖家穷。比如娘家给了五万元钱,而廖家没拿出来之类的话。”廖惠莲表示,其实按照农村习俗该做的廖家都做了,比如见面时候,父母和姐姐都封了红包,生了小孩也是一样的。廖惠莲说,李某还总怪她没教育好儿子,廖某的脾气相当不好。对此,廖祥光说,他知道儿子也打过老婆。 这名殴打父亲的儿子,对于记者“为何要打父亲”的提问,廖某以“家庭矛盾”四个字回应,并称“你们还要管啥,(我和父母)反正都这样了,无所谓了”。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学友爱来爱去整理、推荐、上传。版权拥有人未联系上。本站刊发此资料目的是为了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实现大中华复兴。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请版权拥有人联系本站查询稿酬。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成功修养分析】 在这里,我们遇到两个修养问题: 一是,一个人待人彬彬有礼,有时也接受政府号召捐款,或者有时也帮助别人,这样的人是不是就已经是一个善良的人? 二是,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然后考上了名牌大学,然后又读了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这个人是不是就一定是一个品质好的人? 如果没有成功修养原理的指导,我们几乎都会持肯定意见。 作为一门科学,成功修养认为,善良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这一体系由很多种行为组成。每一种都能够做好,才可以说这个人的是善良的人,或者说这个人的善良品质是足够的。所以,一个人只是一种或几种善良行为,我们不能认定这个人就一定是善良的人,或者说这个人的善良品质是足够的。 善良是经过长期善良行为之后生成的习惯性心理。要养成善良这样一种习惯性心理,需要长期的善良行为。 同样,作为一门科学,学识与品质是完全不同的科目。学识是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固定性反映。品质是经过长期行为之后生成的习惯性心理。我们不能把学识和品质混为一谈。学识高的人不一定品质高,品质高的人也不一定学识高。廖某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当然,品质与学习是有一定关系的。学习也是一种行为。学习能够提高人的学识,也能够提高人的品质。其中的差别在于学习的内容。当前,知识能够在人脑中的固定性反映,但不一定能够生成的习惯性心理。只有那些能够让人生成习惯性心理的知识才能够提高人的品质,所以,也许一个人能够掌握很多的知识,但不一定能够提高品质。 一个北大的硕士生,一个公务员,竟然殴父、伤母、打姐,如此大逆不孝之人,其品质是极其恶劣的。 这个案例也反映了教科书内容设计的问题:教科书内容在让人形成品质这样一些习惯性心理方面存在不足。 成功修养分析师 2011年11月3日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