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1 >> 评行天下 >> 正文
经济学家张维迎的领导力与执行力
文章来源:cgxy  作者:cg  编辑:admin

成功修养提示  张维迎先生是中国成功修养网无法绕过去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修养上的得与失,对大家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案例实录】

 

张维迎,1959年出生于陕西吴堡县1982年西北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198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从事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

198710月至198812月,在牛津大学进修;19909月—1992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在北大工作,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20世纪80曾在国家体改委工作,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师从诺贝尔奖得主James Mirrlees教授和产业组织理论专家Donald Hay,主攻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致力于推动中国大学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商学院教育体制的改革。2003年北京大学教师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设计者。

张维迎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主张国家退出经济领域,让万能的自由市场主导经济,国企改制。这样的改革思路在1980年代到90年代大行其道,他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产业改革的理论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引文索引》统计,他的论文被引用率连续几年名列第一。

2000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他关于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如何做大、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和企业信誉的阐述,引起人们对这三大问题的空前关注和讨论,当选为“CCTV200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主要著作有:《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1995),《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1999),《产权、政府与信誉》(2001),《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另有数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发表。

张维迎2002年至今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2006年至201012月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2011213日,有记者证实张维迎不再担任院长职务。

青年张维迎的第一个公共舞台,是1982223日在西安召开的全国首届数量经济学年会。23岁西大经济系研一学生张维迎的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和数量经济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茅于轼是张维迎所在小组的副组长,他注意到这位23岁的年轻人,是因为他的发言。传统与现代的针尖对麦芒,最后多半演变成各说各的,互不搭理,而这位23岁的年轻人,竟能站在彼此立场,审视对方,并能准确道明传统的局限、现代的优势,如他的论文标题。

副组长茅于轼推荐张维迎代表小组参加大会发言。对于23岁的张维迎来说,这个会议上自由且前瞻的言论,明显区别于和现实脱节的、僵死的教科书,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

大约一年后,张维迎出事了。在1983820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张维迎发表了《为钱正名》一文,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文章开头引用了一个小新闻:首都个体户座谈,反对向钱看。随后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里,钱是社会的一个奖章,你能多赚钱,说明你对社会多做贡献,不应该回避钱,把它看作坏东西。

那篇文章发表后,全国旋即掀起一场针对张维迎观点的大批判,首都报纸整版、整版的批驳文章,而且,文章还被陕西省的某位主要领导点了名。西北大学校方承受巨大压力。躺在病床上的校研究生处处长把张维迎叫去,说:维迎啊,党和人民培养你这么多年,你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呢,再说了,写这样的文章,也没找领导报批,成何体统。张维迎意欲辩驳,但考虑到处长病情,违心道了歉。

24岁的张维迎还顾不上下一次,仅这一次已经够他受的了。他差点毕不了业,而且,西安当地报纸的批判文章连篇累牍,他陕北吴堡县老家的父母虽不识字,亲戚好友总会不经意提到:你家娃出事了。父母伤心之至。张维迎说,他受的委屈,再没比这一次更大了。

20年后,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讲台上,张维迎对他的企业家学生说,要坦荡赚钱,只要是合法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企业家和作为价值度量工具的“钱”有颇多误会。思路一脉相承,但时过境迁,言论所承受压力已迥然不同。

之后数次被骂当口,常有媒体约访电话,张维迎习惯回复,20年前就骂过了。有时夫人抱怨,不能少说两句?张维迎便会说起24岁时那个委屈中的自己,等待道歉的决心。

一年后,张维迎又成典型,不过这一次是正面的。他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文章,次日的《新闻连播》对该文做了摘要播报。《新闻连播》对一个在校研究生的文章做摘要播报,这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学校研究生处那位处长这次的总结是,对研究生的管理,还是要自由且民主。

1994年,从牛津大学回国后,张维迎就职于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3年,张以北大校长助理的身份参与“北大教改”,他是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人。这一次,他的敌人是“计划经济体制惟一没有根本性改革的”教育体制,包括高等教育体制。

2003年“北大改革”的讲座上,张维迎说:“在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大学变成了‘家庭企业’。不废除大学的‘近亲繁殖’,不实行教师岗位的分级淘汰,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的行政本位。”张维迎倡导的“不升即退”、“终身教席”等措施引发诸多争议,而科研、教学主力军的青年讲师和副教授,是愤怒主体。方案最后不了了之。因“对我的批评比我的观点还要流行”,且“我不愿意让没有逻辑的观点流行”,张维迎随后出版《大学的逻辑》。

其实,北大“癸未变法”只是个开始,2004年的“国企改革大争论”以及《理性思考中国改革》一文中的“官员是改革中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使张维迎彻底成为“人民公敌”。他被视为“既得利益集团代言人”。而一些批判者甚至没来得及看完他的全文,就断章取义地给了他“黑了心的”封号,网友“你最傻”的评论:“他的‘为钱正名’、‘国有企业私有化’等观点,有力推动了中国人追逐金钱、私分国有资产和贪污腐败的疯狂活动。可以说,目前老百姓最痛恨的特权阶层、贪官和富豪们,正在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实践着张维迎的‘光辉’思想和理论。张维迎是一个完全背叛了其出身阶层的经济学者,其学术观点对广大人民群众,危害无穷。”

耶鲁大学陈志武的看法是,“‘声讨’张维迎、嘲弄‘理性思考’的,除了自我加冕的‘民意’代表和挥舞意识形态大棒的人,更多的是缺乏历史知识的年轻人。没有经历‘三反五反’、‘反右’、‘大饥荒’、‘文革’的荒诞与扭曲,即使对改革的来龙去脉,也不甚了解,对改革中的复杂,自然说不清是非与祸端,于是,‘情绪多于理性,直觉判断压过逻辑分析’。”

茅于轼先生在一篇评价张维迎的文章中感慨地说,“群众往往不明白谁是真正维护他们利益的人,而社会的先知先觉往往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我并没有想去说服所有人。”张维迎回忆,他当初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他觉得在过去两三年中,网络和媒体中某些非理性的声音有愈演愈烈的势头,这种势头可能对中国改革的走向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作为一个学者,我觉得有责任对事关中国经济改革前途的重要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从《为钱正名》到“价格双轨制”,再到后来的“北大改革”、“郎顾之争”,在过去的25年里,张维迎无可避免地走上一条“人民公敌”的“不归路”。

事实上,在经济学者的方案和制度的生成、政策的出台之间,是个漫长而复杂的流程。“那些被提出的改革方案,那些试图实施但以失败而告终的措施,以及已经成功实施的措施,都不是简单的经济模型所能得到的。”张维迎的执拗和坚持、民众的愤怒和怨恨都是难以避免的。

2007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邹恒甫近日因“上课少”被开除。610,身为世界银行研究部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的邹恒甫在其博客上发表了致教育部部长周济的公开信。信中披露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开除他的事实。邹恒甫在博客中公布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46给他的一封英文信,张在信中称从今年51日起,邹将不再享受学院任何待遇,并开除其在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职务,将其人事档案移交北大人事部。张维迎在信中称此为光华管理学院44院长会议作出的决定。邹恒甫认为,这个决定是“院长折腾教授”,辞退的决定是荒谬的,他公开致信周济部长就是希望能够揭露目前中国的大学院长折腾教授这种“不正常”现象。

1999年邹恒甫受聘担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主任。在博客中,邹也承认,他确实为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帮过忙。邹恒甫在其博客的公开信中说:“这些维迎都知道。在此之前,你并没有通知我违反了光华管理学院的规定,不许我在其他学校免费办教育事业。”并非常气愤地指出,“你们到处当独立董事,到全中国搞收费惊人的巡回讲座!”

有资料说,此前的2004年,时任光华学院副院长的张维迎曾邀请邹帮他参选院长出力遭到邹拒绝。在博客中,邹表示,“维迎非常希望我离开北大,否则我在他和许多‘海龟’的课堂里闹得他们够苦的了:他们都知道我的一张大嘴的辛辣和刻薄,动不动就在他们的课堂里讲他们没有讲对,误人子弟!”记者了解到,在北大期间邹恒甫等多次在公开场合抨击张维迎的学术观点。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辞退邹恒甫确实是院里的集体决定。该老师表示,光华管理学院目前的教学任务很重,非常缺像邹恒甫这样的老师,但是他全年在国外和外地的时间占了多数,却拿着学校全额工资,对其他老师是不公平的。

张维迎对此事发表意见称:“这件事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是非曲直很明了。”

200711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撤掉北大教授何志毅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职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风波又起。何志毅在网上发布公开信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搞人事斗争,并表达对被撤掉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职位不满。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发声明称,何志毅在担任《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时滥用职权损害了光华管理学院的利益。

以下是何志毅致张维迎的公开信的内容:

 

张维迎“院长”:

之所以对院长加引号,是因为我认为你不配有资格当光华的院长。为了这个职务你用尽卑鄙手段算尽心计,邹恒甫在网络上所说的你搞掉厉以宁院长的事实,为了光华我们忍耐不声张……你曾对新加坡国大回来的W教授说要搞掉厉以宁院长,后来W教授没有顺从,你就以免职回报。换届前,校领导找系主任谈话,你事先预知后,开始讨好并要求各系主任支持你。可怜的恒甫就是因为没支持你而被开除。投票选举院长前,你分别找大家谈话、打电话、发短信威逼利诱,例如你对从澳大利亚回来的S教授说:“支持我,就让你给EMBA上课赚钱,否则没有好日子过。哼,跟我斗,我上面有支持,99C某跟我斗,结果不是垮了吗?这次我一样赢!我是流氓我怕谁!”你组织人写请愿信,威胁学校如果不当院长就拉大班人马离开光华,甚至打电话威胁光华董事长,向其它董事求情送礼,手段之龌龊令人作呕!达到目的当上“院长”后,厉以宁老院长以博大的胸怀原谅和包容了你,希望你能改变。而你变本加厉地打击报复,对不支持你的人员进行开除,免职,驱赶。恶行件件桩桩,现在轮到我了。

与你这等卑鄙肮脏品行的人实在无道理可说,我十年为光华做的贡献被你抹煞,处心积虑免掉我案例中心主任职务,案例中心是我和近五十位工作人员呕心沥血十年的成果,你的这种作为将使他们面临失业!这种不顾事实、不负责任的霸道的免职程序,根本不符合北京大学对于虚体研究机构的管理程序!

与你共事多年的Z副院长说到,张维迎是我所见过的和听说过的最无耻之人,他毅然辞职坚决不与你为伍。你常说:我是流氓我怕谁。你是著名的陕北农民,我是福建渔民,我不怕你,我要在全体师生面前和你辩论,讨回公道!

我为光华有你这样的流氓“院长”感到耻辱,为学院内部的四分五裂、文化破坏、人心涣散、师资流失、声誉下降感到痛心。有人劝我向你低一下头,我可以向任何光华的院领导低头,但对于你这个流氓,我绝不低头!

何志毅2007-11-16

 

20071116,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全体员工发了一封给学校领导的公开信。

 

尊敬闵书记、许校长及学校党政领导:

光华管理学院的张维迎在成为院长后,疯狂打击报复在他没有当上院长时所有和他意见不一致或不支持他当院长的老师及院聘工作人员。1114日,他召开院长办公会,宣布免除何志毅教授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一职,这是他继前不久开除邹恒甫教授后,再次清除异己的卑劣举措。

2001年,何老师从曹凤岐老师那里接过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一职后,就把中心定义成他终身献身北大的平台。应该说,北大的光环和何老师 “促进管理教育进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使命感吸引我们团结到这个平台。

在何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继续完成了教育部“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出版的第一套《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还成为了教育部的优秀教材。之后,从2000年到2002年,案例中心承接了国家“985”一期的“案例库”子项目,在2002年社科部组织的对全校“985”近百个社科类项目的评估中,“案例库”项目名列前茅。

在中国,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极度缺失,同期凭朱基总理特批1000万元起步的“某大学案例中心”项目到2004年就基本不作为了。而北大的案例库建设在2003年左右就在案例数量、案例覆盖范围、案例质量、案例的使用度这四大核心指标方面成为全国高校中的翘楚,而且还通过创造性的努力,实现了建立视频案例库,与毅伟、INSEAD联合开发案例,定期进行跨院校乃至跨国交流等成绩。

2003年开始,由于“985”二期没有了下文,为了维持案例中心的持续发展,何老师带领我们做了很多横向课题,包括为众多大企业服务,为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中心提供案例、设计考试,协助国资委完成由胡锦涛总书记作序的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教材,等等。迄今,“北大案例库”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公认的第一。同时,案例中心还在建好案例库的基础上,向军队、政府、企业界乃至整个社会辐射良好的口碑和影响。至今,我们创刊了《北大商业评论》,出版了32本案例和管理类书籍,主办了包括“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中国管理学院奖”等评选,为国防大学等所有军队系统学院示范案例教学,发起了囊括中国顶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与50余家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建立了紧密合作。对于案例中心的这些成绩,社科部在每年对全校社科类研究机构的评审中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然而,张维迎无视我们的努力,仅仅由于何老师在他想尽办法搞掉厉以宁老院长、尽早占据院长位置的时候没有站在他的阵营,就公然利用他在光华营造的一言堂班子,做出免去何老师主任职务的决定。他说的“没有很好服务光华”,完全是信口雌黄!

历年来,我们邀请了超过120位企业家、学者、专家来院里演讲,全院近40位老师参与过这些交流、对话;我们邀请院内17位老师参与过由案例中心筹措经费拍摄的视频案例,这些老师一直在各自的教学中使用这些视频案例,其中9位老师参与了案例类书籍的主编或编写工作;我们累计向全院老师免费提供过8000本《北大商业评论》,累计免费给光华EMBAEDP项目刊登了50多页广告;同时,我们连续3年组织院内各学科教授为院内的MBA学生开设“总经理综合案例分析”的选修课;连续5年从院内在读的MBA及硕士研究生中,选拔15名参加中心与汉诺威大学营销系合办的“国际化营销案例分析”选修课;从2006年开始,为MBA新生开设“案例学习与案例型毕业论文写作”的选修课。我们想问的是,张维迎领导负责的网络研究中心和工商管理研究所,除了借光华的名义搞论坛,向企业收取高额会费之外,又为光华提供过什么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厉老师、曹老师在1998年承接的教育部“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还是20002月经北京大学批准成立的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都不是光华的教学机构,而是以服务校内各院系、联合全国各类经管院校为目的的。何况,光华从未给中心提供任何编制、场地等日常经费!我们不能容忍张维迎破坏厉院长、曹老师、何老师及帮助过中心的各位老师的成果与心血,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北大的学子,我们为北大精神在张维迎身上的沦丧而痛苦。

在此,我们中心的全体48位员工向校领导、社科部领导提出如下两点质疑:

首先,案例中心做出的成绩,一方面得益于北京大学的品牌和现任校领导、社科部领导以及光华管理学院的老领导班子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全体与何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张维迎出于私人恩怨免除何老师的职务,于情理不合,完全无视我们全体员工与何老师的共同心血,也完全不符合北大“兼容并包”的精神(当然,张一直就没有北大人的特质)。

其次,北京大学的虚体研究机构通常有两类,一类是院系报批的,另一类是由学校讨论、批准成立的,案例中心属于第二类。虽然虚体机构都会委托某实体管理,而且对其负责人的任免没有明文规定,但按照惯例,特别是第二类虚体负责人的任命、免职通常都是由学校决策完成的,张维迎的举措既没有制度支持,也不符合惯例!

对于张维迎这种恶劣的报复行为,我们坚决支持何老师!我们将用一切可能的法律、媒体力量,维护我们自身的利益,我们将保留向上级领导申诉及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内幕及真相的权利,坚决和张维迎这样披着学术外衣的无耻之徒战斗到底!

希望北京大学校领导能够拨乱反正,纠正张维迎愚蠢的错误,还何老师和北大案例中心公正。

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全体员工

20071116星期五

 

这两起事件在网上热闹了好一阵子。

20112月,经济学家张维迎卸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一职。北大光华一位教师透露,称张此次罢免是其言论过激所致。据该教师称,张维迎思想有新意,但很多观点引起了社会争议,好像和管理学院院长的本分有些偏离。此举可能直接导致其无法继任院长一职。

张维迎颇受争议的言论大致有:

●许多国有资产冰棍,不用也会自然消失的,只有运作起来才会产生效益。管理层收购国企,实现了产权和管理权合一的效果。即使是“零价格”甚至负价格转让,国家也不一定吃亏,因为很多国企都有很多的负债和职工负担,这就好比你带着女儿改嫁和你单身一个人改嫁时的谈判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教育及医疗是否应产业化?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一个真正好的体制,我可以收费高,但我花80%在奖学金上,穷人就上得起大学了。比如,让穷人一年出4000元,他也出不起。(注:从上世纪90年代医疗产业化后,中国医院收费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加速度4倍以上。中国消费者协会2003年的一份统计报告指出,中国大概有50%的人生了病不敢去医院,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药品价格过高。而根据官方统计,中国10年教育乱收费已达2000亿元人民币!)

●在公有制下,官员索取剩余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因为它有利于降低监督成本,调动官员的积极性。私人产品腐败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次优的、第二好的。反腐败力度在把握适当,要非常适度,如果力度把握不适当,间接带来的负效应也非常大。

●改革使得相对利益受损最大的应该是领导干部,其次是工人,接下来是农民。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尊重既得利益。只有做大蛋糕,才谈得上补偿。

●中国的好多体制就像一堵墙,上面挖了许多狗洞,然后让我们钻狗洞。

未来中国的转轨靠的是企业家,靠的是柳传志,而不是周小川。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百度、网易、腾讯、新华时报等,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此资料版权拥有者不同意此资料共建供中国人提高修养,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成功修养分析】

 

我不认识张维迎先生,也不清楚他没有再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真正原因。对于张维迎先生的了解,仅仅是来源于网络上披露的资料。这也是这个案例的遗憾。

为什么要把张维迎先生作为一个重要案例?因为围绕张维迎先生的话题太多了,他的锐利言论、他的改革风波、他的内部员工事件、他的院长卸任一事,等等,每一桩都是大家的热点话题。可以说,在这一刻,张维迎先生是中国成功修养网无法绕过去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修养上的得与失,对大家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从网上披露的资料来看,对张维迎先生,有几个评价应该是大家认同的:他是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是一个很有学问、很有思想、很刻苦的人,他很耿直、很执着。他能够从农民成为经济学家,能够出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这说明他具有很高的学识和很强的战斗力。

但是,正当年富力强时,他却从院长的位置上下来了,我想,这一定与他的领导力和执行力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张维迎先生需要具有很强的领导力。也就是说,他要制定目标和动员、组织、激励大家共同实现目标。修养好他的领导力,他应该在三个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树立形象、引导思想、言行表率。从公开披露的资料来看,张维迎先生有思想,但他的思想不能够做到引导大家,或者换句话说,他的思想或想法不能够被大家接受。他的举措激起了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全体员工的反对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他的一些思想观点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如果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全体员工致学校领导一封信及何志毅教授反映的问题属实的话,就领导力而言,张维迎先生还缺乏严格这一要素的。

作为北京大学行政体系中的一个官员,张维迎先生也需要具有很强的执行力。他能够向组织提出建议,比如建议建立竞争性流动教师体制。但是,他在对组织负责和为员工提供服务方面有很大的缺憾。

首先,他的言行没有围绕组织目标。作为北大的一员,张维迎先生的组织目标是促进北大的发展。但是,他在社会上发表的一些言论过于刺激,不仅使他自己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受到了批评和质疑,也影响到了北大的形象和发展。

其次,他没能和同事合作共赢。几次因员工事件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就是一例。

第三,他对员工的鼓励、帮助和关心不够。从员工的反映来看,他对员工的服务应该是不够的。也许,他作为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北大以外不明真相的舆论会因为他的名气或成就而偏向他,但是,内部员工对是非曲直应该是一清二楚的。如果他能够竭诚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员工服务,我想,不会有那么多员工反对他。

也许,正因为他领导力和执行力的不足,使得他从院长的位置上落了下来。

 

                                       成功修养分析师

                                        2013年6月22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