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 >> 名人修养 >> 正文
范蠡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作者:cg  编辑:admin

人物简介

                                                    

蠡,生于公元517年,死于公元前448年。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企业家。被誉为“三谋圣手、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华商始祖”。

范蠡出身贫寒,但发愤读书。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公元前496年前后入越,勾践和他纵论天下大事,被他的学识折服,于是封他为大夫,成为勾践的主要谋士。

范蠡辅助勾践20多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国。灭吴后,范蠡认为勾践不可共富贵,于是急流勇退。后至齐,改称鸱夷子皮,以经商致富,成为当地巨富。齐国国君听说范蠡的才能后,任命范蠡为相国。不久,范蠡辞去相职,将大部分家资散发给相邻,迁居于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依靠经商积累了亿万巨资,成了名满天下的大富豪,世称“陶朱公”。

                                                    

 

 

    案例1:广学博记识超群

 

宛城,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因处于豫、鄂、川、陕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开始设立宛邑。

公元前536年左右,范蠡出生在宛城黄台岗三十里屯。他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去世了。从此,他便由哥嫂扶养长大。

范蠡从小喜欢读书,但不喜欢做耕田锄地之类的农活,乡亲们都瞧不起他,总是责怪他不务正业。范蠡从不将他们的责怪放在心上。他说:他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仍然把心思都放在书堆里,苦读了《书》、《易》、《诗》等大量的书籍,潜心钻研了风后的《握奇经》、姜太公的《六韬》和《三略》等军事书籍,还学习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知识。姜太公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作为军事韬略的三宝。范蠡对此特别推崇。当时著名的学者计然(计然,名研,姓辛,字文子,著有《文子》一书,春秋时期名人)到南阳云游时,范蠡又拜他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案例2:行为颠狂才惊人

 

范蠡虽满腹经纶,但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出身贫寒,没有任何家庭背景,所以空有才能而得不到任用。

范蠡开始披头散发,放浪形骸,疯疯癫癫,行为怪诞,说话做事也总是与众不同,于是被称为楚国狂人,乡邻们喊他为范疯子

楚荆王时,楚国名士文种(字子禽,楚国郢人)到宛城担任县令,听说范蠡的传闻后,很是惊异。就派一个小官员去拜访他。那人回来说:范蠡行为怪异,疯疯癫癫,是个疯子,不值得拜访。文种笑着说:“我听说,一个贤俊饱学的能人,一定会遭到无端的讥讽。一个内心有独到见解的人,必然会被俗人诋毁。因为他智慧超人,非寻常人所能及,所以才被毁谤,这是你们一般人所不懂的。”于是,文种决定亲自去拜访,但每次范蠡都避而不见。

一天,文种又亲自拜访,却发现范蠡的大门紧闭,正要下车,忽见院墙下的一个破洞里有个人蓬头垢面,趴在那里冲着文种学狗叫。手下人说:这就是范蠡。众乡邻都围着看热闹。文种手下的人怕文种难堪,忙用宽大的衣袖把洞遮住。文种却说:我听说过狗只对着人叫,他是个人身,却对着我学狗叫,意思是说我是个人,是看得起我呀!于是文种下车便拜。但范蠡看也不看,文种只好悄然离去。

后来,文种又多次前来拜访。范蠡不禁被文种求贤若渴的诚心打动,便对兄嫂说:近日有贵人来拜访我,请借给我一套干净衣帽。不久,文种又扣门拜访。范蠡修整好自己的仪容,整理好自己的衣冠,打开大门迎接文种。两人见面后,促膝交谈,一见如故,纵论天下大事,商谈富国强兵之道,十分投机,于是结为终身知己。

当时,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晋国都是称霸一方的强国。对有志于建功立业的读书人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楚国正处于衰退期,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两人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于是就商量着离开楚国,另投贤明,实现政治抱负。

去哪里呢?范蠡经过认真的形势分析后认为,见霸兆出于东南。就是说,今后的霸主将会出现在东南方向。楚国的东南方是吴国和越国。范蠡的观点得到了文种的赞赏。于是,两个人决定先到吴国去。

吴国虽然比不上楚国和晋国强大,但是吴国地理优越,物产富饶,国势处于上升阶段。

就在两人去吴国的路上,他们听说,吴国有两个很有才能的人,一个叫伍子胥,一个叫孙武。伍子胥是一个“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定天下”的文武奇才。他原来也是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大夫,因为向楚平王进谏,得罪了楚平王,被楚平王杀了。伍子胥怕受到牵连,就逃到了吴国,受到了吴国的重用。而孙武,则是一个有名的军事家。范蠡和文种听说这两个人在吴国后,感到自己再去吴国的话,一定难以得到重用,也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他们俩犹豫了。何去何从?范蠡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即越。意思是,越国和吴国的地理条件、社会风气和国家形势差不多,将来称霸的,不是吴国,就是越国。文种同意他的意见,既然吴国去不了,只好到越国去了。

公元前511年,范蠡和文种投奔了越国。

  

    案例3:知恩图报为越谋

 

范蠡和文种到越国后,受到了越王允常的欢迎和重视。

但是,越国的大夫石买对此心生怨恨。他看到越王十分欣赏范蠡和文种,生怕将来会危及他的地位。于是,他便跑到越王那里告状说:“我听说,一个拿自己的美色到处卖弄的女人,不是好女人;一个拿自己的才智到处宣扬的人,不是可靠的人。到我们越国来的范蠡和文种二人,他们到过很多国家,经历过很多事情,现在他们无端地到我们越国来,恐怕也不见得有真本领。大王要提高警惕,不可轻易重用他们。”

范蠡知道这事后,十分愤怒,觉得再待下去没有什么意思。于是便离开了越国。但是,文种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走。他认为石买居心不良。于是他找到越王,说:“世上的高人,必然会承担人们的讽刺。那些能人,也会受到人们的诋毁。所以,大王听到的话,可不都是真的。因为一个人看问题,往往是有偏见的。希望大王认真考虑。”而且,文种还告诉越王:“有智之士,不在远近取也。”意思是说,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您不应该按照他们离您的远近为标准。也就是说,对他和范蠡这样的人,一定慎重,不要轻易否定。

文种的话打动了越王。越王觉得,范蠡和文种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还是要任用他们。于是,他赶忙派人把范蠡请了回来。同时,对石买也不再信任了,将他赶出了宫殿,让他去守边防。越王不偏听偏信和任人为贤的行为感动了范蠡。范蠡决定,留在越国,竭尽才智,为越国的振兴和强盛出谋划策。

公元前496年,范蠡大约40岁。这一年,越王允常去世,勾践即位。范蠡被封为越国的上大夫。从此踏上了大展宏图之路。

 

 案例4:伴君屈身侍吴王

 

越王原是大禹的后代,周天子把他封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奉守大禹的祭祀。当时会稽还是荒凉而没有开发的地方,越王“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如同野人一样。过了二十多代,越国开始强大起来。到了勾践的父亲允常时,常常和邻国吴国开战,争雄于江淮之间。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越王允常死,勾践即位,即位后,由范蠡主持军事,与主持政务的文种携手振兴越国。吴王阖闾听说允常死了,便想趁越国人心不稳之际灭掉越国,于是发兵攻打越国。

两军对阵,勾践派了一些犯了死罪的囚犯到吴军阵前挑战,这些死士在阵前大声呼叫着,然后便抹脖子自杀了。吴国将士看着眼前血肉模糊的悲壮场面,人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越军则乘机发起猛攻,越兵排山倒海冲杀过去。原本强大的吴国军队竟然招架不住,被打得一败涂地,溃不成军,一路败退下去。吴王阖闾的右脚,也被越军大将灵姑浮的长矛刺中,回到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后,便因伤重而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之战”。吴王阖闾临死前,对儿子夫差说:“你一定不要忘了灭掉越国!”从此,吴国和越国便结下了不可化解的仇恨。

夫差继位后,时刻不忘杀父之仇,积极整军练兵,准备消灭越国。他在太湖训练水军,并在姑苏灵岩山下建立“射棚”,以娴熟战技,又在自己的寝宫门前,设立专人,随时厉声向自己提醒:“夫差!你忘记越人杀死你父王的仇恨吗?”每次夫差都敬谨庄肃地回答:“不敢忘记!”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将要攻打越国,洗雪父仇,便想先发制人,攻打吴国。他召集群臣商量破吴之策,范蠡认为吴军复仇心切,士气高昂,此时冒然出击,不会有好的结果,便规劝道:“臣听说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残酷的战争是违背道德的,而争强好胜不过是事情的末节,现今违背道德,动用凶器,却又是用在了事情的末节上,这是上天所禁止的,此行不会有利。”

勾践看了看范蠡,面有愠色,一言未发。范蠡见勾践不语,便进一步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吴王夫差因其父阖闾为我所杀,既耻辱又愤恨,三年来矢志复仇,厉兵秣马,同仇敌忾,其志愤,其力齐,兵精将勇,实力雄厚。我们出击硬拼,肯定不力。明智的选择只能以逸待劳,坚固城防,等待时机再战。”

勾践不听,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吴兵夫差也出动所有精兵与越国大战于夫椒。果然不出范蠡所料,越军大败,勾践只剩下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县西北),又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身陷绝境,眼望败鳞残甲,亡国之忧,萦绕于怀。他凄然对范蠡说:“我不听先生之言,到了这个地步,现在怎么办哪?”

范蠡遇败不乱,冷静地说:“持满而不溢,则与天同道,上天是会保佑的;地能生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才会受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为今之计,只有卑词厚礼,贿赂吴国君臣;倘若不许,可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这是危难之时不得已之计。”勾践无奈,只好派大夫文种前往吴军大营请求议和。

文种到了吴军,“膝行顿首”,对吴王说:“亡国之臣勾践自知罪不可赦,情愿做君王的贱臣,妻子做您的贱妾。”吴王夫差听他说的如此可怜,便想答应下来。大将伍子胥却说:“上天把越国赐给了您,不要答应他们的请求。”伍子胥是帮助阖闾夺取王位的有功之臣,夫差得以立为太子也是他拼死在阖闾面前争来的,吴国东征西讨,称霸于诸侯,全赖他和孙武之力。可以说,伍子胥是夫差父子两代的功臣。吴王对他一向是言听计从,听他这样讲,便没有接受勾践的投降。

勾践听到文种的报告后,心中绝望,便要杀掉妻子儿女,毁掉越国的宝器,然后率领5000残兵与吴王决一死战。范蠡、文种劝阻了他。文种说:“吴国的权臣太宰嚭贪财好货,可以以利引诱他。”勾践便让文种带着美女和宝器悄悄地去见伯嚭。伯嚭收受了贿赂后,便带着文种去见吴王。文种对吴王说:“如果大王能赦免勾践的罪过,肯受降,就能得到越国历代的所有宝器,如果不肯受降,勾践就要杀掉老婆孩子,毁掉所有的宝器,带领5000人和您决一死战,您的军队也是会有相当的损失。”伯嚭在旁边说:“越国已经诚心降服,要做您的臣妾,如果您赦免勾践,这是对吴国大有利的事啊。”吴王夫差被说动了心,便要许和。

这时,伍子胥劝谏说:“大王不灭掉越国,怎能报先王之仇?吴越两国水上相连,同处东南,又已结下世仇,势必不能并存,如果您放过了越国,越国将来肯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伯嚭从旁反驳道:“越王夫妇愿作臣妾,亲身入吴侍奉大王,这也算是报了先王的仇了。当初楚国害了您的父兄,您不也没灭掉楚国,反而答应了楚国的求和吗?难道您自己要做忠厚君子,却要让大王做刻薄小人吗?”伍子胥无法反驳伯嚭的话,吴王也觉得伯嚭说的在理,便第一次没有听从伍子胥的话,与越国讲和,罢兵而归。

按照和约的规定,勾践在处理完一切善后事宜后,便要入臣吴国。日期一天天迫近,勾践忧形于色。范蠡劝道:“臣听说没有经过孤独生活的人,志向会不远大;没有经过大悲大痛的人,考虑问题总不周全。古代圣贤,都曾遇困厄之境,怎么会独独只有您呢?”勾践叹道:“主要是为了去越入吴的人事安排,一下子还难作妥当的决定!”这时,范蠡上前说道:“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于是,勾践便让文种全权处理越国的事务,自己则带着夫人、孩子和范蠡以及三百官吏到了吴国。他带了大批的宝物和美女敬献给吴王,当然也没忘了分一份给太宰伯嚭。

吴王并未忘记杀父之仇,他让勾践夫妇住在阖闾墓前的一间石室里,帮他养马,作为羞辱和惩罚。每当夫差出行时,还让勾践在前面给他牵马,街道两旁的人都聚观取笑,指指点点。勾践把这一切都忍受下来,夫妇两人每日蓬头垢面,出入石室,很尽心地喂养马匹,对夫差更是奴颜卑膝,极尽讨好之能事,似乎心甘情愿地作夫差的奴隶。夫差怒气出过后,反而觉得这对夫妇很可怜,便有了放他们回去的念头,因遭到伍子胥的强烈反对而作罢。这期间,虽然伯嚭不断替勾践夫妇说好话,但是,夫差对伍子胥很敬畏,因而没有一意孤行。

三年后的一天,夫差感染寒疾三个月未愈。范蠡知道吴王的病很平常,便教给勾践一计。勾践对夫差说:“臣在东海,曾习医理,观人粪便,可知病情。”说完,取过夫差的粪便就尝,并且欣喜地说: “大王的病不久就会好了。臣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苦,与谷味相同,所以大王尽可放宽心。”不久,夫差果然痊愈了。夫差这次被彻底感动了,决定释放勾践回国,并命人在文台置办酒席,隆重地欢送勾践还越。伍子胥大怒,警告夫差说:“勾践下尝大王之粪,他日一定上食大王之心,大王如果不觉察警惕,一定会被他打败的。”夫差认为勾践已经没有敌意,那里还听得进伍子胥的话。

大约公元前490年,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放勾践君臣回越国了。

 

    案例5:忍痛割爱为国家

 

中国人形容女子美貌,喜欢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八个字。其中的“沉鱼”一词,指的就是“西施”之美。据说西施在河边浣纱时,河里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忘记了游动,因而沉了下去。

西施原名施夷光。出生在越国苎萝山下苎萝村(今浙江诸暨南)。苎罗山有东西两村,两村人大多姓施,她住西村,故称西施。西施容貌之美,方圆皆知。

西施出生的时候,正是越国被吴国打败的时候。

为了取得吴国的信任,以便暗中积聚越国的力量。越国总是低声下气地讨好吴国,除了春秋两季进贡以外,还将大批建材源源不断地从越地运往姑苏,协助吴国建造华丽的宫殿。吴王夫差好色。为投其所好,消磨他的斗志,越国每年都呈献美女给吴王。

几年下来,往吴国运送了很多美女,但效果并不好。于是,范蠡决定微服巡行各地,寻觅一两个绝色的美女,再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和“包装”,以期一鸣惊人,用温柔的绳索,达到绊系吴王并趁机离间吴国君臣的目的,为越国灭吴,营造一个有利的形势。

一天,范蠢来到萝山下,听说若耶溪畔有两位浣纱美女,一个叫西施,一个叫郑旦,两人犹如姐妹。据说有人想偷偷地看她们一眼,还得花上一文钱,才能越过村中老太太的“封锁线”。范蠡通过各种手段,终于看到了西施和郑旦。这两个女子果然令人目眩神迷。她们虽然生在穷乡僻壤,但却目如秋水,顾盼生姿。范蠡不但在越国从未见过如此亮丽的女子,就是在吴国宫中所看到的莺莺燕燕,也没有一个可以与她们两人媲美。

范蠡大喜,不自禁想道:“如果再加以琢磨,必然成为稀世的珍宝,一定可以赢得吴王夫差的欢心,说不定越国的前途就寄托在她们两人身上!”于是,范蠡表明了身份,说明了来意。西施与郑旦跪拜在地,想不到自己一个乡野弱女子,对国家前途竟是如此重要,便慨然应允,愿意为国家奉献出她们的一切。

于是,一项有计划的训练,在范蠡的主持下迅速地展开了。在众多名师的调教下,西施很快便展露了过人的才情,三年下来已是能歌善舞、雍容华贵,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表现出妩媚动人的风韵。经过越王勾践的测试,认为非常满意。于是,范蠡便择期动身,带着西施、郑旦等一干美丽的“贡品”前往吴国。

在朝夕相处中,范蠡和西施双双坠入了爱河。此去吴国,更是难舍难分。但是,为了国家利益,范蠡和西施不得不忍痛分开,而且还不能露出丝毫的不悦之情。

当范蠡带着西施等一干美女在姑苏台上朝见夫差时,伍子胥以妹喜、褒姒、妲己的故事加以劝阻,夫差说道:“我又不是桀、纣、周幽王,相国不必多虑。”于是把越国进献的美女照单全收下来。

西施原本就如出水芙蓉般的美丽,经过和范蠡一段时间的爱情滋润,更如牡丹盛开似的鲜妍媚人。夫差从第一眼见到西施,就已经神魂颠倒。

夫差开始大兴土木,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

后人曾有诗描写当时的情景:

    吴王在日百花开,画船载乐舟边来;

    吴王去后百花落,歌吹无词洲寂寞。

    花开花落年年春,前后看花应几人;

    但见枝枝映流水,不知片片随行尘。

    年年风雨荒台畔,日暮黄鹂声欲断;

  借问后来看花人,锦帆何处空凭吊。

西施的一颦一笑,一捧心一皱眉,都紧紧地扣住夫差的心弦当夫差每天沉迷在西施的温柔乡里时,西施则开始了间谍行动。

夫差自得到西施后,日夜守候在她身旁,卿卿我我,寸步也不舍得离开,这虽然荒废了一些朝政,但还不是范蠡所希望的。于是西施便巧言劝夫差不要总守在女人身旁,要出去建功立业。夫差自然乐于在心爱的女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恰好齐国和鲁国发生纠纷,齐国请求吴王出兵相助,夫差一口答应下来。吴、齐联军到了中途,鲁国知道无法抵御,便向齐国赔礼求情,齐国便不想攻打鲁国了,叫吴王退兵。夫差出来一次,怎能两手空空的回去见西施,齐国的出尔反尔也激怒了他,他掉过头来去攻打齐国了。鲁国听说吴国要打齐国,忙给吴国送礼,愿意出兵和吴王一起攻打齐国。

 

吴国和鲁国联合攻打齐国,齐国上下一片混乱,齐国大臣们杀了惹事的齐悼公,向吴国求和,愿意年年纳贡。夫差见稍一出手便收服了两个大国,好不得意,对西施的话更加信服了。可他没注意到的是,虽然吴国胜利了,但是,吴国年轻精壮的士兵有很多死于战争之中,而且也树敌甚多。

不久,西施又帮助范蠡实施了一个重要的计策:掏空吴国的府库。他假借越国遇到灾荒,向吴国要求借贷十万石粮食。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伯嚭却极力赞成,夫差一时也犹豫不决。他回到后宫跟西施说了这事,西施娇嗔道:“亏你每日里以英雄自许,这点事都决定不下来。诸侯国之间本来就有相互援助的传统,当年秦穆公还卖粮食给敌国晋国呢,还说‘晋的君王有罪,晋的百姓何辜?’现在越国是大王的属国,越国的百姓就是您的臣民,难道您要让自己的臣民活活饿死吗?”一番话说的夫差面红耳赤。第二天,夫差便下令借给越国十万石粮食。第二年,越国大丰收,便如数还给吴国粮食。吴王见越国还的粮食粒大饱满,便下令用这批粮食作粮种。吴国人种下去一年后,却是颗粒无收。吴国人还以为是越国的粮种在吴国水土不服,都埋怨吴王不了解情况便作决定。其实这是越国的一条毒计:十万石粮食都是用水蒸过的。

此时吴国府库空虚,军队的战斗力也大为减弱,可是还有一道障碍,那就是吴国重臣伍子胥。此人不除,吴国难灭。伍子胥屡次在夫差面前和太宰伯嚭争论对越国的政策,夫差虽然不听,倒还知道伍子胥也是一番忠心,只是不愿意听到他的逆耳之言而已。

不久,齐国和鲁国又发生战事,吴王夫差准备发兵攻打齐国。西施及时将这个消息报告了越国。越王正希望吴国劳师费饷,便推波助澜,极力促成其事,不仅亲率官员前去朝贺,把越国镇国之室——屈庐之矛、步光之剑以及二十套祖传的铠甲,一齐献给吴王,还愿意派出三千甲兵随吴王出征,竭尽全力怂恿吴国作军事冒险,以便坐收渔人之利。伍子胥劝谏道:“齐国的问题不过是一个人皮肤上的毛病,越国才是吴国的腹心之疾。大王不应该伐齐,而应该灭越。”夫差听够了他的这种论调,默然无语。伍子胥叹道:“大王不听我的话,再过三年,吴国就变成废墟了。”夫差听他口出怨言,很不高兴,回后宫后又跟西施说起这事。西施顺势撒娇作泼起来:“大王应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伍子胥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楚国人,却攻打楚国,还把故主楚平王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三百,这是何等残忍毒辣的人。您重用这样的人在身边,不觉得危险吗?他要灭越,我就是越国人,您要听他的,就先杀了我吧。”夫差正被西施闹的不可开交,伍子胥的死对头太宰伯嚭又来报告:伍子胥要反。而且提出了有力的证据。原来伍子胥屡次谏阻吴王无效,知道吴国迟早要亡,自己虽然随时准备殉国,却爱子心切,借出使齐国的机会把儿子寄养在齐国的一个大夫家里,而齐国正是吴国的敌国。夫差还不敢相信,派人去调查,情况属实。夫差大怒道:他真的要反了!便派人赐给伍子胥一把宝剑,命他自尽。悲愤的伍子胥用双手先挖下自己的双眼,命手下挂在城门,说他死后也要看到越兵入城。于是,盛怒的夫差残忍地下令将他切成碎块,用皮囊装上,抛入海中。伍子胥死后,伯当政,吴国败亡的命运加快了。

夫差沉湎女色,如醉如痴,不理朝政,终于走上亡国丧身的道路。吴灭后,西施失去了音信。关于西施结局的传言有很多种。

有一种传说是,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据《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还有一种传说是,范蠡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爱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范蠡为了心爱的人儿,抛却荣华富贵,隐姓埋名,邀游五湖,过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逍遥生活很久以后,在山东出现了一位巨富,叫陶朱公,他的妻子也美艳如花,夫妇感情真挚。这位陶朱公就是范蠡,他的妻子就是西施。

 

    案例6:殚精竭虑谋复兴

 

勾践回到越国后,时刻不忘报仇雪恨。有一天,君臣共论兴国大计。勾践向范蠡请教振兴越国之道。范蠡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天时、人事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制定方针、政策要因时和事而定。万物生于地上,地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它总摄万物,是一个整体。禽兽、庄稼等始终不能离开大地。万物不论美恶,地都一视同仁,使之生长,人类也依赖大地以养生。然而万物生长又各有定时,不到一定的时机,是不可能勉强生长;人事的变化也一样,不到最后的转折点,是不可能勉强成功的。因此,应该顺乎自然以处当世,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就会把不利于己的局面扭转过来。” 关于对外关系,范蠡主张要礼待弱小国家,对于强国,表面上应该采取柔顺的态度,但骨子里不能屈服。至于吴国,要等待或促使他走向衰落,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可一举而灭之。范蠡最后说:“但愿大王时时勿忘石室之苦,则越国可兴,而吴仇可报矣!” 勾践听了,连连称善。他立刻命文种主持国政,范蠡治理军旅。勾践也苦身劳心,发愤图强,不用床褥,积薪而卧。又悬苦胆在坐卧之处,饮食起居,必先取而尝之。夜里常常暗自流泪,恨恨地自语:“你忘了会稽之耻吗?”同时,他尊贤礼士,敬老恤贫,以求得百姓拥护。他还奖励生育,积聚财物,演练士卒,修甲厉兵,始终不敢怠懈。

吴王夫差虽然放勾践回国,但是,对越国的戒备之心却没有放松。只要发现越国有复兴的苗头,就会再次发兵讨伐。在这种形势下,越国只能偷偷地发展。在范蠡和文种等人的辅佐下,越国出台了七项措施。

第一个措施是,修筑会稽城,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当年,越国就在会稽这个地方战败。为了促使越人不忘国耻,越国决定在会稽建一座城市,并将国都迁到这里。吴国在越国的西北方向。为了让吴国放松戒备,越国在会稽城的西北方向不设城墙,便于吴国监督越国的行为。范蠡等人宣扬说:“如今越已臣服于吴,不能阻塞通往吴国进贡纳献的道路。”吴王夫差听说后,甚为快慰。但是,越国却在城西的卧龙山上兴建了一座高高的飞翼楼。名义上是一个景观,其实却是一个瞭望塔,是用来防备吴国的。

第二个措施是,提倡多种经营,发展农业生产,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勾践也与老百姓做同样的工作,勾践夫人也从事一些纺织等具体劳动。

第三个措施是,减轻赋税,关心民众疾苦,提高统治集团的凝聚力。

第四个措施是,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为提高军事实力打基础。

第五个措施是,集中名匠,到山里铸造兵器,为将来的战争做准备。

第六个措施是,秘密练兵,努力提高军事实力。在电视剧《勾践》中,我们看到,为了避开吴国的监视,范蠡组织有志青年在山里秘密练兵。

第七项措施是,在外交上礼待弱小国家,对于强国,表面上采取柔顺的态度。具体说,就是亲楚、结齐、附晋,最大限度地赢得周边国家的同情和支持,同时起到孤立吴国的作用。这种以柔为主的外交方式,为越国的发展赢得了安定和平的发展空间。

经过这七项措施,越国迅速发展起来了。

 

    案例7:五次阻止越出兵

 

勾践回国才两年,便迫不及待地要报复吴国,一雪会稽之耻。于是,他召集范蠡、文种等几位越国重臣,问:“我现在能不能出兵伐吴?”很多人都反对,但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

这时,范蠡说:“我听说,非常高峭的东西,容易倒塌。树叶茂盛的植物,容易被折断。太阳升到天空中间的时候,就要西斜。月亮满月之后,就开始转亏。现在吴国虽然强大,但是,吴王骄奢无度,处处结怨于诸侯。这样发展下去,吴国的形势就会转化,越国如果再潜心发展下去,实力就会更强,形势就会有利于我们。”范蠡认为,这个时候,吴国的形势还没有转化,力量仍然十分强大,而越国的力量仍非常弱小,所以不能伐吴。

又过了两年,越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勾践问范蠡:“我国近两年来,各方面又有发展,是不是可以出兵了?”范蠡说:“还不行。我国虽然尽心人事,但天时不成熟,勉强去求成功,对已不利。”所谓人事,就是指自己的准备工作。所谓天时,就是时机。范蠡建议勾践等待时机。

又过了两年。吴国的形势对越国越来越有利。一是夫差向北用兵伐齐,一是吴国重臣伍子胥被夫差杀了,昏庸的太宰伯嚭当权。特别是伍子胥的死,对越国太有利了。因为伍子胥是坚决防越的,所以,他的死,使吴国完全放松了对越国的防备,为越国灭吴创造了条件。

这时,勾践召见范蠡,问道:“吴王已杀伍子胥,阿谀之徒日众。可否伐吴?”范蠡说:“反常的迹象虽然已经萌芽,但从天时的整体看,吴国灭亡的征兆尚不十分明显,现在还不可伐吴。”

勾践十四年(公元前483年),越国把用水浸过、蒸过的稻谷送到吴国。吴王见越国的稻谷颗粒大,以为是良种,便用作为种子。蒸过的种子当然不可能发芽。结果,吴国当年粮食几乎颗粒无收,民不聊生,酿成大灾。

勾践又欲乘机伐吴。范蠡说:“天时已至,人事未尽,大王姑且等待。”勾践闻言大怒:“我与你谈人事,你以天时应付我;现今天时已至,你又借口人事来推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范蠡回答说:“大王勿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互相参会,方可大功告成。现在吴国遭灾,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抵御内忧外患,共度难关。大王宜照旧每日驰骋游猎,歌舞欢饮。吴国见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财枯力竭,心灰意懒,便可一举成功了。”勾践强压复仇怒火,依然等待时机。

公元前4839吴王夫差觉得越国已经完全臣服,不能够对吴国构成任何威胁,便准备带上全部的精兵北上,到卫国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当时的霸主是晋定公,夫差便想以武力迫使晋定公让出霸主的宝座来,而国中仅留下太子友及老弱病残留守。这对越国来说,是一个绝妙的时机。吴军刚刚北上,勾践便召集范蠡等人商议出兵伐吴。勾践急不可待,但范蠡认为还要耐心等等。勾践道:“我觉得一桌子丰盛的宴席,不如一盘熟食实惠。”便想不再听范蠡的劝阻,准备立即出兵。范蠡说:“夫差现在还没有走远。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出兵的话,他马上就会回兵自救。这么多年准备的伐吴大业能不能成功很难说。所以,我们应该等到吴王他们走得更远一点再出兵。”这一番道理又一次说服了勾践。

第二年春天,等吴王完全到达黄池后。范蠡认为可以行动了。于是他建议,把多年来积聚的兵力全部用上,要一举成功。于是,越国把善于水战的士兵二千人、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人、近卫军士六千人和军官千人,分成三路讨伐吴国。一路由范蠡、后庸领兵取海道入淮,断绝北去的吴军归路。一路由畴无余、讴阳从吴国南境直逼姑苏。越军在范蠡的率领下一鼓作气,势如破竹。结果,吴军被打得大败。范蠡率兵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俘获了吴太子友。夫差在黄池闻此恶讯后,不敢张扬,只能暗派使臣,一如越国当年兵败椒山一样,卑词厚礼,请求勾践赦免吴国。范蠡认为现在还不能一举将吴国灭掉,便同意了吴国的求和。另一方面,仍继续加紧灭吴的准备。

公元前478年,越国已了解到吴国“多年灾荒又遇大旱,仓廪空虚,市无赤米,百姓饥饿,多就食于东海之滨。”军队也在北上伐齐抗晋等战役中消耗了精锐。于是,越王勾践再次北进伐吴。

吴军全力迎战,可惜吴国的精锐早已损失在往日的东征西讨中了。越军进至笠泽(苏州南面,与吴淞江平行的一条江)的南岸,与吴军夹军对峙。范蠡等人制定了以两翼佯动、中央突破、连续进攻的战术。越军分左右两翼,组成钳形攻势。勾践亲率六千精兵为中军。夜晚命左军衔枚溯江上至五里处待命,命右军踰江五里处待命。夜半左、右军涉江,全军一齐鼓噪。吴军大骇,他们亦分左、右军出来抵御。勾践的中军趁机潜行渡江,从中间突击。吴国的军事力量土崩瓦解。吴军惨败于笠泽(今太湖附近)。

越国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公元前475年,越军再次进攻姑苏,很快打到城下。吴国城池毕竟经过多年经营,十分巩固,一时没被攻下。越军继续进军,将吴都姑苏团团围住。按着范蠡的战略,高筑营垒,围而不歼。吴王夫差身处绝境,便请求和议。勾践犹豫不决,欲许和议这时,范蠡进谏说:“大王想得到的是吴国的宗庙社稷和整个国家,如果不慎在郊外失手,那怎么可以呢?故暂且不可决战。我听说,得到时机,不要疏忽大意,因为时机失去就不会重来;上天给予的却不获取,反而会成为灾祸。如果不能沉着应付,冒然进军,则取舍之间,变化莫测,可能前功尽弃。天道本来如此,我们的策略已经定妥,就不要随便变动了。”范蠡继续对勾践阐述他的战术思想说:“用兵之道,有一定的规律,不能违犯上天的准则。太阳走到尽头,第二天会周而复始;月亮到了盈满之时,就开始一点点亏缺。打仗作战居于被动地位时,固然可以用阴柔之术,但也不宜过于退缩不前,以致屈居人下,无法还手;占上风时,固然可以用阳刚之术,但也不可过于显露,以致被敌人窥破虚实。当采取守势一方的潜在力量尚未耗尽时,看去虽似柔弱,也不可冒然进逼,与之发生正面冲突,以免做无谓的牺牲,付出惨重代价。用兵之道固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但总是要谨严周密、从容沉着才能稳操胜券,无懈可击。”勾践采纳了范蠡的意见,依据双方形势,以围为主,打打停停,久围不懈,竟达五年之久。

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日暮穷途,不战而自败,只得派王孙雒袒衣膝行至勾践面前说:往日我在会稽得罪了您,不敢违命同您结好,现在您来惩治我的罪过,我唯命是听,希望也象那时一样,允许我长为越王臣虏。勾践也有些不忍,打算接受这个请求。范蠡劝谏道:“当年大王兵败会稽,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取,致有今日。现在上天又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怎么可以逆天行事?况且,大王早朝晚罢,全是为了一个吴国。难道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谋划22年,一旦抛弃前功,伐柯者就在眼前!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勾践叹道:“我知道你说的对,我只是不忍面对吴国的使者。”范蠡出去对吴使说:“越王已把军权交给我了,你如果不尽快离开,我就要得罪了。”说着便击鼓传令,大军进击。吴国使者见议和无望,只得大哭离去。

不久,越军尽占吴国。勾践到了最后关头,竟然不忍心处死夫差,封夫差于甬东(会稽以东的海中小岛)一隅之地,给他留下一百户人家,作为他的衣食之资。夫差对勾践的使者说:“我老了,不能侍奉越王了。”他以麻布蒙面,说是无颜在地下见伍子胥,便横剑自刎了。勾践对一直帮助自己的吴太宰伯嚭却是毫不留情,立行诛杀。

勾践平定吴国后,率军北上渡过淮河,在徐州大会齐、晋等诸侯,并向周天子进贡,周王封他为伯。从此越国横行江、淮之间,各国诸侯都来进贡,号称“霸王”。

 

    案例8:一朝功成勇于退

 

灭吴以后,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给勾践上书说:我听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大王受辱于会稽,我之所以没死,只是为了今日。现在是我该为会稽之辱死的时候了。勾践对他说:我刚要把越国分一部分给你来酬答你的功劳,你如果不服从,我就杀了你。范蠡坚辞不受。

从徐州返回后,勾践置酒大宴群臣,欢庆灭吴之功,乐师们作曲歌颂功德。大家欢歌笑语,十分高兴。此时,只有勾践一人面无喜色。范蠡看到后叹道:“越王不想将功劳落到大臣名下,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猜忌之心已露,我若不走,必有不测。”

第二天,范蠡就向勾践道别,勾践说:“灭掉吴国,全凭你的帮助,现吴国已灭,天下太平,我正要和你分享这个国家,共享富贵,为什么要走?如果走,我将杀掉你的全家。”范蠡坚决要走。他说:“我听人说,君子适应形势,有计不急于成功,死了也不被人猜疑,内心也不自欺。我既然走了,我妻子犯什么罪呢?”于是范蠡装其珍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离开之前,对文种说:“越王会诛戮你的。”文种不以为然。范蠡出走之后,又给文种去了一封信,信上写道:凡物盛极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超过应有的限度。俗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嘴,鹰眼狼步,可与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你若不走,终有一天会加害于你。文种仍然将信将疑。

范蠡走后,旧时的同僚,有的走,有的疏远于勾践。文种也消极起来,不大上朝。果然有人进谗言,说文种心怀怨意,将谋反。文种向勾践解释,说现在没有多大事情,用不着多操心,所以怠于政事。勾践听了,总是抑郁不乐。这时,鲁哀公想借越兵伐三桓,文种与勾践之间意见也不一致。

勾践身边那些嫉恨文种的人向勾践进谗言道:“文种自认为功高盖世,现在大王不封赏他,他心中不满,所以不上朝。”勾践了解文种的才干,觉得吴国已灭,他对自己已经无用,更害怕文种有朝一日作乱,无人能制,现听群臣这么说,就有了杀文种之心。

一天,勾践突然到文种家探病,随手解下宝剑,放在文种床边,对他说:“你教我七条计谋,我用了三条就已灭吴,剩下的四条你帮我带到地下去见先王如何?说完就走了。文种拿起宝剑取出一看,正是当年吴王赐令伍子胥自杀的宝剑,立即就明白了勾践的意思,于是仰天长叹道:我不听范蠡的话,今日终被越王所杀,我真后悔呀!说完举剑自刎而死。

 

    案例9:不恋富贵辞相去

 

范蠡漂海出行到齐国境,便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意思就是折合了的皮囊。全家人在海滨耕作,苦身竭力。过不许久,便积资达数十万。

这时,齐国人发现了他的财能,又要请他出任相位。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这都是布衣百姓能达到的极致了。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

于是,他把家财都分给亲友乡邻,只带着最值钱的珠宝,从小道离开了齐国。

 

    案例10:潜身商场成商圣

 

后来,范蠡来到了陶(今山东定陶县)陶当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商业往来频繁。他认为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要道,在此谋生置产,可以致富。于是便自称陶朱公,在陶做起了买卖。

范蠡做生意讲究薄利多销,赚钱只赚十分之一的利润,看准行情买卖货物,货物的买入和出售都很谨慎,不多久,家产已达上亿计,富比王侯。

范蠡年老的时候,由子孙持家,最后的家产越做越大。当时有一个猗顿的人听说陶朱公经商有法,就拜他为师,后来经商致富,家产也达亿计。后人说起富豪就把他俩并称为陶朱猗顿之富。范蠡被认为是做生意人的老祖宗。

 

    案例11:违反目标痛失子

 

范蠡住在陶地时,生了个小儿子。小儿子长大后,不知钱来之不易,花钱如流水。这时,范蠡二儿子在楚国因杀了人而被抓了起来。范蠡认为,杀人偿命,理所应当。但是,家里有千金财产的孩子,是不应该在大庭广众面前被处死的。于是就要他的小儿子去探视一下。长子听说了,要求让他去办。范蠡不答应,长子觉得很委屈,感到范蠡不相信他的办事能力,闹着自杀。范蠡夫人知道后,对范蠡说:你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现在老二没救回来,却让长子先死,你咋能这样?范蠡没办法,只好让长子带了两万四千两黄金去了楚国,并写了一封信给他从前在楚国的好朋友庄先生。

范长子在出发前,又私自带几百镒的黄金。见到庄先生,范长子把信及两万四千两黄金给了他。庄先生收下钱后对他说:赶快离开楚国,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庄先生是个很耿直讲信誉的人,虽穷困潦倒,但上至楚王下至百姓都很尊重他。这次他收下范蠡的钱,并不是有意接受,而是表明一种信誉,想等他办成事后,再送还陶朱公。所以庄先生对其夫人说:这是陶朱公的钱,如果我有什么不测,这钱一定要送还给他。范蠡的长子却担心把钱送给他,不会起什么作用。为了保险起见,继续在楚国逗留,并用私带的钱去贿赂楚王身边的人。

庄先生找到一个适当的机会对楚王说:某星出现在某个位置,对楚不利,要他施恩德,去避害。楚王答应了,准备大赦天下。楚王身边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告诉范长子。范长子认为只要大赦,他弟弟肯定要放,白白给庄先生那么多钱实在太可惜了,于是他又见了庄先生。庄先生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不走。范长子说:楚王准备大赦,我弟弟没事了,特来向你辞别。庄先生一听就明白啥意思,就把财物给了他。长子很庆幸这次的钱能失而复得。

庄先生对范蠡长子的所作所为,觉得很羞愤,于是又见楚王,对他说:我听别人议论,这次你大赦天下,完全是因为陶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很生气,我大赦天下,完全是为了施恩德,怎么会因为他的儿子呢?于是就把范蠡的二儿子杀了,杀了之后才宣布大赦天下。范蠡的长子把弟弟的尸体运回家的时候,全家除陶朱公外,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早就知道会有这个结果的。他不是不爱他的弟弟,而是他太爱金钱了,这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和我一起置家产,深知钱财来之不易,看得重。而小儿子生而富有,不知钱财来之不易,所以他会轻易舍弃财物,这一点长子做不到。

这也是是著名的成语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故事的来源。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