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1 >> 百科综合 >> 正文
有关书本的知识
文章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编辑:admin
    一、基本知识

    开本:开本指书刊幅面的规格大小,即一张全开的印刷用纸裁切成多少页。常见的有三十二开(多用于一般书籍)、十六开(多用于杂志)、六十四开(多用于中小型字典、连环画)。

    版式:即书籍的规格式样,包括开本、排式、版面、插图等。

    版本:指某种书不同的本子。有的书一出版就有几种形式;有的书在出版后,由于进行修改,再印时改变了原来的版本。

    版次:第一次出版印刷的书写有“某年某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这叫初版,如内容不变动,第二次印就注明第一版第二次印刷,这种书叫重印书。如第三次印刷发行时内容经过重大修改,版次就要重新算,要称为:“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版权:即版本的所有权,印于书籍的正文前后或封底。其它出版社不可随便翻印。

    字数:不管书中标题多大,插图多少,都按横格字数乘每页行数乘总页数求出全书字数。若全页都是照片或插图,则不算字数。

    印张:它说明印这本书需多少纸张。因为一张纸可以两面印,所以两个印张才算一个全张。一令纸是五百张,一千印张就是一令纸。

    印数:指一种书所印的累计数。如某种书在第三次印刷时,印数为“27001—47000\'’即表明前两次已印过27000册,这次从27001册算起,又印了20000册,累计数是47000册。

    二、版本

    影写本--覆在原书上影写成的书本。用质薄而坚韧的纸张,蒙在所据底本上,照其点画行款,一笔不苟地描写,酷似原本,非常精细。

    套印本--几种颜色套印的书本。最早为朱墨两色套印,明代以后发展至三四色,乃至五色。

    百衲本--用不同版本的残卷零页配合或汇印而成一部完整的书本。百衲取僧衣破敝补缀之称。

    原本--第一次写成或刻成的书本。是对增订、修改和重刻、改版而言。

    副本--同一书籍抄出的复本;同书同一来源的另一本子,亦称副本。是对正本而言。过去藏书家得一罕见图书,依样重写,也作副本。今亦指国家对内对外的文件的正式签署本的复本。

    别本--同书的另一来源的本子,也称“异本”。

    节本--指图书经删节后印行的版本。

    洁本--某些有参考价值的书刊需重印,但其中有些淫秽、荒诞的词句或章节,在重新审订时,将其删去后印行的版本。

    三、珍本、抄本和孤本

    读书(特别是古书)要懂得一些版本知识,如了解什么是珍本、抄本、孤本……读者可少走弯路,多获成果。

    珍本:即珍贵的书籍或文学资料。如罕见的革命文献、极有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等。珍本贵在“难得”。如汉译《共产党宣言》的版本很多,但20年代党在上海建立的人民出版社印行的版本,已非寻常可见,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从版本学角度看,当推为“珍本”。

    抄本(写本):手抄的书籍。现存最早的抄本书是西晋元康六年写的佛经残卷,因为当时尚无印刷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卷帙浩繁,一时难以刊刻;小说《第二次握手》曾因十年动乱不得发表而传抄一时。

    抄书常因系名家手迹,接近原稿,保存完整等原因,十分珍贵。如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保存篇章较多,原稿却散失一半,因而它成为今天刊印该书的一种主要依据。

    孤本:是仅存一本的图书。也包括仅存一份的某书的某种碑刻的旧拓本和未刊刻的手稿等。现存世界最早的印刷品——我国唐代(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卷子,就是孤本。又如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明末清初小说《后水浒传》,就是以大连图书馆藏孤本整理刊印的珍中之珍,因其极其稀有而价高百倍。

    四、书籍装帧

    中国书籍装帧的历史是漫长的,不同时代的书籍装帧和名称也不同,按历史顺序,可分如下几种:

    编:秦汉时期的书籍主要是简策,材料是竹片或木板,用牛皮索编串成册,名之为“编”,或叫做“篇”。

    卷:比简策稍后一点的书籍叫帛书,是写在纺织品上的,每一篇帛书加轴后卷成一卷,用细丝绳捆扎,故而取名为“卷?。汉末至唐代,纸写的书籍的装帧仍然是“卷”。

    蝴蝶装:宋、元时期出现了活字印刷,装帧也向前跨进。这种方法是,将印好的书页反折,字面相对,再把中缝的背口粘连,外面包上硬纸皮。这样装帧的书,打开时犹如蝴蝶展翅,故而得名“蝴蝶装”。

    线装:这是明朝中叶出现的书籍装订方法,即“将印页以中线折正,理齐书口,前后加封面,切齐毛边后,打眼,用线穿订。这样装钉的书叫“线装”。

    平装、精装:近代,随着机器印刷的传人,外国的书籍装订方法也为中国人所仿效,这种书籍装帧被称之为“平装”、“精装”。现在,除了若干古书再版或影印采用“线装”,以表示其古朴,其他的书籍多是采用“平装”或“精装”。

    五、古籍名称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以作者的堂名、室名等作集名,古代士大夫除了住室之外,还有专为进行读书、藏书的处所,多以堂、室、斋、居、轩、亭、庵、馆为名,讲究点儿的称楼称阁,便以此给自己的文集取名。如明代汤显祖家有玉茗堂,集名《玉茗堂全集》;清代袁枚居处筑有随园,集名《随园诗话》。

    以成书年代作集名,如唐代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文集编于穆宗长庆年间,集名《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

    以上几种命名方法,有时交互使用,这就造成了同书异名的现象。

    (免责声明:此资料来自学友宁静的秋水整理、推荐、上传。版权拥有人未联系上。本站刊发此资料目的是为了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实现大中华复兴。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请版权拥有人联系本站查询稿酬。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