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成功修养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孟子的“君子三乐”观
文章来源:学友推荐  作者:未知  编辑:admin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解读】

    君子三乐,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取决于天意,有赖于天助,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取决于机会,有赖于人助,唯第二种快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只关乎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取决于自己,只需自助。一个人所言所行能够面对亲人友人他人乃至“老天”(或神灵、上帝)而无愧无怍,自然神钦人敬鬼怪遁避,那种坦荡心态浩然气概,确实是一种人生大快。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

    孔子也有“三乐”之训。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以礼乐调节言行、调和情绪为乐,以喜欢引导他人向善为乐,以多多结交贤能之友为乐,这都是有益之乐。《论语》开卷就是写孔子之乐的。学而时习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乐;人不知而不愠,仍然是乐。孔子自称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自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还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乐,乃是儒家思想的内在性质和基本特征之一。宋明理学将寻找“孔颜之乐”视为重要题目。

    《韩诗外传》中亦有关于“君子三乐”的记载。曾子曰:“君子有三乐,钟罄琴瑟不在其中”。曾子的三乐是:“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

    综上所述,儒家之乐与权力、财富之类外在事物无关,乃德性、精神、五伦之乐,乐在“事君、奉亲、教子、交友”等行为之中,更乐在心灵生活的充实光辉和精神境界的阔大崇高。儒者但能明心见性,反身而诚,自然万物皆备于我,圆满自足,无待于外无赖于物,富亦乐贫亦乐贵亦乐贱亦乐顺亦乐逆亦乐,无事不可乐无处不可乐。世称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快乐人。刘安礼云:“明道先生德性充完,粹和之气,盎於面背。多恕,终日怡悦。立之从先生三十年,未尝见其忿厉之容。”(见《近思录》)

    同时儒家强调领导人在物质享受上应该“与民偕乐”,这种思想正是孟子“仁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曾与梁惠王、齐宣王多次讨论过“与民同乐”的问题。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与齐宣王从乐说到忧,强调“为民上”者应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那样才能王天下。“王天下”的意思是行仁政王道于天下,那也是“三乐”之外的一种乐,乃王者之乐也。

    (免责声明:此资料由学友午夜月华推荐上传。原刊载及作者未知。版权属于原刊载单位或作者,其观点及内容的合法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原刊载单位或作者负责,与本站无关,请学友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站为公益网站,所有资料均实行零稿费。如版权拥有人不同意此资料供中华民族提高修养,请及时向本站申诉。本站接到申诉后即删除此资料,以免侵权。)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